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间生物 >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5-13 20:52:09 作者:
摘要:第七单元生物圈子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第七单元生物圈子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一、植物的有性生殖

1、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特点: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在一起。

植物通过生殖完成遗传物质的传递,实现了亲代和后代个体之间的生命的延续。被子植物的新一代植株通常是由种子的胚发育而来的,而种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即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得来的,所以被子植物的常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二、植物的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2、植物的营养生殖

有些被子植物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是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人们常用的营养繁殖的方式有分根、压条、扦插、嫁接等。

扦插:月季、柳树、葡萄等植物,可以剪取自身带芽的枝条,插入土中,不久这些枝条就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叫做扦插。

嫁接:苹果、桃等果树,可以将他们的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茎中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紧贴,不久他们就会长成一体,成为一株新植物。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嫁接。其中,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

压条:桂花、石榴等植物,可以选择树上较长的枝条,把它弯下来,将中部的树皮剥去半圈,压埋在土中。待埋在土中的枝条部分长出根后,再把枝条与母体截断,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压条。

植物的组织培养

概念: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无菌的条件下,培养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使它们逐渐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体,这种技术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

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植物,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过程: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完全变态发育

家蚕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它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过程:卵→幼虫→蚕吐丝作茧,化蛹→羽化成蚕蛾→雌雄交尾→产卵。

2.不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蝗虫的幼虫俗称“若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又称为“跳蝻”。

“跳蝻”要经过五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跳蝻”蜕一次皮增加一龄。推算龄期的方法:龄期=蜕皮次数+1.3龄以前的若虫活动力弱,是防治的关键。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生殖: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青蛙的发育:青蛙的发育过程要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时期,而且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3、两栖动物生长的环境:两栖动物必须生活在阳光充足、水质较好、有水草的环境中。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鸡卵的结构及功能

1、卵壳:对卵有保护作用。

2、卵壳膜:共两层,对卵有保护作用。

3、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4、卵白:为卵的发育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并保护里面的卵细胞。

5、卵黄:为卵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6、系带:固定卵黄。

7、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卵发育的地方。

8、卵细胞:卵细胞包括卵黄膜、卵黄、胚盘。

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鸟类是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2、鸟的生殖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

三、早成鸟和晚成鸟

1、早成鸟:雏鸟孵出时既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经睁开,腿脚有力,可随亲鸟觅食。

2、晚成鸟:出壳时雏鸟尚未发育充分,体表光滑或微具稀疏小绒,眼不能睁开,全靠亲鸟的喂食。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间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来实现的。

二、生物的性状

①性状: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如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

②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粒和皱粒等。

三、基因控制性状

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基因的性状,如超级鼠实验中出现的超级鼠。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

①组成: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

②变化:在生物的体细胞当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这两条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原来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

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新个体(2n)(生物种类不同,则n的数目不同)

二、DNA

①DNA上携带有大量的遗传信息,因此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②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其结构像双螺旋的梯子。

三、基因

指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是控制生物各种性状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基因与性状的显性和隐性

①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同种生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②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a)

③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关系:基因型+环境条件=表现型。

二、禁止近亲结婚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①直系血亲:相互之间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包括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

②旁系血亲:相互之间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人。指与自己同出一缘的直系血亲以外的的亲属。

③遗传病:遗传病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能够在后代中遗传的疾病,如色盲、血友病、白化病、多指病等。

④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几率大,婚配后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一、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①常染色体: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类与性别决定无关,且在女性个体和男性个体中表现形态和数目相同,这类染色体叫常染色体。

②性染色体:人体细胞中另有一类染色体是在女性个体和男性个体中形态不同,这类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女性(XX),男性(XY)。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染色体XY,在形成配子时,长生两种分别含X和Y染色体的精子,且比例为1:1;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在形成配子时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产生X精子与Y精子的概率相等,两者的存活率相等,与卵细胞结合的概率也相等,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为XX,发育成女孩;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为XY,发育成男孩。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神创论、自然发生论(腐肉生从)、生生论(斯巴兰让尼和巴斯德的实验)、宇宙生命论、化学进化论。期中化学进化论被大多学者认同。

二、生命起源的条件

①物质条件—还原型的原始大气。

②能量条件—原始地球上不断出现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热能等。③一定的环境场所条件—原始海洋。

三、米勒的实验

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四、生命起源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极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由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第三阶段,由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有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化石

①概念: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②化石分类

a、遗体化石:生物遗体被埋藏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石。

b、遗物化石:生物的粪便、蛋等以及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古代生物的足迹等形成的化石。

③化石的意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利的证据。

二、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

比较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八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①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原始苔藓类→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

②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和古代哺乳类。

③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有低等到高等。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①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并受一对等为基因控制,是可以遗传的。环境良好时,树干上的浅色个体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生存下来;工业污染使树干变黑后,则深色成为保护色,数量增多,浅色减少。

②保护色:指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色彩叫做保护色。保护色对动物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非常有利。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过度繁殖: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②生存斗争: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间有限。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又得不能够遗传;有的变异对生存有利,有的变异对生存不利。

④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获得了生存的机会,并大量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

①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②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③病原体:能使人或其他动物患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病人、病原携带者、受传染的动物等。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饮食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以上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传染病的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都不会发生,也不可能形成流行。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总结为三点,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①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③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①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九有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包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②特异性免疫: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有第三道防线组成。

三、抗原和抗体

①抗原:一类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生的。

②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

四、计划免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的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

一、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①处方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②非处方药(简称OTC):指不需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③注意事项:a、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b、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2、家庭小药箱

①配备原则:根据家庭成员的多少盒健康状况而定,一般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药物为主。

②内服药:止泻类、感冒类、消炎类等。

③外用药:红药水、碘酒、消毒棉,此外还有纱布、胶布等用具。

二、急救

1、人工呼吸

①适用范围:当有人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时,可以用人工呼吸急救,常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

②口对口吹气法: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救护者口唇对准病人口唇,将救护者吸入的气体吹入病人呼吸道内,以便帮助病人呼吸。

2、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①适用范围:当某人因意外而呼吸和心跳都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②方法:挤压时,救护者需站在病人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4至5次人工心脏挤压。

3、出血和止血

①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出血,一般不易诊断,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

②外出血分为毛细血管初学、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情况。其中,毛细血管出血时血液渗出或像水珠样流出,一般都能自行凝固止血;静脉出血时血液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血液呈暗红色;动脉出血时血液一股一股涌出,血液呈鲜红色。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一、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二、健康的内容

①身体健康:指生理状态良好,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

②心理健康:指心理状态正常,就是对自己有基本正确的认识,既不苛求自己,也不放纵自己;能够与亲人、朋友、同学和谐相处;努力学习和工作;情绪愉快,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性格乐观开朗,顺利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气馁。

③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具有良好的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自己的思想、性感和行为活动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④道德行为健康:指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三、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①自我安慰;②合理宣泄发;③转移注意力法。

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等。根据其健康的影响可分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