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中国古算诗词:望尘莫及的古代智慧!

中国古算诗词:望尘莫及的古代智慧!

时间:2024-05-03 15:55:01 作者:
摘要:与其他诗词著作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将现代数学思想及方法引入诗词中来,让古算题在诗词言志抒情的世界里大放异彩,耐人寻味,并激发读者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古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_古代生活中的数学_数学古代知识生活中的问题

人的一生,能始终与诗词为伴无疑是件幸事。然而,尽管自诩读尽唐诗宋词之人,当笔者回首与诗词有关的著作时,也难免觉得真正值得反复阅读品味的书并不多,《古算诗词题今解》当属其一。与其他诗词著作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将现代数学思想及方法引入诗词中来,让古算题在诗词言志抒情的世界里大放异彩,耐人寻味,并激发读者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古算诗词题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古算家将数学与文学巧妙融合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数学大观园里的靓丽风景。古算诗词题著作虽早已有之,但流传不广,鲜有人知。这本书是作者徐品方先生在耄耋之年集众书之精华修订、更新、补充而成,还特别将其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精选了约200首中外古算诗词题进行注释,译为白话,并重点给出了240多种不同解法,个别还补充了原著中曾省略的算理,殊为不易。

这本书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丛书“好玩的数学丛书”中的一种,适合所有对数学和数学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全书编排有序,分类科学,推理生动,引申巧妙,使古算诗词题与现代数学思想融为一体,让人容易理解和记诵。同时,议论精辟,联想纵横,传递方法,启迪心智,让人在诗韵与逻辑的海洋里恣意徜徉,引发读者无限遐思。

数学古代知识生活中的问题_古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_古代生活中的数学

耐人寻味的古算诗词,妙趣横生的古代数学

我国古算家将自己钟爱的数学题和博大精深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诗词、口诀和歌谣,在抑扬顿挫间让人觉得好玩、有趣。这种诗词抒怀的方式反映了我国古算人独有的智慧。

作者以现代数学视角将古代数学题目分为四则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无理方程、数列问题、勾股定理、面积问题、体积问题、作图与测量、不定方程、多元多次方程等12类。分类科学,释义精辟,纵览全书,仿佛让人觉得是在古代思维与现代逻辑中自由行走,十分好玩。

数学好玩吗?“数学好玩”,这是我国大数学家陈省身送给广大青少年的一句话。生活中的数学多姿多彩,唯有用心去感受,方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好玩”。

三寸鱼儿九里沟,口尾相衔直到头。

试问鱼儿多少数,请君对面说因由。

有个学生资性好,一部孟子三日了。

每日增添一倍多,问君每日读多少?

书中诸如此类朗朗上口的诗句比比皆是,既十分有趣,又发人深省。

文理兼优的诗词算家,博大精深的名题算法

古算诗词题,是反映数学数量关系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文学形式。《古算诗词题今解》中荟萃了程大位、梅瑴成、杨辉、吴敬、周密、朱世杰、婆什伽罗等名家的中外古算题精华,有《孙子算经》《四元玉鉴》《莉拉沃蒂》《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算法统宗》《增删算法统宗》等名著中的经典问题,既展示了中外古数学领域的辉煌成果,又凸显了中外古算家深厚的文学底蕴,新奇无比,引人入胜。

古体诗词因古今语言文字差异,在表达数学问题上,存在语意模糊、内容难懂的情况。作者精中选精以现代数学思想进行诠释,并给出古今多种不同解法,描写生动,联想纵横,使得抽象难懂的数学题目变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在传递数学信息的同时,还表达了精深的思想方法,既不失形象押韵的味道,又有助于明白理解,还可激发读者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蕴含哲理的精辟议论,通俗易懂的知识启迪

数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数学不仅扮演了幕后的策划者,还扮演了规则的制定者。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古圣先哲就认识到了数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大道至简的概括就是用数字总结出来的智慧。

从这个角度看,《古算诗词题今解》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越了一部科普作品。它融知识、趣味、文理史哲为一体,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那些精简的数学法则、公式、思想和方法,都是作者一生潜心研究和思考总结的重要成果。它的可读性、实用性、学术性和收藏性,是数学教育与创新最好的大众科普读物。

可以说,古往今来,人类取得的所有科学技术成果无不是通过数学来完成的。这种将复杂深奥的难题演变成简单明了的易事功能,便是数学独有的魅力。作者在书写极尽精彩的推演和议论之余,还为我们搭建了数学与文学、历史、哲学及科学之间的桥梁,各学科间的交融与汇合,流光溢彩,真是精彩绝伦,富有启迪,字里行间闪烁着大家智慧。

数学好玩,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数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成为有智慧的人!

作者:韩建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插画作者为郭警。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即可购书。也欢迎广大读者阅读我社图书后写下你们的感想,投稿邮箱:houjunlin@mail.sciencep.com。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