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引发地理大发现的马可波罗

引发地理大发现的马可波罗

时间:2024-08-31 14:57:03 作者:
摘要:马可波罗不但发现了中国,而且他的游记也激励着西方人努力去发现新世界

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慧天地”即可订阅

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

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1275年他到达元朝,在中国游历17年,后来口述并由他人撰写了《马可·波罗游记》,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他的游记中写道:“契丹省的各地都发现了一种黑石。它从山中掘出,其矿脉横贯在山腰中。这种黑石像木炭一样容易燃烧,但它的火焰比木材还要好,甚至可以整夜不灭。这种石头,除非先将小小的一块燃着,否则,并不着火,但一经燃烧,就会发出很大的热量。”这段文字记载出自《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元朝时中国北部人民使用煤的生活习惯。

这段描述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不算什么新鲜事,可对欧洲人来讲就好像发掘了一个新世界。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欧洲人认为东方真是一片“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土地,一代代的航海家被吸引着到东方探险,最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那么,马可波罗出生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是怎样来到中国的?他和他的家人怎么会成为忽必烈的座上宾?新鲜的东方世界给马可波罗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衣锦还乡的他们受到了怎样的艳羡?《马可波罗游记》又怎么是在监狱中完成的?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引发地理大发现的马可波罗。

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奇闻探险家

13世纪的威尼斯,水道繁忙,大有成为地中海最富有的港口之势。当时,威尼斯商人在欧洲大名鼎鼎,他们的商船往来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把来自东方的丝绸和香料转手卖到欧洲各地。渐渐地,威尼斯商人们发现,如果去掉君士坦丁堡这一环节,直接从东方购买商品再贩运到欧洲,会带来更大的利润。恰好,13世纪崛起的蒙古连通了欧亚,为欧洲商人东进提供了便利条件,“到东方去”成为当时威尼斯商人的新理想。

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在这样一个“全民探险”的威尼斯。他的父亲尼柯罗·波罗和叔叔马菲奥·波罗都是勇于探索的威尼斯商人,1260年,他们告别了年仅6岁的马可·波罗,乘坐商船到达了君士坦丁堡,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润,他们决定冒险前往那个海市蜃楼般的未知世界——中国。

大约在1265年,尼柯罗和马菲奥到达元朝的都城上都,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因为尼柯罗和马菲奥兄弟是第一批来到中国的拉丁人,所以忽必烈非常重视。当时欧洲正处在中世纪后期,宗教是一切事务的中心,忽必烈迫切想要了解西方各国、罗马教皇以及其他各基督教君主王公的情况。因此,他与尼柯罗兄弟的谈话也都是围绕着教皇情况、欧洲的宗教崇拜和基督教教义展开。尼柯罗兄弟不但是虔诚的基督徒,而且经过几年历练,已经精通蒙古语,深得忽必烈的欢心。他们被忽必烈委任为专使,出访罗马教廷,请教皇选派100名精通基督教教义的传教士来华,并从耶稣圣墓的长明灯上带点圣油来。

尼柯罗兄弟带着来自东方皇室的任务,踏上了回家的路。1271年夏天,兄弟二人带上教皇的书信、礼物,以及已经17岁的马可·波罗,再次踏上前往东方的旅途。

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

马可·波罗跟着父亲和叔叔,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新疆的喀什、和田、且末、若羌等地。

穿越罗布荒原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当时,如果穿越若羌一带的罗布荒原,至少需要30天,经过的不是沙地,就是不毛的山峰。他们每晚都要寻找水源,而找到的水往往又苦又咸。马可·波罗日后回忆中提到了罗布荒原中还有可怕的幽灵,商旅常被幽灵所困而死于非命。这个说法在中国的古籍和近代其他一些西方探险家的著作里也有记载。

在路上走了近4年,1275年,马可·波罗终于和他的父亲、叔叔抵达元朝上都,见到了忽必烈,并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东方大国。忽必烈对于尼柯罗兄弟的归来非常高兴,不但对两位专使大加赞扬,还注意到了他们身边的“小跟班”。忽必烈指着马可·波罗问:“他是谁?”尼柯罗回答:“这是陛下的仆人,我的儿子。”忽必烈立即说:“欢迎他,我很高兴。”下令将马可·波罗的名字列入荣誉侍从的名册中。从此,马可·波罗一家深受忽必烈信任,还接受了元朝政府派遣的一些公务。

