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术 | 他们说,大艺术与大科学的融合发展,是“营造未来”的真正源动力
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
2023年9月15日晚至17日,“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于杭州杭氧老厂房改造项目地点圆满举行。
论坛围绕艺术与科学、艺术与设计的力量、科技与创新前沿 、向善的未来、危机与挑战、人文与生活等几大主题版块展开深度探讨与交流。在包括艺术、文化、建筑、科学、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流中,统合线上与线下,引动持续性的文化输出,激发全新的创造力,开启新一代的思想革新。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论坛报道。
▲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 现场
9月16日,“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于杭州市武林之星博览中心6号楼正式拉开序幕,由北京艺文创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主办。
全球创新、设计、教育、艺术、科学等多领域先锋、专家学者汇聚杭州进行思想碰撞,以交叉联动的方式就当今世界的前沿课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跨学科新知盛宴。
总策划翁菱表示,如今社会面临科技发达引领世界变迁。科技为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但艺术赋予人们审美与情感的体验,艺术是非常大的一个改变世界的源动力,我们强烈主张艺术和科学这两种最富有创造力的能量结合起来,融合起来,互相对话,碰撞、激发,产生新的不一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相信大艺术与大科学的融合互动,这两种最具创造力的结合将是带领我们人类往前走的一种真正的源动力。
▲ 艺文创新 IDEAS 创始人、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致辞
议题一
艺术与科学
(Art and Science)
关键词:艺术,科学,跨界
▲ “ 艺术与科学 ” 议题嘉宾合影:从左至右:隋建国、吕嘉、兰珍珍、王强、高世名、汤超、冯俊兰、徐冰、许知远
“艺术与科学”这一主题在王强的主持和带领下,汤超、徐冰、吕嘉、高世名、冯俊兰、兰珍珍、许知远、隋建国分别就艺术、科学以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为何在本质层面上包罗万象,它们如何在中华大地生根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许需要“向后看”,艺术与科学同时作为“通往可能世界的途径”等等议题展开了富有激情和深沉思辨的讨论。
▲“ 艺术与科学 ” 议题主持人王强发言
王强:今天第一场论坛是艺术和科学。这两个词是人类思想上最大的词,第一阶段想请八位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用他们最精炼的思想陈述来给我们展示他们对于艺术,他们对于科学的本质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独特的领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汤超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汤超表示,科学和艺术有很多共同和相通的东西,比如关于复杂与简单。科学的很多实践和乐趣在简繁之间。并通过举例牛顿力学的诞生过程讲述现代科学的诞生其实就是化繁为简,即从复杂中找到简单,因简而普适;又通过很多分子相互作用下生成的现象解释由简生繁的概念:涌现。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徐冰发言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徐冰谈到艺术和科技的匹配关系时表示目前艺术与科技是不匹配和错位的,且“如今科技发展得厉害,艺术较不过科技的劲”。
徐冰通过介绍卫星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太空艺术实践”作品,谈到作为艺术家最简单的理解其实是:科学是分科之学,总的来说它把浑沌一片的世界给分类、排序清楚,它是一个以理性逻辑思维为主的一个工作方法。而艺术是给科学文化逻辑严谨的并且排序好了的这个领域中投入没有被文化过,没有被排序过的成分,让这个领域有一定的松动,让它有更多思维的空间。艺术本质上是做这个事情。
▲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吕嘉发言
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吕嘉谈到,如何平衡资本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点。
吕嘉表示:怎么把资本跟音乐互相结合好,不光是音乐,包括文学、绘画、舞蹈、戏剧,都是同样的问题。“这是全世界的问题,我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努力,更加关心艺术,因为艺术看起来无用,但对于我们人类生命一种表现形式是最最有用的,是使我们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很重要的一点之一。希望大家把艺术和音乐作为一个最有用的无用东西来看待。”
▲艺术教育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发言
艺术教育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以新科技所驱动的混合现实为话题切入点,倡导要建立一个可能世界的档案,用以收藏古今中外芸芸众生那些形态万千的幻想。
高世名提出,艺术家是可能世界的索引者和贡献者,而艺术就是通向可能世界的路径。所有艺术家都渴望构造出自己的、充满想象力独特而奇幻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超拔出现实的另一种现实,而艺术史是一份无限延伸的可能世界档案,他们都是异世界的花朵。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冯俊兰发言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冯俊兰谈到饱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说起人工智能最新的进展,
