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世纪风云中的南通人】他是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
翻开中国近代昆虫学史,南通籍农业昆虫学家尤其伟是一位不能绕过的人物。他编著的《虫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昆虫学理论专著,至今还是大学昆虫专业的热门参考书;他在棉花害虫、热带作物害虫以及等翅目分类的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口述人:尤其伟之子、文化学者尤世玮
记录者: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宋捷
尤其伟
“父亲在昆虫学领域历经平凡而艰难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足迹,为近代中国昆虫事业的奠基殚精竭虑。”
【口述实录】
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我父亲出生在南通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对科技新事物心向往之。1920年7月,他考入南京高师农业专修科,从此和农业结下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从他的字“逸农”、“一农”,也可以看出他一生矢志为农的愿景。
1922年,南京高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父亲由专习生物而转学昆虫,两年后毕业留校任助教,同时攻读大学病虫害系课程。这段时间,正是我国近代昆虫学开创之初,青春勃发的父亲赶上了大力发展昆虫学科的难得机遇。他目睹江苏棉区发生大面积虫害,棉产锐减,严重影响了大生纱厂等一批棉纺厂的开工,逐渐认清了一个道理:近代工业的发展刺激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要发展,必须与病虫害作斗争。
在此后的岁月里,父亲甘愿当垦荒牛,一生辛勤耕耘。他为中国昆虫学的奠基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进行启蒙教育,普及昆虫知识;组织学术团体,大力培养人才;提出发展我国昆虫事业的构想;编著《虫学大纲》和《害虫防除学》;对我国热带作物虫害做出了开创性研究。
《虫学大纲》
《害虫防除学》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为中国昆虫学科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2019年11月8日,在父亲诞辰120年之际,南通为他隆重举行了生平展览,让更多的家乡父老了解到父亲不平凡的一生。其实,早在1984年,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为中国科学技术专家立传,每位入选的科学家都有经过本学科论证、由中国科协认定的评价。我父亲入选“农学篇•植物保护卷”,1986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他在棉花害虫、热带作物害虫以及等翅目分类的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编著的《虫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昆虫学理论专著。
尤世玮在口述父亲往事。
尤其伟生 平展览。
【记者手记】
“中国昆虫学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科协对尤其伟作出的科学严谨、精准到位的评价。5个维度,高度概括了尤其伟对昆虫学科的杰出贡献。
现代昆虫学起源于欧洲,直到上世纪20年代初才传到中国。彼时,已在国立东南大学专习两年生物的尤其伟转学昆虫学。因为学业优秀,他不仅成为我国最早的昆虫学术团体“六足学会”的一员,还选调到江苏省昆虫局,专门从事飞蝗研究。1928年暑假,东南大学改为中央大学,尤其伟以讲师身份开设棉作害虫课。随后他又辗转江西、广东等地,先后参与筹办江西省昆虫局、任教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昆虫专业。在中山大学,尤其伟还是首届昆虫协会的发起人之一。
在“组织学术团体,大力培养人才”方面,尤其伟的得意之作是他1935年在南通学院学生中建立了昆虫趣味会,会员毕业后遍布全国,有的后来成为昆虫学的一代宗师,该会成为全国性的学术团体。这也让南通在80年前就成为中国昆虫学科一大高地。从六足学会、中山大学昆虫协会到昆虫趣味会,这些载入史册的学术团体,是中国近代昆虫学会的开路先锋,对于当时的学术界,起到活跃思潮、革新学风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昆虫趣味会第一届理事会合影。
在为近代昆虫学科奠基的进程中,“进行启蒙教育,普及昆虫知识”,是尤其伟的一大贡献。1928年,南通遭遇严重蝗灾,大批蝗虫从北方浩浩荡荡飞来,铺天盖地,《通海新报》每天记录蝗虫一路狂扫庄稼作物的乱象。当时地方政府惊慌失措,又束手无策。此时有人想起已在江苏省昆虫局兼职的南通人尤其伟,29岁的他临危受命。
当时,一些棉农认为飞蝗是天虫,不能灭绝。尤其伟不仅要与害虫博弈,还要耐心破除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他每到一处,便脱掉长衫深入乡村田头,与农民一道灭虫,并在现场发传单,讲解灭蝗知识,大力宣传灭蝗方法。他先后在刊物上发表《化生辨》《昆虫一生之变化及其古代谬误之纠正》《“蝗神”考》等一系列文章进行启蒙教育。此外,他还通过散发通俗小册子、举办昆虫展览等方法,不遗余力地普及昆虫知识,因而取得明显的治蝗成果。
