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先进宽温域、阻燃“叶脉”结构复合准固态电解质的应用

先进宽温域、阻燃“叶脉”结构复合准固态电解质的应用

时间:2024-05-19 14:04:22 作者:
摘要:董旭峰教授、黄昊教授,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先进宽温域、阻燃“叶脉”结构复合准固态电解质的应用【文章信息】先进宽温域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背景】

锂电池在极端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是亟需关注的问题。传统液体电解质面临诸多挑战,如易燃、泄漏以及有限的工作温度范围等,这些阻碍了电化学储能装置的进展。准固态电解质(QSE)成为克服这些局限性的颇具希望的解决方案。水凝胶电解质具有优异的离子传导性、灵活性、功能性、低成本和环境兼容性,是理想的QSE材料。然而,水凝胶电解质依然面临着诸如较窄的电化学窗口、较低的机械强度以及易冻性等问题。此论文展示了近期研究的一种新型“叶脉叶肉”结构准固态凝胶电解质的创新设计与制备。

灵感源于天然材料——树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网络充当“叶脉”,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抗穿刺性;运用紫外线固化技术在纳米纤维的外层原位生成 CG-PAM 双组分凝胶涂层,形成“叶肉”结构。所获得的 QSE 具备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并被赋予独特的功能性,特别是阻燃性与抗冻性显著提高。

【文章简介】

近日,来自大连理工大学董旭峰教授与黄昊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Application of Advanced Wide-Temperature Range and Flame retardant “Leaf-Vein” Structured functionality Composite Quasi-Solid-State Electroly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具备新颖“叶脉”结构的准固态电解质(QSE),即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网络充当“叶脉”,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抗穿刺性;紫外原位固化在纳米纤维原位生成 CG-PAM 双组分凝胶涂层,形成“叶肉”结构。这种QSE材料展示出优异的阻燃性(30分钟不可燃性)、宽电化学窗口(4.2V),高抗拉强度(0.25 MPa)及极强的抗冻性(-60°C下)和自修复能力。QSE的优异性能展现了先进电解质材料的设计理念与材料选择的多样性,确保了电化学储能器件在极端环境如深空、极地探险等方面的安全应用。

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_生物力学与流变学_生物力学技术

图1. “叶脉”结构的准固态电解质具备优异的阻燃性、低温抗冻性及电化学稳定性应用于储能领域

【本文要点】

要点一 :卡拉胶赋予准固态电解质阻燃性、热愈合性

卡拉胶材料(即天然海藻凝胶)赋予电解质优异的性能,包括阻燃性和自修复性,这要归功于其独特的官能团。在热解过程中,卡拉胶经历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断键、脱水、脱硫和开环,从而产生裂解气体和残余碳。这些反应使得样品周围的氧气浓度得以稀释,同时卡拉胶的硫酸盐基团和金属离子裂解产生磺酰基自由基,从而增强了其阻燃性。电解质的自愈性有助于提高其使用寿命和适应环境。在受热刺激下,卡拉胶表现出可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在临界温度下从溶液转变为凝胶。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链的螺旋构象变得不规则,分子链之间产生了交联和纠缠。卡拉胶的热愈合能力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其中包含大量的硫酸和羟基,这些官能团能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促使分子链断裂和重组,从而实现热愈合。螺旋构象的变化增强了分子链之间的交联,进而提升了热愈合的效果。

要点二:高盐离子浓度赋予准固态电解质抗冻性

在CG-PAM凝胶内部,高含量的K、Ca、Li离子,以及添加的DMSO溶剂,使得电解质具备出色的抗冻性:i)高盐离子浓度:具有高浓度锂离子的凝胶电解质与水形成水合物,导致水分子自由度降低,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因此,冰晶的形成变得相当困难。ii)钾(K)和钙(Ca)离子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增强凝胶的防冻性能。在涉及抗寒生物的研究中,已经证明K和Ca离子通过调节细胞内的离子平衡和与水分子进行水合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它们的抗冻性。利用这些机制,凝胶电解质表现出优异的防冻特性,从而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CG-PAM凝胶中,K和Ca离子的协同作用,以及高浓度的氯化锂(LiCl),增强了凝胶的防冻性能。

此外分子和原子键相互作用,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凝胶电解质与二甲基亚砜(DMSO)的防冻性能,DMSO分子中存在两个甲基和一个磺酰基,使得能够与阳离子形成氢键,从而增加水分子的结合。DMSO进一步促进电解质溶质的溶解,从而降低冰点并实现优异的防冻性能。因此,即使在低温下,CG-PAM水凝胶也能保持良好的柔韧性和离子传输性。

