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docx 9页VIP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docx 9页VIP

时间:2023-09-27 08:05:59 作者:
摘要: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docx,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 ,在其它英语国家叫 “科学园” ,在日本叫“科学城”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 ,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 ,在日本叫“科学城” ,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 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 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 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 公里,宽 16 公里,有4000 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 万人。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 %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 1891 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 1951 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 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955 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 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 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 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1956年 IBM 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 80 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 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 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 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 近年来, 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 亿美元。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 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

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 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 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波士顿第 128 号公路始建于 1915 年, 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是一条近90公里长的环城公路干线。由于公路沿线建立了一批 高科技公司,特别是到了七十和八十年代,随着各种文字处理和 微机公司在此的聚集,将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与128公路上的几百 家私人公司的知识来源连接了起来,建立了一个科学综合体,其 中包括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和王安公 司等一大批著名企'也,成为世界第二个最大的微电子中心,仅次 于硅谷。128公路的历史比硅谷早得多。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28公路沿线就建立了几家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马萨 诸塞州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实验室分离出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 大学科研成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但 这些高科技企业十分零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展缓慢。直到 1977年,该地区积极学习借鉴硅谷成功经验,成立了马萨诸塞 州高技术委员会,联合了 128号公路的高科技公司,高科技产业 才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该地区已有700家与计算机有关的公司, 三分之二的产业用地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占用,每年投入研究与开 发的经费大约20亿美元,成为信息来源最快、生产周期短、经 济效益高以及新产品不断涌现的科技与工业生产综合区域。与硅 谷发展最大不同点:一是它的起点不是大学,其原动力也并不是 来自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二是风险投资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三 是军工研究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硅路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是: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结合;风险资本的支持;联邦政府拨款;率先发展了某种新科技产业;高科技公司行动一致。3.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引擎——法国索非亚科技园为加速科研成果转换为成品的过程,法国于 1969 年建立了索非亚?安德波利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园,简称索非亚科技园或尼斯科技园。 它位于法国东南部尼斯市以西十五公里处,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边,占地2300 公顷。由于该园区便利的交通,且集产品生产、科研、技术开发和教学为一体,成为高技术交流及人才交流和新兴企业培植的高科技园区, 而被世人称为欧洲的“硅谷” ,与英国的剑桥、德国的巴伐利亚而齐名。科技园创办初期规模很小, 周围只有尼斯大学、 国家科研中心、巴黎矿业学院、法国石油研究院、邮电学校、尼斯地区商会以及一些私营企业。

到 1980 年园区总共才有13 家企业。 为了加快园区建设速度, 984 年园区成立了基金会,大力投入公共设施建设, 积极促进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兴建了扶植科技企业创业的孵化中心。此后,法国政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990 年园区成立了西噶公司,政府通过该企业每年提供1000 万法郎专门帮助其他企业在该城“落户” 。 目前已有 1000 多家公司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形成了一个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高等教育以及技术咨询等商业活动中心。园区科技企业广泛涉及应用数学、微电子、新型材料、能源、 信息自动化、 遥控技术、 精细化工、 生物工程, 乃至地理、考古与人文科学,还开展数学研究、人才培训等业务。法国政府 为将尼斯科技园办成富有特色的园区, 而对进入该区的企业严格审查并提出了要求: 凡进入该区的必须是高等学校、 科研机构以及大公司的高技术、 无污染、 专门从事研究和开发尖端产品的中小企业,并将企业建在半山腰上,且十分注意保护环境。园区的成长主要依靠:独特的科技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扶植。4.政府主导、出口导向、规划发展的杰作——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于 1980 年正式成立, 地处台湾西北平原,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等交通都极便利。

园区规划面积 21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开发5 .8平方公里,是台湾高技术产业和智囊团最集中的地区。 1997 年底,入区高技术企业累计245 家,其中岛外企业43 家,上市企业25 家;累计吸收资本3800 亿新台币;拥有员工6.8 万人;年营业额4000 亿新台币,是世界同类科技园区发展最快的园区之一。园区始建于 1976 年,由于新竹临近台湾两个科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 台湾当局在此设立科技园区目的是想使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70 年代末,由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岛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在轻工产品方面已经赶上台湾,台湾当局为促进台湾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开始重视园区的发展。 1980 年台湾将机械和信息产业列为战略产业,并将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国产化上, 台湾当局开始分三个阶段大规模兴建新竹园区。 1980 - 1982 年,这一阶段重点是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的尖端技术和高级人才。 园区利用工程技术人员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及优惠的措施, 着重引进一些战略性工业:电子、信息处理、精仪等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所需人才。

1983 - 1985 年,重点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大力发展材料与零件的供应,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986 - 1988 年,主要是巩固引进成果, 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发展园区内技术密集型工业。 园区作了全面规划, 对引进的项目进行严格的选择、 控制并提出一系列要求, 特别是从税率等方面实行了优惠政策,提出了力争将新竹科学工业园办成亚洲的“硅谷”的发展目标。新竹科学工业园管理的特色在于其规划性。早在建园之初,当局即对园区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 制订了园区的阶段发展目标和规划。发展模式为引进岛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走外向型发展之路。该园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属于“引进—消化—出口” 型的高技术出口导向型工业园区。 该区的创建与发展,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工业升级换代,使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5.政府实施技术立国战略的典范——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位于东京东北50 公里处, 占地 27 平方公里, 含4个镇和2个村;规划人口 2 2万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技术园区之一。筑波科学城始建于1963年。当时由于日本主要依赖引进吸 收欧美各国先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 向注重基础研究,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发 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对高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开始 兴建科学城。

1974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所属9个部厅的43个研究机构,共计6万余人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1984年4月,日本政府通过了 “高技术工业及地域开发促进法”, 以建设代表2 1世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 推动远离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 基地。为了扩大筑波的国际影响,日本政府还专门举办了筑波世 界博览会,有力促进了科学城对外交流和城市建设。日本政府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筑波科学城。日本房地产公司负责开发科学城,新城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占地1560公顷,占全城总面积的57.7%;住宅、商业、学校、公园等占地 1145公顷, 占总面积的42.3%。新城中心区安排面向全市居民使用的各种公 共设施,行政中心、文化娱乐、商业和交通设施安置在市中心公 园广场周围,城内生活方便、环境舒适,住房标准高于东京市区。 筑波科学城的建设经验:一是政府在科技园区的规划、 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二是科技园区有向高科技新城方向发展的趋 势。作者:王亦(北京物资学院高教研究所)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