冯俊兰表示,如果将人工智能想象成是一个动物的话,五年之内它会吃掉我们50%的算力,会吃掉世界上所有的数据。所有文明的积累都会进到这样一个模型里,一个模型结构可以容纳几乎所有的知识,能够文理兼修,带来无限变化。在这样非常强大的技术面前,我们怎么做科技发明,我们的艺术家怎么创作才称之为真正的创作?“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向未来,我相信是科学和技术更广泛更完美的一个结合。”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兰珍珍发言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兰珍珍从美的角度探讨了美、艺术、科学三者的共生、共融和共振。
兰珍珍表示,对美、艺术和科学无尽的探索,就像三个共生一体互相驱动的齿轮,在历史长河中启发我们不断向前,指引我们去到或向往更美好的地方。美、科学、艺术越来越紧密共融,看似不同的水域,但是在很多方面却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密不可分。
▲作家、单向街创始人许知远发言
作家、单向街创始人许知远表示,艺术与科学这样的名词出现,对于很多人来讲是巨大的解放力量,因为看到一种无边无际的可能性,他的第一反应却是巨大压迫的力量,因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无边无际的可能性,而且还有“未来”一个词汇。这些词汇其实会带来一种某种意义上强烈的威迫感,当我们大胆谈论未来的时候,往往经常是我们对现实无力改造所带来的。
许知远谈到,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更漫长的历史河流之中,每代人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独特,所以我们在大胆畅想未来的时候,或者强调自身重要的形式,要向后看,向后看会带来一种对亢奋的某种抑制,包括使我们的亢奋变得更深层起来,变得更有持续的力量起来,提供一个更漫长的历史眼光。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发言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分享自己用展示实体的雕塑,展示虚空的探索过程。
隋建国谈到自己观看贾科梅蒂的展览与英国雕塑家的讲座后,意识到捏泥也是捕捉虚空,泥就是虚空的替代物。这种变化使他的作品不仅是抽象表达,也表达情感和人性,每件作品都是手中之空间的记忆。在成都双年展中,作品的尺寸根据展场空间调整,因为“让观众站在空间里等于站在当时我的手心里,以便重现手创造空间诞生的瞬间。”
议题二
艺术与设计的力量
(Power of Art and Design)
关键词:绘画,音乐,电影,设计,创造力
▲ “ 艺术与设计的力量 ” 议题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宋协伟、张鼎、马岩松、沈伟、林天苗、张尕、吕燕、张杨
“艺术与设计的力量”也是过往28期的“玉河夜话”中嘉宾们常常触及的一个议题,在宋协伟的主持下,本组嘉宾马岩松、沈伟、张杨、林天苗、张尕、吕燕、张鼎等几位艺术家和设计师就各自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创作,以及创作所带来的领悟和超越,带来了非常个人化又启迪从业者们的演讲。艺术的力量可以达致四方。
▲“ 艺术与设计的力量 ” 议题主持人宋协伟发言
宋协伟:艺术与设计的力量其实跟前面艺术与科学有一个相同逻辑,我们刚才看到许知远先生所谈到的向后看,向后看给我们带来一个历史门脉,我们如何理解今天数据化时代AI智能化,我们今天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非常广阔的一个空间当中,我们下面这一场的研讨是艺术与设计的力量。
▲ 舞蹈家 、艺术家沈伟发言
著名华裔舞蹈家沈伟谈到艺术力量时坦白:艺术力量引领我一生,对我来说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就是修我自己,希望我可以创造新的空间,在精神上、激情上、艺术力量上、创造力上可以迸发出新的生命。
沈伟提到,“艺术的力量一直在推动我去挖掘或者去探讨去打开人的感观世界和探索我们感观之间他们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创造力量。”
谈起科技手段在扩展艺术表现语言中的应用时,沈伟表示,科技是可以跟艺术有一个非常好的同步发展过程的,但我们不能把艺术变成一个完全技术的东西,如果所有技术没有艺术家灵魂的东西在里面,完全只是一个技术成果,那么必然会因为时代的发展淘汰。
▲ 建筑师马岩松发言
著名建筑师马岩松以建筑跟艺术的关系为出发点,说到:建筑很多人认为它功能、技术和结构很重要,但是它跟艺术的关系是不是仅仅是好看和不好看?其实空间是可以有功能没功能,可以是有用或者没用,空间更重要的用途可能是心灵,给人的感受。
讨论环节中,马岩松谈到:人造的所有东西都真实反应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心里活动表现的结果。如果不进入到一个情感或者文化、艺术的层面,城市和建筑仍然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它还是另外一种技术的体现,我心中理想的城市应该是有个性、有真实情感,有丰富层次的真实城市。
▲ 导演 、编剧、制片人张杨发言
著名第六代导演张杨聊到大理双廊的改变,他讲到,大理的双廊这20年以来的改变,其实就跟今天这个题目非常贴切,就是艺术与设计,它对这个小乡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将小镇的整个生态系统,艺术对小镇和人的改变,慢慢用一个系列的方法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这可能具有一些文献性的东西,同时对一个具体的人物和小镇有一个庖丁解牛式的观察,希望通过艺术,通过这种方法设计,来改变乡村,改变大家对于农村的认识,同时也让全世界各地的人走向双廊,走向小村庄。
▲艺术家林天苗发言
艺术家林天苗谈到艺术制造的可能性时,提起今年在研究玻璃这个材料。她表示:自己追求的是把人文精神性的东西,人文的脆弱性,或是艺术概念加到玻璃中去,而不只是单纯的展现材料。
林天苗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手稿、材料、制动、技术与设计上的研究,单凭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我意识到需要团队,需要技术性的工程师,一个强有力的落地团队来支撑我完成这些东西的实践。”
