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淡看生活 > 有没有好听的重庆音乐?

有没有好听的重庆音乐?

时间:2024-04-20 13:52:44 作者:
摘要:这个回答只写民谣和流行方向的重庆本地音乐,说唱方向的本土创作因本人不了解,在这里不涉及。

这个回答只写民谣和流行方向的重庆本地音乐,说唱方向的本土创作因本人不了解,在这里不涉及。重庆本地独立音乐经历了由依存体制到完全独立、由草根地下到正规化商业化、由贫乏到百花齐放的过程,以下大致以时间段为序。

在1997年重庆直辖之初至大约2005年的时间里,正值中国内地商业流行音乐市场新老交替,大的唱片公司开始取代前一时期广州、上海等地的小散杂本土公司,早前的“西北风”散去,刘欢、那英、孙悦等老一辈歌手以及北方校园民谣交棒给了羽泉、许巍、水木年华、金海心、丁薇、朴树等新一辈带有强烈个人创作气息的流行音乐人,同期大陆摇滚还处在高峰期,港台商业流行音乐仍在大众市场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并在后期出现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SHE等新一代商业流行音乐标志,Europop和电子舞曲也从欧美韩传入国内,掀起了世纪之交全民跳舞的狂潮。然而热闹是它们的,重庆什么也没有——重庆本土的流行音乐创作在这一阶段是缺席的,几乎还处在蛮荒状态。唯一稍微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籍女歌手陈琳在这一时期打入了全国主流市场并戛然而止,然而这一切都与重庆本土无关。这一时期进入大多数重庆人耳朵里的本地音乐,可能只有1997年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片头曲和片尾曲:两首歌都是由体制内人士创作(词作者张鲁为重庆电视台编导、王光池在沙区文化系统任职,曲作者翔兵来自市音协、肖岗在川音任教),兼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本土特色,而最可贵也最打动听众的,是其中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随着《山城棒棒军》在川渝两地的火爆,这两首歌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棒棒,来哟——来啰噢——来啰——”“高高的朝天门哟,挂着棒棒的梦,长长的十八梯哟,留下棒棒的歌”等歌句已成为重庆人共同记忆的一部分,连同电视剧本身,成为了一代普通重庆人创业史的经典写照。一如更早的川江号子,这两首歌也随着时代发展很快尘封在了历史中,甚至连正式的歌名都未流传下来(目前仅可查证片尾曲的半正式题为《一根棒棒求生活》)。

重庆人在这之后等了七八年,才等到下一首称得上进入共同记忆的本土歌曲诞生。在大约2004年至2005年间,一个叫做开山怪(十八梯歌手)的本土创作组合,连同他们创作的方言“歪歌”进入一小部分人视野,这一事件标志着重庆民间独立音乐的诞生:内容是本地市井生活,形式是本土方言,创作者是体制外一群小年轻。但是这一时期的本土独立音乐没有完全从旧体制断奶:虽然逐渐普及的互联网为其提供了创作和传播阵地(如网站嫩雀儿),但这一批本土创作是通过重庆电视台新设立的本土音乐栏目《歪歌横行》,才飘进了本土的千家万户。双方合作的标志、也是最高潮,是2005年重庆电视台本土方言剧栏目《生活麻辣烫》改版时,采用了开山怪根据林俊杰《江南》重新填词而作的《山城》作为栏目主题曲推广,而最耐人寻味、最能说明双方这种合作关系的是,重庆电视台最终使用的版本是在开山怪版本上再度修改的“和谐版”:原词中“西政的帅哥口袋里面很有钱/川外的美女漂亮但是很善变”被修改为“西政的帅哥表情看来很腼腆/川外的美女热情大方笑开颜”;原词中“朝天门沿线/贼娃子讨厌/喜欢摸别个包包头的烟”被修改为“朝天门沿线/到码头边/能看到两条江水交界线”。民间野生创作的粗糙毛刺被官方磨平,以换取进入主流视野的渠道。

