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教育学中的四种德育模式

教育学中的四种德育模式

时间:2024-05-09 23:57:14 作者:
摘要:教育学中的四种德育模式陕西华图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德育是常考的内容之一,关于德育这一块知识点今天就做专门的讲解。首先来看一下德育模式

教育学中的四种德育模式

陕西华图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德育是常考的内容之一,关于德育这一块知识点今天就做专门的讲解。首先来看一下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它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认知模式的特色在于: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社会模仿模式可资借鉴的地方在于: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价值澄清模式认为,人们的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因此,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经过选择、评价和按这些价值观行动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专门设计的方法和练习,通过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柔和”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运用到现存的理念和行动中,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考查要点

具体题目的考察形式这就是考生需要掌握的重点,考试相对而言考察的比较简单它主要是对每一种模式的特点进行考察,考生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认知模式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该模式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体谅模式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该模式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理解和记忆这些关键点是可以帮助考生在考试的道路上事半功倍的。

7月20日

陕西华图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