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张华:新课标,到底新在哪?
本文共2743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新课标的发布,让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给学校、校长和老师提出了全新挑战。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理念的延续发展,更是200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的继承与超越。本次修订的根本任务是构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本轮课程改革我们怎么定位它?我认为可以定义成第九轮课程改革,因为它不是一次修修补补,是试图深度改革当前的课程结构、教学形态、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的五个大概念
课程改革的五个大概念为: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这是在课程方案当中所写的,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三大核心原则的展开。如果把这五个观点理解透了,我们就有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宏观图景。
1.未来教育观:应对充满不确定的时代
所谓未来教育观,就是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面对当下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干什么?是在课堂上灌输稳定的知识,唯一的答案,还是让学生们去通过探究不确定的问题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发展去应对不确定时代的能力?我们要秉持未来教育观,不只是让教育去准备未来,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更好地适用于现在,因为人是不可能生活于未来的。未来教育观对中国教育的最大挑战,就是教育人一定要意识到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布置练习、组织考试,这种做法正在逐渐被淘汰。
如今互联网技术经过多次迭代,去中心分布式、网络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时代,已经来到了身边,我们再用旧的方式来学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高中还是义务教育,都是在创造信息时代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在未来教育观下,本次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理念可以归结为四点:
第一,课程人性化。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个性差异,因此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随着教育人性化日益成为教育的主流,课程的人性化也成为教育的焦点。
第二,课程“共同体化”。今天是高度合作的时期,协作交往成为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要使学生过共同体的组织生活,在交往与协作中学习。
第三,课程创造化。今天我们必须要摆脱标准答案、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把自由创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
第四,课程信息化。构建体现信息时代特点和信息文明要求的课程体系,把信息精神、信息文明渗透于课程始终,跨越时空、距离和人交流。
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这些理念也渗透到了新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当中。
2.核心素养观:解决真实问题
核心素养观要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当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观和未来教育观紧密相连,社会变得高度不确定了,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去培养高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至少要拥有三种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协作思维。
还有一个更加基础的思维,叫作概念性思维。它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无论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关系当中进行的,协作性思维使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融为一体。概念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就是我们乃至全世界都在追求的素养。课程方案对核心素养的解释,蕴含的就是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就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观的引领下,国家课程目标主要变化是三点,第一,课程目标开始走向整体性,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第二,课程目标具有高级性,我们未来不是要让学生先掌握知识技能,再去解决问题,而是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关注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的思维。第三,既然一开始就要关注高阶思维能力,那么我们的课程目标就要有进阶性。理解和知识技能不一样,知识技能是掌握式的,掌握了就结束了,而理解是程度性的,永无终止。
因此,究竟什么叫作核心素养?
杜威37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又叫杜威学校,他把一年一年的教室转化成工作坊,让孩子们在做事当中解决真实问题,发展能力。今天一些比较先进的国际学校里,7岁儿童就开始探索一个主题:“通过发明和发现取得进步。”孩子们要设想,假如要过一天原始人的生活,没有衣服,没有房屋,没有工具和生活用品,没有火没有食物该怎样生活?要以原始人的身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从事实验制造、装饰设计和发明。然后孩子们就开始角色自居,“我是黏土探索者”“我是火的发明者”,在实践当中学习计算、测量、阅读、艺术,把思想表现为优美的具体形式,这都带有一种概念性理解。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素养,就是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高级能力和理解能力。
核心素养对我们课程目标的主要改变,就是走向新三维目标。
第一,大观念。新课程目标增加了我们老三维目标中没有的大观念,即概念性理解,也就是要找到一门课程当中少而重要、强而有力可普遍迁移的概念理解。老师们要学会提取核心概念,建立联系,形成大观念,扩张到单元当中,基于从大观念中引出的引导性问题,设计一个真实的任务,并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知识。
第二,新能力。将一门课程的大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用于真实情景,完成真实任务,从事真实实践的做事能力与品格,这叫新能力。
第三,新知识。要与大观念建立内在联系,并得到应用的关键学科事实和知识技能。这个新能力是做事的能力和技能,新知识是活的知识,无论新能力还是新知识,它背后是看不见的大观念。
3.走向理解性教学
理解性教学观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理解。
教育长期以来最大的误解,是对“理解”的误解。因为理解是最难的,为什么理解性教学这么重要?因为理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动物没有理解也不会误解。人是理解性的动物,人也最容易误解,容易产生偏见,偏见甚至会导致冲突、战争。所以我们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就一定要重视理解性教学观。
在理解性教学观的视角下,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打个比方,就是让老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假如学生学篮球的时候,整整齐齐坐在篮球场上做篮球习题,而不是到篮球架下去训练和打比赛,谁看了都觉得可笑,但人们却不认为学数学的时候天天做题可笑,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不足的根源,因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通过表现发展的。学生要获得概念性理解和核心素养,就要亲自去探索、体验、表现,不要怕走弯路,就像学生打篮球一定会摔跤一样,学生也要“亲自”去学语文和数学。所以我想在表现理解中发展理解力是素养本位课堂的总原则,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实际表现。
那么老师要怎样走向理解性教学?
