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人人肚子里几乎都有蛔虫,为何现在没有人听说过了?
>寄生虫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感到厌烦的东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寄生虫对宿主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不管是精神层面的寄生,还是肉体上的侵占,寄生虫从概念上就决定了它不会是友善的生物。
在医学条件尚不发达的年代,全球每年因寄生虫感染死亡的案例高达数百万。
寄生虫感染案例中,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线虫动物门下的寄生虫。
这种假体腔动物,绝大多数个体微小,并呈圆柱形,因而也有圆虫的称呼。
线虫的物种较难区分,已知的物种超过25000种,其中超过一半都是寄生性的。
不局限于人体,包括动物、植物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线虫几乎已经适应了地球的所有生态系统,从咸水到淡水,土壤、极地、赤道。
又或者是缺氧的高海拔地区,甚至更极端的深海海沟、沙漠等都能追寻到线虫的存在。
线虫在自然状态下主要食用细菌、藻类、真菌及原生动物,也有部分是滤食性。
它们的排泄器官结构特殊,也没有纤毛的存在。线虫大致可分为腺型和管型两种,腺型排泄器官属原始类型。
对于生殖繁育来讲,线虫一般进行有性生殖,雄性通常会比雌性小,并且差异十分巨大。
线虫尾端呈弯曲状,这样便能在交配的过程中将雌性牢牢抓住。
类似变形虫一样的精子会顺着雄性的针状体爬入雌性虫体。
当完成受精后,卵便被雌性排出体外,此时虫卵就能进行胚化,如此循环往复,线虫的生命得到延续。
人类的线虫感染常见于蛔虫,几乎每个生活在80、90年代的小伙伴或许都对宝塔糖有印象。
曾经这种怪异的糖果便是针对驱虫制作的药物。
蛔虫主要依靠粪口途径感染人类,成年雌性释放的虫卵会在粪便中脱落。
此时虫卵还处于未胚化状态,不具备干扰性。
但经过数天的发育,蛔虫虫卵便会完成胚化,具备较强的传染性。
只要经过蛔虫虫卵污染过的地方都会被传染,当人类吞下被胚化虫卵污染的水或者食物时,感染就会发生。
同样的情况可以发生在动物身上,因此人畜共患也是蛔虫病发展迅速,传染能力强大的一个因素。
进入感染状态后,十二指肠中会孵化出杆状的幼虫,此时它会穿透胃肠道,并在粘膜和黏膜下层处进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
蛔虫的一生
在幼虫发育的初步阶段,通过血液循环它们可以进入到肺循环并在肺泡中利用毛细血管获得空气空间。
这一过程在感染初期可能会引发急性组织反应,为此需要注意感染的初期症状。
当完成肺部发育后,幼虫便会从肺部爬向呼吸道到达咽部。
人体受到刺激后会出现咳嗽的症状,幼虫被咳出后,经过咽喉吞咽到达胃部。
最后通过胃部,来到小肠,蛔虫便会完成成虫蜕化,并在这里吸收人体营养进行繁殖活动。
成为成虫后的蛔虫,也就是在完成二次吞咽后的60~65天后会开始产卵受精。
雌性能在12~18个月内每天生产多达200000个虫卵。
这样的循环决定了蛔虫几乎无处不在,并且不清洁的卫生会极大增加蛔虫感染风险。
相比其他线虫,蛔虫的特点是体积大,雄性直径在2~4毫米,长度在15~31厘米。
正如前面所说,雌雄体型差异巨大,雌性蛔虫体长在20~49厘米,直径大约在3~6毫米。
在流行病学中,过去全世界估计有10亿人都感染过蛔虫,虽然蛔虫病在全球都有案例,但主要集中在南非洲、美洲、东亚和中国。
由于蛔虫卵拥有极强的抵抗能力,对强化学物质、干燥和低温都有耐受力。
这便赋予它们在土壤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的能力,过去曾在土壤化石中发现过来自24000年前的蛔虫卵化石。
中国在过去因卫生条件较差,人们普遍的卫生意识不够强,因此忽略了蛔虫感染的风险。
尤其在农村地区,在城市自来水尚未完成普及,消杀工作不够广泛。
农村用水、食用食物具有高风险的蛔虫病获得率。
蛔虫病在感染初期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发展严重便会出现带血的痰、咳嗽、发烧、腹部不适、肠溃疡等一系列问题。
常见的伴发症状还有肺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导致哮喘和过敏反应出现。
蛔虫病的感染性来自蛔虫卵,病发率最高的人群则是儿童和老人,婴幼儿因实际接触并不多,因此相对儿童来讲,婴幼儿的发病率不及儿童。
蛔虫卵不耐高温、加热到65℃时,只需要5分钟就能杀死虫卵。过去俗话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世俗观念导致国内早期感染蛔虫病的人群忽略了消毒工作和蒸煮的重要性。
另外则是卫生条件问题,如果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以粪口传播的蛔虫病可以通过家畜、苍蝇,或者黏附在鞋底、淤泥从而进入人们的居住环境。
预防比处理更重要
