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高中生物必修二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

时间:2024-05-12 22:54:04 作者:
摘要:问题探讨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

问题探讨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 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

【讨论】

1. 达尔文作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理由是兰花的生殖离不开传粉昆虫。如果没有与这种兰花结构相适应的传粉昆虫(靠细长的口器获取花距底部的花蜜),这种兰花就难以完成传粉受精,这个物种也就不存在了。

2. 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是否说明达尔文的推测是错误的?

【答案】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达尔文的推测就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能被证实。当然,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不等于这样的昆虫一定不存在,因此并不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测一定是错误的。

思考与讨论1

【讨论】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答案】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的出现谁先谁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条件?

【答案】植物先登陆,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3.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案】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4.恐龙大约是什么时候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旁栏思考题

物理和化学中有哪些理论问题现在仍有争议?有哪些疑点有待解决?你能举出例子吗?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各抒己见。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判断下 列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2)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

(3)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2.基于早期地球的特殊环境推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C)

A.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B.多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单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D.多细胞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二、拓展应用

1.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The ecological theater and evolutionary play )。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化指的是生物界的历史演变;如果把进化看作由各种生物表演的一部历史剧,那么,上演这部历史剧的舞台就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表演受舞台背景的制约,舞台背景也要与上演的内容相协调。

2.假如物种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如亲缘关系和相互影响),也不随时间而改变,那么我们的生物学观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物学是更容易学习还是更难学习?

【答案】假如那样,生物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就很难用统一的观点和理论来解释,作为生物学基本观点之一的进化观点将难以建立,生物学就不可能形成现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学习生物学将缺少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统领。

3.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耗资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意义?这种做法适合在其他地区推广吗?请综合运用本章各节所学知识,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来论证。感兴趣的话,你还可以从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_生物体遗传变异_遗传变异可导致生物的进化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基本要点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的;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时,如果没有修建高架桥和涵洞,就会影响动物的迁移,缩小动物觅食、繁殖等活动的范围,影响植物种子的传播,人为阻断种群中个体间的基因交流,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生物的协同进化。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不惜耗资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体现了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这一做法在其他地区也是常见的。当然,修建高架桥和涵洞的具体数量和方式,还要考虑地形、地质、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到因地制宜。

复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A)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2.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C)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 协同进化 D.地理隔离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D)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具有随机性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只有有利变异才是进化的原材料

4.关于有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实现了基因重组

B.提高了繁殖速率

C.加快了进化的进程

D.丰富了变异的原材料

二、非选择题

1.在下面的空白框和括号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答案】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_遗传变异可导致生物的进化_生物体遗传变异

2.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证据。

【答案】不一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了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强。

3.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较多(如狗的变异比狼多)。对此你如何解释?

【答案】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往往更多,这与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采取的杂交育种等措施有关。

4. 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 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个体数量为 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请提出假说进行解释。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_遗传变异可导致生物的进化_生物体遗传变异

【答案】中间体色可能与环境色彩较接近,这样的个体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多,相应的基因型频率较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中间体色的个体较多。

5.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 地区,且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典型的褐花杓兰,花是深紫色的;典型的西藏杓兰,花是紫红色的。此外,它们还存在花色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过渡类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能否用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来解释?如果能,能否确定过渡类型就是二者杂交形成的?

【提示】由于这两种兰花的分布区域有一定交叉,且二者能够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可以推测杂交后代由于基因重组,花色会出现与典型亲本有一定差异的情况,因此,这两种兰花的花色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能用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来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只是一种合理的假说,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合理的解释,如这两种兰花的花色是数量性状,或者由于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使得它们本来就存在从浅到深的过渡类型。哪种解释正确,需要通过确凿的证据来验证,如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证据、基因组学证据等。

(2)研究人员建议将它们合并为一种。这一建议有道理吗?

遗传变异可导致生物的进化_生物体遗传变异_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什么实现

【答案】有道理。二者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还未形成严格的生殖隔离,因此看作一种也是可以的。

6.20世纪40年代,DDT开始被用作杀虫剂,起初非常有效。若干年以后,人们发现它的杀虫效果越来越差。人们的解释是昆虫产生了抗药性。请你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昆虫产生抗药性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答案】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作如下解释: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就有抗药性强的变异。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变异不是有利变异,这样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使用抗生素以后,抗药性弱的个体大量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一段时间以后,抗生素的杀菌效果就会下降。

7.学习完“遗传与进化”模块,你对基因、遗传、变异和进化乃至生命本质有哪些深入的体会和独到的理解?请你围绕上述关键词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文体和字数不限。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本模块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提升,加深对遗传与进化原理的理解乃至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期待学生在综合概括遗传与进化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认识到生物的个体有生有死,但遗传信息是代代相传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并多样化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内因(遗传信息)和外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