首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具体化,提出深度学习有意义的单元主题。老师们拿到一本教科书以后,千万别机械地按照教科书的顺序来教,应该把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具体化,提炼出具有深度学习意义的单元主题。
其次,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提取核心概念,形成可普遍迁移的大观念。有了单元主题以后,一定要明确和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的核心概念。但同时老师们将来要习惯围绕这个单元主题就提取提出大观念核心概念,这是最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往往习惯提取知识点,不善于凝练核心概念。因为核心概念不能通过分析,感觉经验而获得,也不能通过汇集知识点而获得。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老师必须根据单元主题探究的需要,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独立而富有想象力地提出核心概念。
再次,围绕单元主题内容和大观念提出贯穿始终的引导问题。有三类引导性问题,第一类实质性问题,有对错之分的。第二类概念性问题,这是有大观念引出来的,这是自始至终的。第三个叫作争议性问题。比概念问题更加开放,用于实践当中的提升到哲学高度的问题,三类问题贯彻始终,以概念性理解为核心。
最后,围绕大观念和引导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设计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亲身经历知识的诞生和应用过程。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变成一个这样的探究活动,这个活动当中形成一种问题解决过程的展示。
4.跨学科学习,怎么跨?
走向跨学科学习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所谓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日常生活当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人的心理经验存在内在联系。
学科边界可以渗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因为知识是一个整体,世界生活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经验是一个整体,学科和知识见解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关系性。学科边界是相互渗透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学生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条件。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如果学生只熟悉一门学科,比如说一位学生拿出所有的精力来学习数学,数学可能会害了他。所以,孩子们如果要获得自由人格和认知发展,就要跨越学科学习,用多元智能认识世界,进而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以此为基础,像专家一样思考,向其他学科跨越发展。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自由人格。
我们可以把跨学科学习分为三类: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学习。打个通俗的比方,多学科学习就像是拌沙拉,原料之间层次分明;跨学科学习就像是鲫鱼炖豆腐,食材之间相互融合,是一个整体,但内部有主次之分;超学科学习就像做蛋糕,牛奶、鸡蛋、糖这些原料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如何走向跨学科学习?根据年龄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超学科学习,弱化学科边界,逐步走向跨学科学习,老师们可以根据课程方案里要求,每门学科都要拿出10%的内容设计跨学科学习。建议老师每学期把两个以上的学科合在一起,共同设计一个跨学科学习单元。所有学科领域都走向综合育人,和生活相联系,和实践联系。可以每学期拿出10%的时间,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跨学科的单元学习。这样可以极大提高我们的课程创造性、教学的创造性,关键是可以培育核心素养,无论是学科核心素养,还是课程核心素养,都是需要跨学科的。
所谓“表现性评价观”,即认为虽然人的核心素养与外部行为的表现存在本质区别,但二者也存在内在联系。核心素养是行为表现的依据与引领,行为表现是核心素养的“出口”与发展途径;核心素养只能通过植根于情境的“表现性任务”而评价,标准化测验则鞭长莫及;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既是评价过程,又是教学与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持续表现核心素养而发展核心素养。
5.教师怎样进行表现性评价?
首先,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中每学段课程核心素养的表现及相应学业质量标准,形成表现性评价的整体视野和宏观图景。
其次,教师要根据单元主题内容中蕴含的“大观念”及核心素养目标,联系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开发植根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任务”,并根据学生对“大观念”的理解水平和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研制出“表现性任务”评价量规,以评价学生学习一个单元后对“大观念”的理解水平及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再次,教师要将“表现性任务”及评价量规转化为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活动,体现“表现性任务”的累积性以及核心素养的进阶性和发展性。
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读新课标,还要对文本逐字逐句地读,读出本义、读出深意、领悟精髓,努力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
相关阅读
-
hi 我是大橙子今天又给大家求来了一些复试热点资讯,还没准备经济学复试热点的同学抓紧时间背了!热点一:注册制改革——金融考试热点热点事件:2月17日...
-
学生可以通过做兼职、自媒体写作、现场直播等方式赚钱。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做外语翻译、做网站编辑、成为游戏职业玩家等。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差赚钱...
-
Genome Biol:发现人类血液含有无细胞的微生物DNA
临床医生用于诊断癌症的大多数生物标志物是人类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组和恶性肿瘤之间存在联系,这为研究微生物DNA的存在作为一种识别和可能预测疾病的方式提供了机会。...
-
强“双基” 提能力 转作风 | 天然气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创新开展“每日一学”学习专
从第三季度初,工程分管副总王国厂、工程管理中心经理韩海南多次下一线调研基层管理人员、基层一线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以及对国家、行业法规的了解程度,通过摸排...
-
湖南大学333教育综合今年还考教育热点吗?变成统考了我们怎么学?
教育热点是教育学考研初试必须关注的重要信息。要知道教育学考研并非以往考研口中的“背诵就行”,它并不是死考书本上的内容。...
-
笔者-小文说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你可能会联想到鲸鱼,鲸鱼的体长在35米以上,体重更是达到了190吨,这相当于2500个成年人的体重。但如果问起世界最小的生物...
-
以下是国内能赚钱的10大平台:淘宝:淘宝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商品资源,可以通过开店、代销、推广等方式赚取佣金。微...
-
第22个留学申请季,不少同学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参与感。 在第22申请季开始前,英国爱丁堡大学划分了中国院校名单,而UCL刚刚完成一周的申请,迫不及待地公布最新名单...
-
2019-2020澳门大学排名情况怎样以及澳门哪些大学比较好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所关心的问题,以下是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最新公布的澳门大学排名50强名单,其中排名......
-
微信小程序怎么赚钱?五个方法教你赚大钱还有一个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就是利用微信小程序可以赚钱,那么微信小程序怎么赚钱呢?微信小程序如何赚钱接下来这五个方法教你在小程序赚大钱。...
-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