马可·波罗在元朝游历大江南北,观察东方的社会和政治,一待就是17年。他所到之处包括上都、大都、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多个城市,对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赞不绝口。比如,他到达当时的贸易大港泉州时,就感叹道:“这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此处的每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数的10%作为税款,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了巨大的收入。

马可.波罗在游历中仔细研究了元大都的城市结构、人口和商业。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他描述卢沟桥“长300步,宽8步,即使10个骑马的人在桥上并肩而行,也不会感觉狭窄不便。桥有24个拱,由25个桥墩支撑着,桥拱与桥墩都由弧形的石头砌成,显示了高超的技术。”马可·波罗把卢沟桥描写得美丽、壮观,引起了欧洲人的无限向往。因此,欧洲人后来就称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他记载了大都城内棋盘般的整齐街道、宵禁制度、钟鼓楼。他提到大都市场上南来北往的商人,印度和中亚的商贾,他关注金银、宝石、珍珠、盐、稻米、谷物、大黄、姜、糖、香料,当然也有中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丝绸和瓷器。

他说,世界上任何珍稀的物品都能在大都市场上获得,仅每天驮运生丝进城的车就不下上千辆。他诧异地说,“大汗用树皮所造之纸币通行全国”,当金银一样充军饷。元朝对于交通运输、关津道路、驿站以及物价的管理,以及原南宋地区居民的工艺和经商才能,宏大而美丽的城市与港口,有着舟楫之利的广阔的水域交通系统,都令马可波罗赞叹不已。虽然该书中有关个人在华经历,不乏吹嘘之词,比如,襄阳献炮,在扬州为总管3年之类,但是,他关于中国风貌的记载,是详实而具体的。

最令马可·波罗感到新奇的,是元朝的驿站制度:“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的位置,每隔大约25或30英里,就有一座宅院,院内设有旅馆招待客人,这就是驿站或递信局;每一个驿站上常备有400匹良马,用来供给大汗信使往来之用;在各个驿站之间,每隔3英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小村落,大约由40户人家组成,其中住着步行信差,也同样为大汗服务;在每一个3英里的站上有一个书记,负责将一个信差到来与另一个信差出发的时间记录下来。”这些详细的记载为后世研究元朝的驿站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另外,马可·波罗还记载了元朝制作纸币的过程:先用桑树皮造纸,然后裁成薄片,之后有多位特别任命的官员在每张纸币上签名、盖章。最后,大汗任命的一个总管将他保管的御印先在银珠中浸蘸一下,然后盖在纸币上,于是印的形态就留在了纸上。经过这么多手续后,纸币取得了通用货币的权力,所有制造伪币的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这些全新的制度和风貌让马可·波罗大开眼界,而他本人也在17年中积攒了大量价值连城的珠宝和黄金,就等着找机会衣锦还乡了。

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探险家有谁

1292年,波斯君主阿鲁浑派遣3个专使,带着大批随从来到元朝,请求忽必烈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选择了一位名叫阔阔真的17岁姑娘,并派遣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回到波斯。临别前,忽必烈给马可·波罗一家铸造了两块金牌,以便沿途地方官员给予关照和必要的供给。由此,马可·波罗一家得以沿海上丝绸之路西归。返回欧洲的途中,马可波罗在东南亚地区有数月的逗留,他说,南中国海地区有7448座岛屿,大部分岛屿都有人居住,苏门答腊及其附近的岛屿是珍贵的香料产地,还介绍了这里出产黄金、药材和宝石。最终,马可波罗一家于1295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威尼斯。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终于回到家乡,可经过多年在东方的居住,无论是穿衣打扮还是口音,已经高度东方化的三人无法取得亲戚朋友的信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辨认和辩论,他们的亲戚才明白,原来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并没有死,而且还发了财,是真正的“衣锦还乡”。

回家后的马可·波罗三人以蒙古礼俗来款待亲朋好友:他们先是穿着红色的缎袍出来“走个秀”,然后换上深红色的花缎袍子,把之前的红袍剪成小块,分送给仆人;酒过三巡后,他们又出去换上了一件深红色天鹅绒长袍回来,将刚才穿过的花缎长袍撕开分送给来宾;饭后,他们又换回日常衣服,把刚才还穿在身上的天鹅绒长袍又分成小块送给来宾。当然,“表演”的内容不止于此,他们当着来宾的面,拿出刚回到威尼斯时穿的破旧而又显厚重的蒙古袍,用刀把衣服划开,大量的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珍珠纷纷滚落,耀眼夺目。三人看着满座亲朋的惊讶之色,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从此,人们把他们的住宅称为“百万宅”,马可·波罗被称为“百万君”。

