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间生物 > 流感防控培训课件.ppt 39页

流感防控培训课件.ppt 39页

时间:2024-04-16 17:53:18 作者:
摘要:流感防控培训课件.ppt,流感防控知识培训 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流感防控知识培训 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在我国虽将该病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但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 流行性感冒是由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早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断困难。 流感潜伏期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播迅速,抗原易变异,人群普遍易感,控制难度大。 病 原 学 1、流感病毒属正粘液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nm,含单股RNA。 2、流感病毒根据其内部及外部抗原结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可感染多种动物,为人类的主要病源。20世纪发生的4次世界大流行,均由甲型流感引起。乙型和丙型流感相对较少,且仅感染人类。 流感的大流行 流感大流行难以控制,通常不超过1年内蔓延到世界各地;可多达全球1/4以上的人感染发病 1918~1919年,H1N1大流行 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灾难之一,共造成了约2~5千万人的死亡,死亡病例中几乎一半是年轻人和健康成年人 1957~1958年,亚洲流感(H2N2) 造成全球100万人死亡,确认于1957年2月下旬在中国首发,迅速波及全世界 1968~1969年,香港流感(H3N2) 流行规模与1957-1958年类似,至今仍在流行 每次大流行都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

Influenza pandemics 20th century 流感是一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超额死亡 率的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疾病 通过咳嗽或喷嚏传播 急性起病 发病率: 占人群的10%-20% 儿童高发 严重并发症并非罕见 病死率: 每1000病例为0.5-1例 老年人病死率高,相关死亡率高 新发和再现的病毒感染 WHO对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估计 300-500万重症病例 导致全世界范围内每年25-50万例患者死亡 所有年龄人群均可感染 病毒变异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使得人群易感 更易出现并发症、住院和死亡 老年人 幼年儿童 所有年龄段患者 诊断原则流感流行时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对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如确定诊断则需要分离病毒阳性或病人双份血清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2 临床症状 2.1 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2.2 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2.3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 实验室诊断3.1 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3.2 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3.3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3.4 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3.5 标本经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阳性。 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具备1加2或1加2加3.1。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2或3.3或3.4或3.5。 监测流感的意义 流感流行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估计全球每年流感病例达6亿—12亿。 通过对流感样病例样本的检测,可以及时掌握流感流行及毒株变异情况,分析预测流感流行的趋势和特点,为流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深圳市2007年流感监测情况 福田区05-07年监测门诊流感样病例数 深圳市病原学监测:2007年上半年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株,下半年则逐步转变为乙型流感病毒(尤以BY亚型)为优势株 。 流感样病例 流感样病人:体温≥38℃,有咳嗽或咽喉疼痛等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

采样选择时间:发病3天之内。 注意临床表现和用药情况。注 意 事 项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3日,最短仅数小时,最长可达4日。 单纯型流感:较多见。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体温可达39-40℃。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较显著。少数可有轻度胃肠道症状。体检呈急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粘膜可出现疱疹。 肺炎型流感: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原有心肺疾患病人或孕妇。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紫绀、阵咳、咯血等。体检发现双肺呼吸音低、满布哮鸣音,但无实变体征,病程可长达3-4周。 其它:中毒型和胃肠型 用药情况 金刚乙胺、金刚烷胺? 病毒唑? 中草药? 鉴别诊断 1.流感与普通感冒 (1)流感症状较重,通常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 (2)流感病程较长,发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 (3)流感极易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4)病毒分离鉴定是最可靠的鉴别方法,血清抗体检测也有鉴别价值。 鉴别诊断 2.支原体肺炎与肺炎型流感的X线表现相似,但肺炎型流感病情重。