后续讨论时,林天苗坦白:对于技术和科技的发展,我们永远是科技盲,我觉得艺术家如果做那种没有目的性的和有目的性的没有目标性的这些东西,如果能来回切换,那将是最佳的状态,因为他能收能放。
▲策展人、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张尕发言
策展人、中央美院客座教授张尕表示媒体艺术之“新”在于新技术所揭示的新的主体性、新的生态观,以及一种行动的审美。新媒体艺术的“新”在于破除对于艺术既有的想象,把一种探索的对象扩展到包括人类与非人类的相互关怀中。
张尕谈到谈到中国媒体艺术时,表示,中国艺术家尤其是从事媒体艺术的艺术家,他们的视野已经触及到生态环境以及后人类这些讨论话题,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区域政治和区域文化这样一种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思考逻辑,在他们使用的创作方法上、手段上也和国际形成全方位的并行关系。
▲模特、时装设计师吕燕发言
模特、时装设计师吕燕表示转行做设计是源于自己对时尚的热爱。
讨论环节中提起“跨界”,吕燕谈到,跨界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两个不同DNA的品牌在一起做出一个新的东西。跨界在未来应该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在现阶段很多时候,跨界并没有做出特别创新的东西,更多是停留在一个宣传角度,一个市场宣传,但这个尝试是好的,未来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们去跨界还是会谨慎一些选择,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艺术家张鼎发言
艺术家张鼎以现场艺术为分享主题,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现场的艺术”。
在和主持人的后续讨论中谈到当下年轻文化时,张鼎表示:我们要接受(年轻偶像文化)这种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它其实是从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潮流不断在更替,审美的趣味、聆听的趣味在发生改变,年轻人整个信息的接受度也在发生改变,从某一种状态也代表一个社会的开放度。小众的形态因为跟个人的趣味有关系,我觉得对空间的选择,对音乐人的选择,包括自己视觉上创作趣味性的选择,在这么多自我的选择下,应对着的情境应对的人也是极少数的群体,这极少数的群体对我来讲,跟我认知的某一部分年轻的小众文化群体有关系。
议题三
科技与创新前沿
(Tech Frontier)
关键词:AI,量子,生物技术
▲ “ 科技与创新前沿” 议题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冯俊兰、邓力、黄晓庆、杜江峰、汤超、曾艺、曾坚阳
“科技与创新前沿”头脑风暴在汤超的主持下,杜江峰、黄晓庆、邓力、冯俊兰、曾坚阳、曾艺等科学家、工程师、前沿专家就量子科技、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科学议题展开了启发思维、着眼人类未来命运的探讨与发问。
▲ “ 科技与创新前沿”议题主持人汤超发言
汤超:我们现在面向一个很不一样的时空环境,科学跟艺术它们相融,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科技会把我们带向一个更可怕的世界还是更美好的世界,怎么样进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艺术和人文在里面起一些什么作用。今天下午的论坛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几个很重要的现代前沿的方向,通过几位嘉宾的演讲给大家展现如今科技前沿处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可能性,引起大家对科学和艺术大的主题进行思考。
相关阅读
-
普华永道(PwC)发布了2023年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排行榜,根据全球上市公司2023年3月31日的股票市值排定了这一榜单。...
-
近日,我国的“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圆满完成于南海冷泉区的海试任务后,胜利返航。此次海试任务,“深海勇士”号对一处叫“海马”的冷泉区...
-
在生物界,确实有些动物和植物存在难以区分的模糊情况。对于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很容易进行区分,比如大部分动物可以自由行动、有神经系统...
-
生物质锅炉是以燃烧生物质燃料为主,用于实现工业热水、蒸汽、供暖、发电等需求的工业锅炉的一种类型。就生物质锅炉本身而言,又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
在生物界,确实有些动物和植物存在难以区分的模糊情况。对于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很容易进行区分,比如大部分动物可以自由行动、有神经系统...
-
生物质锅炉是以燃烧生物质燃料为主,用于实现工业热水、蒸汽、供暖、发电等需求的工业锅炉的一种类型。就生物质锅炉本身而言,又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
短视频变现的 5 种方法,轻松赚取收益!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只要内容精彩,跟随潮流,就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
近年来,在异宠界开始悄悄兴起养一些小型浮游甲壳动物,比如鲎虫、仙女虾和蚌虫,它们同属起源于古生代的寒武纪的鳃...
-
生活部计划多篇经典由好范文网会员“cokehui”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生活部是负责学生们生活的服务工作,给同学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
每年暑假的时候,有一部分家长特别焦虑,因为家里有孩子,要上一年级了。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掌中宝,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他们,包括教育,他们不更想孩子输在...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