当时的威尼斯也不太平。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城邦国家爆发战争。作为拥有战船并富甲一方的商人,马可·波罗家族必须参加战斗。不幸的是,威尼斯战败,马可·波罗被俘,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他在狱中结识了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笔录,写一本记录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游记,这便是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

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

书成之后,当即遭到质疑,因为当时的欧洲还无法相信书中提到的东方奇闻,比如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黑石头”能够燃烧,等等。1324年,已经70岁的马可·波罗行将就木,亲朋好友们为了他的灵魂可以上天国,要求他取消书中的奇谈怪论,可马可·波罗一刻也没有迟疑地回答:“我未曾说出我亲眼看见的事物的一半。”

事实上,直到马可·波罗去世后,人们才渐渐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的重要价值:这本书不但对元朝的城市描写详尽,对中亚经新疆而至上都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有详细记载,还对日本、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波斯湾、阿拉伯海等国家和地区有所描绘,堪称13世纪关于东方和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

马可波罗不仅发现了中国,而且他的游记成为激励西方人努力去发现新世界的契机之一。此前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知识,基本依据古典时代欧洲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学指南》。认为只有取道陆路才能到达中国,而马可波罗则表明,亚洲大陆的东部并非封闭的水域,而是海岸的边缘。马可波罗记载的“行在”(即杭州)城,距离海洋仅25里,可以乘船从海路到达。有西方史家评价说:“马可波罗对亚洲东海岸的描述,对于排除前往远东海路上的许多困难,有巨大价值。”哥伦布就是手握着《马可波罗游记》寻找前往东方的海洋之路的。可以说,地理大发现的伟大壮举发源于13世纪。

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

马可波罗生前及死后一个时期,其游记的影响十分有限,因为其传奇内容被视为不经之谈。但是,14世纪初一些前往东方的传教士获得该书后,逐渐将其传播开来。1350年代,有一部欧洲的编年史著作,记录了马可波罗对于远东的观察,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出版,也参考了马可波罗对于亚洲的纪录。于是,《马可波罗游记》不断指引人们去发现新世界。

除哥伦布外、地理学及地图学家托斯堪内里、为新大陆命名的亚美利哥、领导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绕过好望角的达伽马,无一不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忠实读者。

哥伦布经常阅读的,是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游记》,他做了264处边注,共475行。托斯堪内里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坚信亚洲大陆比托勒密设想的更加向东延伸,提出了西行寻找东方的许多具体设想。他与哥伦布多次通信,交流想法,还把自己新绘制的世界地图提供给哥伦布,他的意见和地图,促使了哥伦布下定决心到东方探险。1492年首航时,哥伦布不仅带着一份马可波罗游记,还带着西班牙国王一封正式致蒙古大汗的国书和两份空白的备用国书。但大海茫茫,他无意中闯到了美洲。哥伦布还以为自己到了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东方,把古巴岛当做日本,把墨西哥当做书中记载的杭州,把生活在美洲的当地人称为“印度人”,也就是“印第安人”。1498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洋。达伽马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忠实粉丝。在他率领船队出发之前,所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便是再次仔细地通读了《游记》,然后才感到准备就绪,可以启航。

马可波罗一家得以横跨欧亚在华旅行,得益于“蒙古和平”营造的环境,这一时期中国对于丝绸的销售,不加限制;而《马可波罗游记》得以传播,引领地理大发现,则是因为其时地中海地区的商业革命,带来的对于东方香料和中国丝绸的渴望。同时,亚洲中部和西部地缘政治的变化,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欧洲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穆斯林世界所垄断,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远东贸易的前台,《马可波罗游记》给他们指明了航行的方向———中国和印度!马可·波罗用一场横跨欧亚的漫长旅行,一本看似天方夜谭的精彩游记,在无意中,让世界变小了。

而哥伦布去世后,欧洲人才意识到美洲是一个“新大陆”,由此,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原来的分散孤立开始走向集中联合。

从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了两百年。而这,正是欧亚大陆平衡被打破,西方超越东方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前夜的两百年。

航海探险家有谁_航海奇闻探险家_航海奇闻探险家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