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公共卫生不达标是寄生虫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国家卫生部曾在1988~1992年和2001~2004年期间展开过两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
第三次寄生虫病调查在2018年已经公布出结果,与前两次的调查结果相比,国内重点筛查的寄生虫病感染人群显著下降,全国总感染率降至6%以下。
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低流行或散发状态,蛔虫病这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也显著下降。
土源性线虫感染相比第二次调查来看,降幅达到了80%以上。
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曾经感染最严重的农村地区得到改善,自来水供应、无害化卫生厕所取代了传统的旱厕,包括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
国内的防治水平提升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深入人心,因而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改善。
当然,在个别十分贫困且偏远的地区仍有感染风险和相对较高的感染率。
但总体来看,全国蛔虫病感染率下降明显,控制工作得到体现。
防患于未然对于蛔虫病预防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半生不熟的食物处理,应当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洗手。
生食蔬菜水果前应该清洗干净,尽可能剥皮或煮熟食用,尤其是使用人类或者牲畜粪便作为肥料的地区种植农作物更应如此。
污水处理工作和厕所清洁也需要时刻注意,保证清洁卫生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蛔虫病的出现。
如果感染了蛔虫病也不要惊慌失措,现代药物能够很好地根治蛔虫病,比如宝塔糖、肠虫清等都是不错的驱虫药物。
宝塔糖中的山道年能够麻痹虫体,使其从肠壁上滑落。
针对线虫驱除较好的药物主要成分为丙硫咪唑、噻嘧啶、左旋咪唑等,其中以左旋咪唑、阿苯达唑这两种驱虫药物使用最多。
另外在服用驱虫药的时候最好选在空腹使用,这样可以保证药力发挥最大化。
但对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好应避免服用驱虫药,这会增加他们的内脏药物代谢压力。
总得来讲,只要从预防的源头开始,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蛔虫病的感染,干干净净,吃了才没病。
相关阅读
-
WeLab汇立集团上榜CB Insights 2022年《全球金融科技250强》
全球知名的市场数据研究平台《CBInsight》近日发布了CBInsightsFintech250榜单(全球金融科技企业250强)。 凭借突出的金融科技能力及行业影响力...
-
科学家意外发现首个不需要氧气呼吸的“动物”,...
-
孩子无精打采,可能是因为新知识学少了!「小马哥成长日记」连载2
小马哥正在找蚂蚱幼儿园开学两个多礼拜后的一天,在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关系挺好的家长。她问我为什么小马哥最近看起来心情不大好?我突然发觉,好像真的是这样...
-
多哥这样一个非洲国家,真是充满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事,要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这辈子无法为当地人完成毕生心愿。...
-
七夕就要来了,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赚一笔呢?...
-
2022年度十大国际军事新闻,军事,北约,国家安全战略,防务,反恐,国防...
-
本文汇总了过去一年动点科技网站最受欢迎的十篇科技出海新闻资讯,带你回顾一下电动车出海、手游、Web3 等细分领域都有哪些事情发生。...
-
近日澳大利亚宣布,将耗资11亿澳元(约合7.26亿美元),升级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位于北领地区的廷德尔空军基地,以支持在该基地部署F-35隐身战斗机。...
-
2021.2.21 科技新闻 | 生活很慢,世界很快【豌豆姑娘 整理】
2021.2.21 科技新闻 | 生活很慢,世界很快【豌豆姑娘 整理】1、苹果汽车项目传感器团队负责人已离职...
-
袁志彬: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六大新趋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