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教育心理学中各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教育心理学中各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时间:2024-02-14 01:52:46 作者: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很多,大部分都是需要背诵记忆的,把这些学习理论梳理出来,对比一下,也许会让大家背诵效果事半功倍。另外特别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APP,叫思维导图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很多,大部分都是需要背诵记忆的,把这些学习理论梳理出来,对比一下,也许会让大家背诵效果事半功倍。另外特别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APP,叫思维导图,利用这个APP花思维导图很方便。如果你对自己复习的内容已经融会贯通,没事可以在手机上利用思维导图来回忆背诵需要熟记的知识。下面这张图就是我用思维导图画出来的。一目了然就知道学习理论有哪些。

学识知识_学生知识是什么_学生学习知识

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上面容易混淆的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联系:

两者都强调学习过程是建立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两者中的很多观点对现实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区别:

第一,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经典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即S-R过程);而操作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即R-S过程)。

第二,从个体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例如都是分泌唾液);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这两种反射却截然不同,如在斯金纳箱中的白鼠,条件反射是按杠杆,而无条件反射却是吃食物。

第三,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是诱发性的行为,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则属自发性行为;前者是被动的,所以被称为反应性行为,后者是主动的,所以又被称为操作行为。

举例:

经典性条件作用:学生考试焦虑的形成

学生会对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焦虑。如果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不会对其做出不良反应,学生是不会产生焦虑的,但是,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和教师对其进行惩罚和批评,学生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这两种刺激经反复多次配合作用于学生是,就会使学生产生了一考试,就会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小狗学会给人作揖

当小狗遇到客人来的时候,回又摇尾巴又高兴的跳来跳去,有时甚至高兴的举起两只前爪作揖。当小狗表现出作揖动作后,客人便给小狗喜欢吃的食物作为奖赏。如此反复多次呈现后,小狗见得客人后作揖的行为频率便会增加了,经过不断的强化,小狗便学会了给人作揖。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

1.从提倡学习类型看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这种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在学习中成为“发现者”。而奥苏伯尔提倡的发现学习,则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依据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习得某一知识。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别在于学生习得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还是教师传输的。具体而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中,教师呈现学习材料—学生发现知识—学生习得知识;后者中,教师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学生接受,习得知识。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看

为使学生更好习得知识,布鲁纳和奥苏伯尔都十分重视习得材料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要重视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才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适应性,可以实现知识“训练特殊的迁移”或“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使日后生活继续更为容易。同样,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材料必须是潜在有意义的材料,首先学习材料本身是非任意的,非随机的,需要一定的组织;其次所选择的学习材料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即“固有观念”基础之上。由此可见,二人对于有组织、有逻辑、有结构、有关联的学习内容较为看重。

但是,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布鲁纳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教师只呈现给学生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对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是他以前没有学到过的。而接受学习则不同,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这些内容是经过提炼过的科学的定理、公式、法则、定义等,同时纳入到相应的学科之内,成为该学科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二者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

3.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来看

布鲁纳指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外在动机,因此他提出“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的主张。通过增加学习材料的趣味,适应儿童的思维形式,学生便容易发现知识。这本就是一个“自我奖励”与自我肯定的过程,学生因而能不断被激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一种较强的认知驱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布鲁纳提出的学习“兴趣”不谋而合。

但是,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布鲁纳不赞同过分强调“奖优制度”,认为这不利于“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成就的获得离不开三大驱力的作用,即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认知驱力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兴趣所驱动的;自我增强驱力是学习者对获得一定成就社会地位所驱动的;附属驱力是学习者对赢得长者认可驱动的。可见,奥苏伯尔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如果外在学习动机的刺激可以促使学习成就的获得,是值得提倡的。这可以看作是二人在学习动机方面的一点不同。

4.从学生学习的效果看

发现学习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但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不一样,因此受到学生主观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到的知识却很少,也比较零碎。需要指出的是,布鲁纳提倡的“基本结构”等知识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无法跟上而被淘汰,引起人们的批评。与此相反,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它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运用起来就比较经济、实惠,既省时间又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知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当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各自的理论基础必定深厚,理论体系必定完善,因此,二者之间还有更多的异同点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认知建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知识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修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对象: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更关注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更适合解释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

(3)学习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去情境性和抽象性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以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基础。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传递性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社会性。

四、联结派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

(一)理论不同

1、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2、连结学习理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二)价值不同

1、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2、连结学习理论:学习是以神经连接为基础产生的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三)方法不同

1、认知学习理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2、连结学习理论:通过反复尝试,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会逐渐增加(此即“试误说”),终于在一定刺激与一定反应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结。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要有: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记忆口诀1: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记忆口诀2: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主要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记忆口诀: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三)易混点快速区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VS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识知识_学生学习知识_学生知识是什么

六、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区别:

1、知识观:传统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

2、学生观:传统学习理论把学生看成一个空的容器或复印机,吸收或者复制知识,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有自己丰富的、独特的先前知识经验系统;

3、教师观:传统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是水桶或茶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是支架;

4、学习观:传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是接受、存储、转化、提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重组、转换、改造自身知识经验;

5、教学观:传统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传递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

七、罗杰斯的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方式有两种,即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因此罗杰斯认为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未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本质上反应的知识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即"知识——个人"。按照罗杰的解读,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即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

奥苏贝尔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又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了某种合理的或在逻辑基础上的联系,例: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三角形的概念是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所谓"实质"的联系,也称"非字面"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确是等值的,例:"等边三角学"的命题与"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的命题是等值的。

综上所述,认知主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本质上反应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即"(新)知识——(旧)知识"。

以上就是对教育心理学中各大学习理论的梳理比较了,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私聊。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