不过答主认为这种“招安”在当时大体是良性的,一方面重庆电视台的方言栏目本身有强烈的市井基因(可以参考 《生活麻辣烫》在此之前的一版主题曲——“磁器口的花生颗是颗,龙溪镇的茶钱各开各……”),未对原创作中的市井元素强力扼杀(《歪歌横行》栏目的设立反而是对本土民间创作的鼓励);另一方面,官方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歪歌”的文学价值,典型如《山城》原词中“从小就看尽人情世故的我们/过路讨口的乞丐要钱不要脸”被整句替换为“等到三峡大坝水装满那天/我们的城市绝对不会再停电”,后者借助本土事件(三峡工程),跳脱出对本地生活的琐碎拼贴而走向了外部世界,将现在引入进了未来和历史洪流,而后又在“不会再停电”这个直系每一户重庆人民生的小事上落脚:三峡工程这一国家工程、世纪工程很浩大,而每个普通重庆人的生活愿景很微小,但它却是实实在在、为每个重庆人所期待的,重庆(这片土地及上面的人)就在这大小之间,走向了前方。短短的两句歌词,将时代和国家的宏大叙事与本地市民的茶米油盐无缝融合在了一起,而彼时的重庆正处在热火朝天的高速发展中,歌词中对未来重庆的期望显得如此真切,堪称整首歌的点睛之笔,所以我认为此处的“和谐”处理利大于弊。

这一时期的“歪歌”通过招安进入主流视野,既参与了本土共同记忆的建构,也启蒙了一代重庆人:原来音乐创作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生活中,似乎谁都能顺口编两句歪词。不过好景不长,由于这批本土音乐创作者后继乏力,作品水平未能随曝光度的增加而显著提升,格调始终不高,《歪歌横行》栏目越来越多地遭到观众的批评和嫌弃,后来消失在了薄主政时期的重庆电视台改弦易辙中。这个方言歌曲创作的风潮,由于自身的低水平,终究也没有对重庆独立音乐的发展形成太大助力,反而实验式地证明了用方言创作、演唱此路不通,此后除了说唱,重庆本地独立音乐极少再采用方言。

几乎在同一时期,坚果Live House开始活跃。作为一个谈及重庆本土独立音乐的发展时绕不过去的阵地,坚果标志着重庆独立音乐创作彻底告别官方,它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就等同于重庆本土独立音乐的历史,它本身也成为了这座城市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关于它的简明介绍,可以在坚果LIVE HOUSE的豆瓣小站主页获知;有兴趣听更多故事的话,可以读一读坚果成立十周年的纪念图书《自由生长》。坚果发行的《地下重庆》系列合辑是重庆早期独立音乐的大杂烩,涉及电子、朋克、后摇、死金多种风格。由于答主并非伴随坚果一路走过的独立音乐乐迷,因此无法在此展开,而是按个人的观察和喜好简单,选取个体创作者为角度谈谈民谣方向的本土音乐发展。

首先要写在重庆本土音乐创作史里的是润土。2006年,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热映使重庆新世纪的形象进入全国大众视野,而由重庆籍音乐人润土创作、演唱的片尾曲《我是重庆崽儿》也随之一炮而红。几乎从这里往后,重庆的本土独立音乐创作(民谣、流行方向)开始形成草蛇灰线、有迹可循的脉络。润土虽人在北京发展,但其后推出的专辑《嗨!火锅》《李李慕焱》等仍以重庆文化和生活为主题。更重要的是,相比之前重庆本土的“歪歌”,润土作品的制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向主流流行音乐接轨。

以《我是重庆崽儿》为发端至2015年,这十年间除了润土,重庆出现了好几个值得在此单独一提的独立音乐人(组合)。这十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大多数本土音乐人处于萌芽状态,多在酒吧现场演出、驻场或参加各类比赛崭露头角,后半段开始有机会制作推出自己的专辑。

李波与重庆孩子。2011年至今已推出三张专辑,首专《重庆孩子》完成度相当高,歌词上拼贴了大量重庆地名、事物,音乐上融入了诸如川剧、川江号子、土家民歌等本土元素,编曲相当明快,几乎每首歌都值得一听,润土亦有参与其中创作。答主另推荐三专《世界的味道》,地域性被弱化,风格更显成熟。也一同推荐新歌《嘉陵岸》《幸福明信片》。

王霄阳。原籍贵州遵义,在后勤工程学院上大学时参加歌手比赛已展露头角,毕业后留渝发展。已推出两张个人专辑,风格偏向流行和轻摇滚,个人尤其喜欢他写给夫人的《夏小花》,夏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为你写的快乐的歌》《一棵树》《用心》《自画像》《海燕》等作品答主也很喜欢。

