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如何评价《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这本书?

如何评价《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这本书?

时间:2024-05-20 01:11:43 作者:
摘要:这个回答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第一次阅读的感受。第二个部分是一年后我回顾复盘新的想法。第一部分(2022.04

这个回答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我第一次阅读的感受。

第二个部分是一年后我回顾复盘新的想法。

第一部分(2022.04.09初读感受):

我看到前面有人评价这本书是佛学入门的现代化译本,我觉得这个评价再贴切不过了。

我认为没有一定阅历或者产生相应人生困惑的人,是没有办法看懂这本书所讲的思维方式,并进行实操的。

一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候的背景如下:

第一,我有非常多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可能性,也有非常多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我不是属于一无所有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我过得比大多数人要好。而我之所以能够过得比大多数人要好,正是因为我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金钱游戏上,而是更多地聚焦在「自我升级」上,我乐于不断挑战更多的新领域,摆脱更多的旧领域,并把人生当做是一种可以不断闯关的游戏。这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保持的人生状态。

第二,我正在处于很大的人生困惑中,并且在找寻不同的人生解读方式。在阅读这本书前,我大概读了十几本关于心灵疗愈、灵修、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并且找过很多位心理咨询师来解决我的困惑;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的最有启发的一本书叫做《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这本书也是一本「读不下去的人看第一章就会觉得在胡说八道,能读下去的人则会抓紧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书籍。

第三,我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我认为人生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在过程中产生的。我有过大量「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摘花花不开」的经历,让我感觉与其设计自己的人生,不如听听自己心之所向,向生命「臣服」。

第四,我一直对自己的情绪、生活和人生目标有很强的觉察心。我会把「一部分的我」与「全部的我」分开看待。当下被恐惧支配的我是不是全部的我?不是。当下被人赞赏的我,是不是全部的我?也不是。做了一个很好的项目,这个项目被批评或者被赞扬,这就代表我被批评被赞扬吗?不,这只是我的一部分被批评被赞扬。所有的我的情绪、我的项目、我的经历,都只构成了我的一部分。

以上的经历、状态和观念,是我能够跟这本书产生共鸣的背景。

如果没有对以上观点的认同感,大概率这本书读不下去。

二 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人与不适合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这两本书适合什么样的人读呢?

1.对目前人生充满一些困惑。

2.经历过人生低谷,甚至反复经历低谷的人。

这两本书不适合的人:

1.一直在固定的环境里呆着并且希望取得优秀结果的人,比如大多数的学生。

2.没有反复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不曾思考人生意义的人。

三 我的阅读感受

我买的版本是青年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版本后面有配一个名为「晋齐」的读者写的解读手册,看到手册的第一眼我就觉得「太棒了」。这就是我要找寻的关于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解读。至少,目前看来,这是最匹配我想要的解读方式。

这本书我认为打动我的地方在于:

1.世界上所有的项目都只是一种游戏,甚至你的工作、生活、甚至整个世界都是一种游戏。

2.只要玩别人的金钱游戏,就一定输,所以要创造自己的游戏。

3.你只是在世界上扮演一个「你」,真实的那个你隐藏在幕后。建立对「真实的你」的觉察心。

4.人生来本自具足。

5.作者对上述观点和结果的达成给出了非常落地的方法。

四 看这本书会产生的质疑

我看到的大多数质疑如下:

1.作者是在自我催眠,什么世界是虚假的。这样的理论让我无法相信,简直是扯淡。

2.作者本身是一个成功人士,背景深厚,能力很强,说什么都是对的。

3.作者靠忽悠来产生信徒骗钱。

后面两个观点姑且不论,面对第一个「世界是虚假的」这个这件观点的质疑,我认为关注点完全偏离了本书的最终价值导向。

有的人看似认同这本书的观点,但是整个人像梦呓一样每天念叨「世界是幻象」,更是陷入了魔怔的境地。也完全偏离了作者想要导向的目标。

佛教里有个概念叫做「标月指」。老师用手指指向月亮,有的人看到了手指,有的人看到了月亮。

大多数在质疑作者提出的「世界是虚假的」「我是这个世界的造物主」这样的观点的时候,其实是只看到了那个手指,而没有看到手指所指向的月亮究竟是什么。

有的话很难有语言表述清晰,但是我认为,作者已经做得非常极致。

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的作者手指指向的月亮是什么呢?下面我来说说。

五 我从这本书里感受到的

第一,要对这个世界产生「觉察心」。「世界是虚假的」只是作者让你产生对世界觉察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标月指。

第二,要对自己产生「觉察心」。「你是世界的主宰,你在制定游戏规则玩一种游戏」,只是作者让你产生对自己觉察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标月指。

第三,让自己成为所有事物的掌控者。以「不舒服的状态」和「奇怪的事物」为契机,让自己不断地维持「本自具足」的状态。

以下详细来说:

第一,要对这个世界产生「觉察心」。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本身是一场游戏,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自己都是一种「全息投影」。其目的是为了让你能够「抽离」出当下的现实世界,让你能够理解、区分出,自己正在玩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游戏」。

