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我如何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

我如何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

时间:2023-09-26 15:06:40 作者:
摘要:积累「知识复利」

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_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

致敬拉斐尔《红衣主教毕别纳画像》简七· 豆

晚上好,我是简七,今天来交作业啦~

,有朋友留言,想了解一下我们团队是如何学习了解某个领域的新知识的。

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_学到的新知识

其实之前也常常收到类似的问题:

今天就来仔细聊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章略长,还请保持耐心哦~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学习的「复利效应」

在理财中,有个核心的概念,叫做「复利」。简单说,就是利滚利。复利的效果就是,钱能够自己滚动起来,利息也帮你去赚钱,因此赚钱就会更加轻松。

其实,复利并不是只在理财上起作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与工作,都存在着复利,日常注重点滴的积累,知识也会形成复利效应。

在有关「复利」的课程中,我讲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将我们每个人天生的资质比喻为复利效应中的本金,那么足够长时间的练习和足够高效的训练方法,就分别代表了投资时间和利率。

要产生「知识复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从零散的知识点,到结构化的主题知识,再到体系化的知识网络来实现的。

这个过程,大概会经历四个步骤:

今天学了新知识_学到的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接下来,我一个个具体介绍。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01 搜集

批量搜索、搜集相关的信息。

作为一个搜集控,当我想了解一个新知识或新领域的时候,第一件会做的事,就是大规模的搜索。所以我私下有个外号,叫简Bing。

(Bing是微软的搜索引擎,只是谐音「煎饼」而已)

其实第一次接触到专业的「搜索」,是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刚加入德勤没几天的我,被经理分配了一项工作:

「客户问,XX业务目前的税务处理是怎么样的,你去做个research吧。」

当时的我自然是一脸懵,完全不知道他需要我给出什么样的结果。偷偷请教了邻座的前辈,看了他之前的工作成果,大致知道了老板的要求:

1、结论明确;

2、有强有力的支撑,如案例、法条等。

所以,在我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也尽量以这两点作为交付标准。

一些涉及比较专业领域的话题,在专业的报告网站搜索、或者直接定位一些相关领域的专业数据,也会很有帮助。

我常用的一些网站:

第一份工作最常用的网站是律商

金融投资类使用慧博

看上市公司财报在巨潮

查询公司信息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再比如定期在一些官方网站查看数据和公告,比如国家统计局的官网其实有GDP、PMI、CPI的数据更新和解读,包括PMI分项指数代表什么意思,都能在上面找到。

还有一个获取信息的好方法,就是去咨询一些在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专业人士通常已经跨过了知识的搜集和筛选阶段,可以输出相对结构化的内容甚至提供一些「洞见」,帮你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

也许你会说,并不认识太多专业人士,这里提供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你可以找一个主题写得好的研究员,长期跟踪ta的报告,看一个人的东西看久了,慢慢就能用ta的结构来储存这方面的知识,比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收获要大很多。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观看专业人士的直播、视频采访、演讲等,来获得更多有用的公开信息。这是一个资讯极度丰富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起每一个信息的触角,来拓展自己的认知。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02 筛选

给信息过筛子,去芜存菁。

在一大堆的信源中,找到最权威可靠、最相关的内容,把质量较差,或者关联度低的内容剔除掉,就像是一个过筛子的过程,把有价值的东西留下来。

刚接触一个新领域,判断信源的靠谱程度可能会是一个大挑战。分享几个我的小技巧:

1)最重要的:看信息源

一些相对靠谱的信息源:

2)交叉验证

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搜索的时候,你可能会得到从不同视角的观点和信息,这些差异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和进行进一步验证的地方。

比如最近我们更新的简七VIP中,有一篇讲解原油投资的专栏,在准备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同的研究机构,对于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的划分维度是不同的。

这些分类方法都有道理,通过互相对比和结合思考,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这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一个特别注意的地方是,千万别轻易相信单一的信息源---不管这份信源看着多么权威,或者读起来多么令人信服。

3)追根究底

针对不同信源的差异,或者当信息源中出现了一些让你觉得还有困惑的点时,不要停下来,可以继续针对这些特定的问题,继续进行搜索和信息筛选,直到你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足够的多角度信息,也有信心自己已经足够了解。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03 结构化

对筛选出的信息,分门别类,从中提炼知识节点或知识结构。

这一步,是最考验人的。用什么样的骨架,来串联你所筛选出的信息,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

形式上,你可以配合用思维导图、关系图、流程图等来建立各个碎片信息的联结。

比如,如果你读过一些财经新闻,就会知道一个经济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多重作用造成的,并不会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以央行降息这条新闻为例,很多朋友会问,降息了,股市会不会涨?房价会不会涨?

但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中间牵涉到具体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甚至市场情绪,但有一些原理是不变的,我们可以先整理出不变的逻辑框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不同的变量去分析具体的影响。

所以我们最后决定用作为那个不变的基础,先把这一件事解释清楚,让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地理解许多货币政策的影响。

对于一些比较陌生的领域,我会使用一些相对万能的框架。比如上次写的时候,海量且陌生的信息,确实把我们都折磨得够呛,但通常政策性的内容用「历史沿革」来不会出错的。

进而,问题就变成:有几次关键性的时点和政策,当时的主要变量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前面的海量信息中,一定都出现过。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04 输出/实践

通过输出或实践,内化知识。

在我看来,这一步对「习得」知识而言,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输出或者实践,才能更深入的体会和理解新的知识或信息,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心得感悟,学以致用。

你可以选择向身边的人讲述你的新知,或者直接动手,写出来你学到的东西。这些简单的动作,都可以帮助你真正把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转化为能够为己所用的养料。

学到的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

看过一张很喜欢的图,就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图片来自美国企业文化设计平台Gapingvoid

我自己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领域琢磨久了,有一些沉淀下来的底层逻辑,是可以迁移到新的行业或者领域的。比如,我会从理财投资的方法里,悟出一些关于工作和生活选择的道理。

如果你苦于不知如何输出,我有一个笨拙的办法:读一本教你写文献综述的书。比起网络上流行的写作课,更多是在教你如何讲故事,如何打动人,这类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对于专业类知识的整理输出要有帮助得多。

比如这本: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学到的新知识_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

你不必学习所有知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你不必追求所有的知识,这样反而可能是无效的。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很遗憾,我们往往只能选择有限的领域进行深入钻研,才能够有所成绩。在有所精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涉猎,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路,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体系,兼具扎实和丰富。

VIP播报

最后的最后,允许我夹带一点私货,今天上新的内容是对《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解读。

听起来似乎又是陌生的词,但实际影响着我们的就业、房贷和投资等等。要读懂新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神功,我们一起慢慢修炼吧~

今天学了新知识_因为这是我最近学的新知识_学到的新知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