支原体肺炎患者冷凝集试验与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可为阳性。 3.其他军团病轻型及流脑早期均有可能与流感混淆,根据流行情况、流行季节、典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与流感鉴别。 标本收集与运送的基本法则 收集任何微生物学检查标本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收集真正病灶处的标本,且不能受到相邻区域微生物之污染。 2. 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3. 收集“足量”的标本,量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不要直接以棉花拭子运送标本到检验科,使用拭子收集标本时,须将拭子装于特制的运送培养基。 5.尽可能在病人服用抗生素或伤口局部治疗之前收集标本。若病人已服用抗生素而欲作微生物检查时,在申请单上应注明。 6.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7.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8.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 9.装标本的容器须作适当的标示,包括病人姓名、病历号码、标本来源、收集时间、以及有关的诊断及用药等。标本的运送: 所有标本必须立即送交实验室,最好在1小时内,不超过2小时。任何标本都要带盖密闭运送,防止倾倒洒漏,发生污染(传染)。

一般来说,常规性细菌培养标本保存在4℃也不能超过24小时。流感样病例采集的样本要立即放在4~8℃条件下保存,并在24小时内送检。 如何获得高质量流感病毒样本? ☆病毒分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集标本的质量,及其保存、运输等环节。 ☆ 在包含受感染的细胞和分泌物的标本中最易检测到病毒。用于直接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的标本以及用于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的标本最好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后的三天之内采集。 样本的类型 咽拭子加鼻拭子或咽漱液 双份血清 采样方法 鼻拭子采集 将棉签平行于上颚插入鼻孔,停留几秒钟,吸收分泌物,拭抹双侧鼻孔。 采样方法 咽拭子采集 咽拭子采集时叮嘱患者头部稍微后仰,张开口,一手用已消毒压舌板将舌根往下压,同时用消毒干棉拭子深入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擦拭5-8次,应避免触及舌根部,采完后迅速将鼻咽拭子放到有旋转盖的并装有标本运输液的带垫圈的5mL螺口塑料冻存管中,在靠近顶端处折断棉签杆,旋紧瓶盖。 采样方法 咽拭子采集 从婴幼儿采集时,先将棉拭子用Hank氏液(PH7.4)蘸湿,在试管壁挤干后,在被检者鼻咽部涂抹数次,然后将棉拭子置于含有3mlHank氏液的试管内送检。

从大于5岁人群采集时,棉拭子不必用Hank氏蘸湿。 采样方法 咽漱液采集 1. 取螺口塑料离心管,做好标记; 2. 洁净容器盛6-8mL采样液,倒入患者口中,嘱患者头稍后仰,确保采样液流到患者咽喉部; 3. 张口发“啊”音10次,再将采样液吐回洁净容器; 4. 吸取采样液到标记离心管中,悬紧螺旋盖。 采样方法 双份血清采集 ※ 所采集的血液放置在标记的干燥试管中,每次采集静脉血清1-2mL; ※ 第一份血清应在就医后24-48小时内采集,最迟不 要晚于发病后7天; ※ 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10-14天采集。 样本的保存、送检 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 呼吸道病毒的诊断取决于高质量标本的采集,并将它们快速运送到实验室以及在进行实验室测试之前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 采集的样本要立即放在4~8℃条件下保存,填好流感样病人采集登记表,标本与表格一起卷好,通知防保科,由专人用冰壶或加冰泡沫箱在24小时内送至区疾控中心。注意:当发现就诊流感样病例突然增多,或有明显的小范围聚集现象,要立即报告。 处理原则早期发现病人、早期隔离病人是最重要的措施。对病人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

防治并发症主要应防止流感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特别是对年老体弱者或伴有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或婴幼儿,流感本身或其合并症可能引起死亡,应特别注意加强治疗护理。 处理原则一般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讲究卫生,注意体格锻炼和营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易感人群应采取相对隔离措施,如避免接触病人,不去公共场所等;对年老体弱者必要时可采用灭活疫苗接种或服用金刚烷胺等预防方法(但须注意金刚烷胺仅对防治甲型流感有效)。 深圳流感大流行及禽流感防治任务艰巨 人口1200万,移民城市,密度大,素质参差不齐,外来流动人口多,监测、宣教难以覆盖; 国内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传播的容易; 候鸟迁徙地和经过地,防不盛防; 禽类饲养、销售、流通和集散地,传播机会多; 禽类饲养和交易市场条件不尽人意,存在流行隐患; 没有疫苗和药物生产基地,应急物资储备困难; 流感大流行应对预期目标通过各级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专业部门在制定并实施应对计划的过程中共同努力,实现根本目的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