张尧。原籍辽宁,现在重庆定居,在江北经营自己的音乐酒吧怪兽酒馆。背靠坚果Live House,也是国内著名独立音乐厂牌麻油叶成员,目前已推出多张个人专辑,是答主个人最爱的重庆本土音乐人。张尧的作品音乐性很强,编曲配器十分丰富,三人小乐队里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键盘、女声和音等信手拈来,创作和制作水平在重庆独立民谣中都首屈一指,但也是歌词中重庆本地性最弱的创作人。个人推荐单曲《再见旅人》《萨琳娜》《十二月》《我们不知道》《Pas de deux》《飘》。张尧曾表明阿根廷探戈音乐宗师皮耶佐拉是他最喜欢的音乐家,而答主把一张马友友的《探戈灵魂》连续听了十多年都没听腻,也听过各种各样改编自皮耶佐拉的音乐,在张尧今年的全国巡演北京站上听到了他改编的《自由探戈》,简直快要在后半段越来越快的旋律中高潮。

曾楠。由于曾楠本人和男友都在知乎,并有相关丰富撰文,在此就不班门弄斧详细介绍了。在答主个人眼中,如果说张尧是目前最成熟的重庆本土男性民谣音乐人,曾楠就是与之对应的本土最成熟女性民谣音乐人(实际上俩人之前是三人组合乐团窑子Accordion的伙伴,详可见曾楠男友撰写的《民谣歌手是如何创作的? - 班德的回答》)。同张尧一样,曾楠近年的创作中也淡化了重庆本地性。目前曾楠推出的两张正式专辑《妙物》和《对面》,既有充满诗意的词句,也有女性视角下的俏皮,几乎每首都为答主钟爱,而之前她对一些民谣的翻唱也相当不错(推荐翻唱自尧十三的《他妈的》)。

南味年糕/南味SouthFeel。一个活跃于2013年至2015年的本土三人组合,属于重庆本土GO$H厂牌下,只推出过五首单曲,风格杂糅流行、民谣、说唱等,歌词极具本地性,《你说你在黄桷坪学画画》曾勾起不少老小黄漂的记忆。目前似乎已经解散单飞。

璨乐团。重庆本土流行摇滚乐团,成立于2008年,核心成员许科,真正让其步入大众视野是2012年为电影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创作的单曲《重庆的味道》。目前陆续有新单曲推出。

张晏铭。重庆人,原为建筑师,也算重庆独立民谣圈较新的一代人,以一首《佳佳》及其背后的故事成名,目前风头正劲,有自己稳定的风格。个人其实不太喜欢他略微显丧的唱腔,但初听他的《你好重庆》即被打动,概因自己当时已旅居国外两年,正准备回国、回重庆开始新的生活,作为引子的机舱广播录音、歌词、张晏铭的演绎方式都正正击中我心,道出了心中对这座挚爱之城的陌生感和驿动之心的疲惫感。从此不忍再听第二遍,但在此强烈推荐。

从2015年以后,得益于国内民谣通过几次传播事件走进大众视野,各网上音乐平台对独立音乐人启动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创作,重庆独立音乐界开始涌现出大量新人作品,尤其在2016年《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两部电影点燃了重庆年轻人的城市认同和本土意识,而鹅岭贰厂、北仓等城市公共文艺空间的开辟又为本土文艺氛围的构建推波助澜,致使2017年迎来了本地独立音乐作品的爆发,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答主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逆、并且会越演越烈的风潮,因其顺应了年轻一代、更年轻一代渴望自我表达的时代呼声。这批作品以自己写词谱曲、以吉他或电子合成器简单编曲录制的Demo单曲为主,风格五花八门,民谣是主流,也有不少古风类音乐、新民歌、电子纯音乐,以及已经走红和成功商业化的说唱音乐(本回答不讨论)。背后的新一代独立音乐人大多是凭爱好在业余从事音乐创作,目前绝大多数还未能产出一张概念完整、内容充实的个人专辑(合辑代表则有《去山城找TA》),也很少有机会进入Live house或音乐节表演。女性音乐创作人依然稀缺。就作品来看,相当一部分新人选择了以重庆的在地性为创作出发点(这也有可能是题主观察角度造成的偏差),既有土生土长本地人的恋乡情节,也有在渝、离渝外地人对在渝生活的感怀。一部分音乐人像张尧、曾楠一样,在作品中跳出了本土性的小圈子,往往比较有自己的创作想法,也相对多产和成熟。这股风潮中大浪淘沙,相信下一代重庆独立音乐的中流砥柱会显山露水,而我们现在只需享受这个过程。

答主前段时间在网易云音乐上制作了两个歌单,应该是目前全网有关重庆的民谣、流行类音乐最全收录,其中很多零散的优秀单曲和音乐无法在本回答里一一提及和推荐,有兴趣就自己去听听吧。由于答主见识有限,这个回答恐有不少谬误和遗漏,欢迎了解的知友指正。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