要点三:纤维增强凝胶的“叶脉结构”提升QSE稳定性

在电解质的整体结构中掺入纳米纤维,构筑“叶脉结构”增强该材料强度,有效降低了充电放电循环过程中锂枝晶穿透电解质的风险,扩大了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并提升了与高压电极材料的兼容性。Li||QSE||LFP电池经组装后在极低的温度下仍表现出非凡的电化学性能。独特且环保的卡拉胶材料提高了电解质的安全性,并拓宽了电解质材料选择的可能性。这种电解质在专业电池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深空、极地等极端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文解析】

生物力学技术_生物力学与流变学_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

图1. (a)和(b) CG-PAM@PAN-SiO2的制备过程 (c) CG-PAM@PAN-SiO2便于成型和变形的特点。(d) 纯水凝胶和颗粒、纤维增强的复合水凝胶的数字图像。(e)拉伸性能。(f)附着能力。(g) 热数字图 。(h) CG-PAM@PAN-SiO2横截面。(i) CG-PAM的SEM图像。(j) 电纺PAN-SiO2 的SEM图像。(k)抗冻水凝胶的横截面SEM图像。

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_生物力学技术_生物力学与流变学

图2. (a)红外热敏图像。 (b)凝胶电解质在自愈和原始状态下图像。 (c)阻燃和自愈机。(d)断裂前、后愈合的应力-应变曲线。(e) 断裂前及愈合后模量的变变化。(f)CG-PAM、CG-PAM(DMSO)、CG-PAM@PAN-SiO2热导率。(g) PAN-SiO2和CG-PAM、CG-PAM@PAN-SiO2表面形貌。

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_生物力学与流变学_生物力学技术

图3. (a) CG-PAMK+ Ca+ (DMSO)和PAM凝胶在-60°C的数字图像 。(b-c) CG-PAM和CG-PAM (DMSO)、PAN-SiO2、CG-PAM (DMSO) @ PAN-SiO2 DSC结果。(d) CG-PAM K+ Ca+ (DMSO)凝胶的抗冻机制。

生物力学与流变学_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_生物力学技术

图4. (a-b) Li||Li长周期循环。(c)低温下电压稳定。(d) Li|GE|LFP循环伏安曲线。(e) EIS阻抗及拟合电路。(f)-40°C EIS阻抗测试。(g) Li|CG-PAM@PAM-SiO2|LFP不同电流密度循环伏安。(h)拟合分析。(i) -30°C下Li|CG-PAM@PAN-SiO2|LFP循环伏安。(j) 20°C Li|CG-PAM@PAN-SiO2|LFP充放电电压。(k) 20°C Li||LFP电池CG-PAM@-PAN-SiO2循环性能。(l)机制图。

【文章链接】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Wide-Temperature Range and Flame retardant “Leaf-Vein” Structured functionality Composite Quasi-Solid-State Electrolyte

【通讯作者简介】

董旭峰教授简介: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大连市高端人才。兼任《中国材料科学进展》主编、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委会电磁流变专业组成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分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高级会员、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智能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工程应用”青年科学家团队负责人。近年来主要从事高性能智能复合材料的理论、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电流变复合材料、磁流变复合材料、碳纳米管纤维复合材料、水凝胶等智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智能特性难以兼顾的问题,为重要结构减振、软体机器人驱动、新能源器件、植/介入医疗器械发展等提供新理论、新材料、新装置。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5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一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PCT国际专利1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及邀请报告20余次。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Bioactive Materials,Small,Carb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omposites Part B,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 Composites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SCIENCE CHINA Material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等期刊。

黄昊教授简介:黄昊,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工作主要面向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需求,探索纳米材料宏量制备、纳米结构控制、电极高密度储能等关键技术;自主设计制造等离子体纳米粉体量产设备,相比传统湿化学法,等离子体制备纳米粉体具有高结晶、高分散、高产率、低能耗、零污染等优势,破解了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低产高价”技术瓶颈,为大规模产业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出版著作3部,主编《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科学出版社,“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和《Advanced Materials of Electrochemical Batteries》(ELSEVIER出版社,ISBN:978-7-03-063729-1)。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Nano Energy、ACS Nano、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75篇。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宽温域电池安全设计及评价。

【第一作者介绍】

王旭辉博士生简介:2018年9月至今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师从董旭峰教授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60+,连续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获2022-2023学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成果发表于Energy Storage Materials、Journal of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Journal of Alloys & Compounds、Surfaces and Interfaces、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Solid State Ionics等期刊。

生物力学技术_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_生物力学与流变学

生物力学技术_生物力学与流变学_生物力学的发展方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