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教育心理学 知识的学习笔总结

教育心理学 知识的学习笔总结

时间:2024-05-10 21:54:20 作者:
摘要:第四节 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概念(一)、知识概念: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 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

第四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念

(一)、知识概念: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组织。

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

(二) 、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知识的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个人用言语描述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获得、保持、提取。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运用知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程序性知识回答关于事物"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

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以下条件:①提供例证:正例和反例提供的是学习模式识别的必要条件。 ②练习和反馈。

策略性知识(梅耶):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三) 、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知识在人脑中存储和呈现的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知识的表征分类: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图式的形式进行表征。

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表征方式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知识本身的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的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符号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符号和符号所代表具体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

符号学习包括:a词汇的学习(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 b非语言符号的学习(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c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学习一组符号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

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获得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奥苏贝尔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新知识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上位

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新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下位学习又包括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二者之间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派生类属学习: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中物。

相关类属学习:新知识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使其精确化。

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新命题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并列学习难度>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

1、知识的感知

(1)感知与观察

(2)知识直观

直观: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①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②模像直观: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 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模型、图像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抽象或夸张。它通过这些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直观的缺点,扩大直观的范国,提高直观的效果。

③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此外,由于表象有概括性,这就有利于向抽象概括过渡。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有独特的作用。

由言语唤起的表象不如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所获得的映像完整、稳定、鲜明和准确。

(3)知识直观效果的的提高(诗词感官来参与)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②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 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知识的理解

(1)思维过程与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感性知识进行复杂的加工而完成。知识理解的过程=思维过程。

(2)知识的概括

(3)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知识的保持

1、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种类

特点

编码

存储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时间:极短 0.25-2s

容量:较大 9-20bit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 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①图像记忆(主要)

②声像记忆

引起个体注意

及时被识别的信息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时间:不超过1 min(5s-2min)

容量:有限 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①听觉编码(主要)

②视觉编码

复述是短时记忆中

信息存储的有效

长时记忆/永久记忆

时间:长久 1min以上 直至终身

容量:无限

意义编码包括:(为主)

a语义编码b表象编码

长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原则上是分类处理的

2、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愿见芳心)

3、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教授记忆的方法

a明确记忆目的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b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c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d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e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 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f有效运用记忆术 g适当过度学习 h重视复习方法 防止知识遗忘

②唤起记忆的愿望

③增强记忆的信息

④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