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奔向全球科创高地的深圳:PCT专利量全球第二,“国高”企业密度全国最高

奔向全球科创高地的深圳:PCT专利量全球第二,“国高”企业密度全国最高

时间:2024-05-14 04:52:09 作者:
摘要:11月以来,深圳接连迎来多场科创盛会。从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第二十四届高交会到中国物理学会2022秋季学术会议、“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再到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11月以来,深圳接连迎来多场科创盛会。从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第二十四届高交会到中国物理学会2022秋季学术会议、“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再到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海内外高端人才线下、线上齐聚,凸显深圳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和不断跃升的科创中心地位。

11月26日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显示,深圳在全球科创中心中综合排名第12位,而从单项指标来看,深圳的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排名全球第5位、中国第一,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排名全球第9位、中国第三,值得关注的是,在高被引论文发表量上,深圳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共同入围全球30强。

图片

深圳的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排名全球第5位、中国第一。图片来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深圳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重要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图片

截至2021年

深圳PCT国际申请量已连续18年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华为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数据,2021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总申请人排名中,7家深圳企业跻身前五十,其中,华为第七次(连续五年)登顶榜首,其余6家上榜企业排名均有所提升。

深圳的PCT国际申请量在全球科创中心中排名如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指出,东京以超3.1万件的PCT专利产出规模形成巨大领先优势,深圳以20143件排名其后,其中华为以6694件专利产出多年排名世界企业榜首。首尔、大阪、北京分别排名第三至第五。在技术出口方面,深圳排名中国第一,但与东京、旧金山-圣何塞、新加坡等相比仍有差距。

图片

东京、深圳的PCT专利公布量领军企业。图片来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

专利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深圳市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接近6万件,占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9.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1倍,比“十三五”末提高11件。

2022年上半年,深圳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全市专利授权量14.48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58万件,商标注册量22.05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08万件,核心指标居全国前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4.9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21.66件)6倍。

深圳知识产权质量的稳步提升,得益于科技创新的高端资源持续加速集聚深圳。

2021年,深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累计超过2.1万家,稳居全国城市前二。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高”企业密度在中国城市中最高。

根据2022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10家深圳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主要是科技企业。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不仅走出一批研发能力强、研究基础好、知识产权充沛的民营科技企业成为行业“龙头”,而且是中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聚集区,培养诸多具有创新活力和良好的成长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信部2022年中公示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深圳入围企业达到276家,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深圳还集聚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十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3.81%起步,到2021年首次“破5”,达到5.46%,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深圳建设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全职院士86人、高层次人才2.2万人,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团队251个,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9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62万人。

图片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深圳打造创新高地指明了方向。

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深圳坚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持续加大投入,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十三五”时期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注意到,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深圳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而按照《规划》中提出的“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6%来计算,意味着2025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约为2400亿元,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约为144亿元。“这是巨大的数字,约为我国2020年对应数据的1/10。”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02亿元,比上年增加49.13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增长67.4%,继上年增长111.9%后,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

《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细化、量化、实化的目标,如大幅提升创新硬实力,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超过1000 项,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108 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率60.9%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2 万家,深圳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 1.1 万亿元,公民科学素质比例25%等。

图片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需要深圳有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支撑,而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人才就是深圳的“家底”。

多年来,深圳坚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放眼全球、对标一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广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今年以来,深圳在吸聚、培养、造就“高精尖缺”人才方面更是频传喜讯。

9月,菲尔兹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受聘南科大讲席教授。他表示,深圳对人才和科研毫无保留的支持是他未曾见过的,得益于此,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慕名而来。“在深圳,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学者如鱼得水。”

10月,腾讯有30名专家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11月,全球顶尖生物学家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宣布,已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将全职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她说:“我更同意深圳的另外一个别称:梦都,梦想之都。我的梦想就是经过我们一代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在世界生物医药的版图上,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大家说起生物医药的大湾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东半球的这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今年9月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2》报告显示,深圳总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三,其中“宜商环境”和“技术与创新”这两项排名深圳都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反复和经济承压的局面,深圳先后出台多个“30条”政策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6月,深圳出台“20+8”产业集群政策,培育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深圳“20+8”产业政策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产业,通过产业整体性提升发展潜力,建立自身系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告诉记者,“20+8政策”体现了深圳现有的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反映出深圳近年来前瞻布局科学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等方面的进展,将进一步巩固深圳“创新之城”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一个个“出圈”的新闻,一项项数据,生动地表明“梦想之都”深圳正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打造全球创新人才向往之城,吸引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撰文】马芳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