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大增75%!华熙生物半年净利增超三成 9家券商“唱多”股价却波澜不惊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大增75%!华熙生物半年净利增超三成 9家券商“唱多”股价却波澜不惊

时间:2024-05-19 22:04:59 作者:
摘要:券商合力抬轿,股民作壁上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实习生邹梦阳 北京报道

“上半年营业整体营业收入实现较高速增长,得益于继续稳步推进‘四轮驱动’业务布局,其中原料业务稳步增长,医疗终端业务基本持平,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功能性食品业务低基数下实现大幅增长。”华熙生物表示。

7月20日晚间,华熙生物(688363.SH)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快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6亿元,同比增长51.6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34.04%。

资产负债方面,二季度末,公司总资产78.46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4.56%;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60.76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6.61%。

业绩发布后,获多家券商一致“唱多”,但从公司21日股价来看,股民们则选择作壁上观。截至7月21日收盘,华熙生物股价报收于153.5元/股,较上一交易日微涨0.51%,总市值738.5亿元。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增长75%

华熙生物表示,二季度,虽然原料业务及医疗终端业务受到疫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延续高增长态势,并且公司通过加强运营管控,逐步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营业利润增速与营业收入增速的差距有所改善。

此外,公司还指出,在营业收入保持较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司重视底层科技支撑,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并持续对品牌建设、组织升级、新业务布局等进行战略性投入。

记者注意到,公司二季度营收增长的背后,功能性护肤品是最大的“功臣”,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超过75%。

资料显示,华熙生物的四大功能性护肤品牌为润百颜、夸迪、米蓓尔和BM肌活在今年“618”期间均取得好成绩。其中,润百颜全渠道GMV突破3.56亿,天猫旗舰店GMV破1.14亿,抖音渠道GMV破1.1亿,同比增长超1000%。

同期,公司原料业务同比增长超过10%。据悉,在原料业务方面,华熙生物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业务拥有较强的核心壁垒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此外,合成生物也是华熙生物发力的重点。

“通过最新的合成生物技术(第三代生物技术),华熙生物已可以做到每升提取液提取73g透明质酸,生产成本可降低400倍,效率大幅提升。”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近期在公开发言时指出。

7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华熙生物人士处了解到,除了透明质酸,华熙生物已经开始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硫酸软骨素、肝素、胶原蛋白、红景天苷等物质及产品。

9家券商一致“唱多”

截至发稿,对于华熙生物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快报,已经有9家券商对华熙生物2022年度业绩做出预测。

其中,开源证券、德邦证券、中泰证券、东吴证券、安信证券、信达证券、民生证券、天风证券等8家机构做出“买入”评级,国信证券做出“增持”预测。

上述券商总体认为,华熙生物在反复的疫情下,坚持“四轮驱动”,功能性化妆品持续高增,原料业务稳定增长,保持了稳健的盈利水平。下半年在疫情控制下有望助力原料及医疗终端业务复苏。

其中,德邦证券认为,在功能性护肤业务上,华熙生物四大品牌差异化发展,在特色化大单品矩阵基础上,带动品牌接踵上新,实现多系列扩展;公司原料业务上拥有较强的核心壁垒及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二季度在疫情影响物流背景下,上半年仍取得超 10%增长;医疗终端业务虽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布局拓展并未停歇,4月收购益而康生物 51%股权进军胶原蛋白,6月携手乐敦制药、BMS于海南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再生医学,丰富玻尿酸填充剂外产品布局;功能性食品方面,推新联名、活动福利频现,上半年低基数下实现大幅增长。

安信证券表示,从公司发展中长期角度看,公司手握核心原料技术优势,依托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凭借过硬的产品力收获市场口碑,核心竞争力难以复制超越。

对于华熙生物旗下产品在“618”期间的表现,多家券商也予以肯定。

东吴证券注意到,在无超头主播背景下,“618”期间公司四大品牌均取得突出表现。其中润百颜,“618”大促全渠道GMV超3.56亿元;夸迪天猫、抖音渠道均表现较好,天猫位列国货美妆 TOP3;米蓓“618”大促全平台销售额过亿;肌活大单品“糙米净化水”,位列天猫爽肤水国货排名第一。

安信证券也表示,考虑到第二季度仅有夸迪与超头主播维持上播频率不高的合作,证明华熙生物在其他渠道拓展成效顺利。展望下半年,在无超头主播背景下,预计其旗下产品仍能借由已建立的消费者认可及新渠道助力持续放量。

不过,虽然上述机构一致看好华熙生物的发展,但多家机构仍提示,需要考虑到公司有终端产品推广不及预期、核心人员流失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