作者想让你对过去所有经历和未来要的事情产生觉察。只要当你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游戏,都是全息投影的时候,这就建立了对自己工作、生活、经历的觉察。你不容易再「深陷」其中,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沉浸在其中,而是能够抽出一些注意力来观察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所有的项目,所有的存在,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都是在某种存在中被制定出来的。

所以讨论虚假无意义,建立对世界的觉察才是核心。

如果要建立对世界的觉察,一开始就直接告诉你「世界是虚假的」,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为能够理解的人,不会纠结在字面的说法上,而是马上能够知道「世界是虚假的」是一种能指,其背后指向的「所指」,才是作者想要真正告诉你的。

如果纠结世界是不是虚假的,这是「着像了」。

第二,要对自己产生「觉察心」。

当你意识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只是游戏之后,你会很快意识到你的项目,你的生活,甚至你自己,都受某种游戏规则所约束。这种游戏规则一方面是由于物理规律所限制,一方面是由于你自己的思想所限制。

当你意识到作者所言的「人格面具」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能够很快地把「一部分的自己」和「全部的自己」剥离出来看待。

然后,你会开始建立对自己的觉察。你也会开始发现真正的我、全部的我。

所以讨论「我看这本书也不能解决我没钱的问题」这样的话无意义,建立对自己的觉察才是核心。

特别是建立对负面情绪和负面想法的觉察。

如果要建立对自己的觉察,告诉你「把一部分的自己和全部的自己剥离开」是一种方式,告诉你像作者这样告诉你「你是世界的主宰,你正在制定一个游戏规则,让自己玩一个游戏,现在你需要去理解这个游戏,理解自己在这个游戏里为什么被限制」这也是一种方式。

因为能够理解的人,不会纠结在字面的说法上,而是马上能够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一种能指,其背后指向的「所指」,才是作者想要真正告诉你的。

第三,让自己成为所有事物的掌控者。

人很容易被情绪困扰、被环境困扰、被关系困扰、被没有钱困扰。这种困扰会不断地纠缠着你。最终把你消耗殆尽。所以作者把对「不舒服」状态的觉察和控制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境地。

但是对这种「不舒服」的状态的觉察,一定是先建立在对世界的觉察和对自己的觉察的基础上的。

当你对这个世界产生觉察,意识到每件事情都是游戏,都有某种游戏规则的时候。

当你对自己产生觉察,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在扮演某个角色的时候。

你就容易在不舒服的状态下,抽出一部分注意力出来,观察为什么自己会不舒服。

作者建立了一套方法:

1.表达赞赏和感谢,感谢这些不舒服的状态;

2.感受不舒服的状态,并且理解这些不舒服的状态完全是由自己创造的,自己可以随时让其停止;

3.不断和自我对话。

我认为,所有「不舒服」的状态,其实是一种失控,是自己迷失在情绪和感受里的状态。这时候人会感受到自己的弱小,会失去对事物的掌控权。

这是人一生中,最难掌控的事情。

而作者是以「不舒服」 的状态为契机,让你重新掌控回你自己,从而让自己成为所有事物的掌控者。这确实是一种力量的增强。

你最终会发现,每个人生来都本自具足。

六 对本次书评的评价

对本次的书评不算满意。

因为我只是在解释作者手指指向的是什么。

并且尝试和作者一起,将手指指向那个月亮。

然而我对那个月亮看的也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最终是隔了一层。

第二部分(2023.05一年后的复盘)

一年前我写了一份书评是关于这本书的感受的,一年后终于可以在更抽象的层面解释这本书。

再回头看这本书,发现它其实就是唯我论哲学观下的一种实践方法。

唯我论主要的问题在于它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被限制了。

这本书给出的补丁是目的是为了更好体验世界,为了做一个世界游戏,所以我们自己给自己增加了限制。(这也是大多数身心灵的书籍给出的解释)

很多人不具备看破这种解释的能力,那就陷入唯我论出不来了。(不看破也没什么不好,毕竟提供了一种在科学实在论以外的实践视野)

很多读者当然认为这本书胡说八道,这本书实际上是对科学实在论哲学观在实践层面的一次反动。

而中国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科学实在论的拥护者。

所以这本书有价值吗?当然有价值。

这本书自洽吗?当然自洽。

这本书有问题吗?如果不上升到哲学层面,也没有什么问题。

上升到哲学层面,bug多多。因为它解释不了时间(为什么我们只能历时性地展开世界),也解释不了设限的这个符号学框架的来源(为什么非要设限才能更好体验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站到实践层面,这本书也不是没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能量不够」。读者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回收书里说的彩蛋。

方法不是关键,而是执行方法的能量来自于哪里?

作者列举的那些案例学员,他们有一个具有比他更高更多能量的身心灵导师。但读者是没有的。

读者真的要在实践层面改变,需要和导师深度链接。你买他的课就好了。导师只是这个世界里的一个npc,你链接上他,更加印证了世界幻象和本自具足的观念。

由此,整套闭环形成,逻辑自洽,商业模式合理,也确实能解决实践问题。

本质上它还是一套商业模式和实践方法。

在商业上非常高级,但和宗教相比还是差太多了。它可以是走向宗教的一次过度。

参考语言学里有「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