早在1929年,尤其伟就提出发展我国昆虫事业的构想,发表《中国虫害问题及其解决之我见》一文。这是他从事昆虫学研究初期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首次从“民生”的高度,阐述了开展虫害研究的意义,并从11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夯实昆虫学科基础,尤其伟埋首斗室,著书立说。1935年10月,他的代表作《虫学大纲》出版,这是国人编著出版的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昆虫学基础理论著作。16年后,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害虫防除学》出版,这是《虫学大纲》的下篇,被认为是国内较早的一部系统的应用昆虫学专著。
“父亲一辈子立足祖国大地,终身奉献农业。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无怨无悔扎根南国,为开创我国热带作物虫害的研究,贡献了全部心智。”
【口述 实录 】
1952年对父亲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虽然也辗转南京、南昌、广州等地学习和工作,但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南通度过的。而从1952年起,他辞别年迈的父亲,携妻儿南下,一去就是16年,几乎再也没有回过他挚爱的家乡。
那一年,正在扬州紧张筹建苏北农学院的父亲接到国家高教部和林业部的一纸调令,要他去广州,参加华南热带作物科研所的筹建。在筹建阶段,父亲全力投入建立热作害虫研究室的工作,从添置设备、编制计划到调配人员,事必躬亲。他参加该所综合考察队,先后对广西、粤西垦区和海南老胶园进行调查,采集标本,经鉴定害虫有48种,隶属5目18科。
一系列的深入调查,父亲对华南垦区的生产和虫害问题增加了感性认识。他向华南垦殖局提出虫害研究和防治4点建议:引进害虫天敌,改变昆虫群体的种的成分;通过栽培措施,改变害虫的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引进抗性品种,减少作物受病虫为害程度,并不断提高其抵抗力;采取断然措施,直接消灭已经大量繁殖的害虫。
按照这些防治策略,父亲10年间先后主持或参与17项橡胶等主要热带作物虫害和有害动物研究,确定了以任务带学科、以作物为对象的方针,明确了热作害虫区系,为后来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还重点进行了中国等翅目区系划分和分类研究,这是自1953以来等翅目区系调查的继续和深化,为这门学科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
和昆虫组一起讨论。
【记者手记】
一个月前,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推出一篇文章《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作者陈开魁是一位曾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华南热带林业科研所)工作过的离休老干部,他偶然在旧档案里找到一张照片,照片上9位精神抖擞的专家是当年“热科所”筹委会首批委员,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当年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各学科顶级专家。
热科所创办人合影。
陈开魁老人一眼认出照片上玉树临风的昆虫学家尤其伟。这张已泛黄的珍贵照片,凝结了一段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橡胶作为战略物资被美英帝国主义垄断封锁,严禁销往社会主义中国。为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需要,争取橡胶自给,中央作出关于发展橡胶树的决议。当时,中国只在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由华侨开垦的民营橡胶园,但规模小、产量低、品种单一。要想大面积发展橡胶种植,除了集中人力物力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作为支撑,华南热带林业科研所应运而生。
1952年,尤其伟一到南方,就全力投入建立热作害虫研究室的工作。他主持开展了橡胶、胡椒、咖啡、油棕、椰子、海岛棉等热带作物的虫害研究,还围绕橡胶治虫和保护撰写了一系列论文、研究报告、教材,承担了全部热作害虫的定名和建立标本室的指导工作,填补了我国热作害虫研究的空白。
进行等翅目分类研究。
“父亲生前常用垦荒牛自喻,把垦荒牛的坚定和坚持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动力,一生辛勤耕耘,努力报效祖国。”
【口述 实录 】
“不倦的垦荒牛”,是南通市文广旅局和南通市科协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举行生平展览时的主题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父亲一生留下了16部著作、300余篇论文、1000多万字的讲义,还有大量的译文、札记、总结和卡片等,这是他从事农业昆虫学的教学科研和害虫防除实践的文字记录,也是他献身中国昆虫学事业的一部分心血成果。这些珍贵的档案,曾经放满我们家的7个铁皮书柜,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总算基本保存下来。
2019年深秋时节,当我把凝聚父亲一生心血的2445件(套)作品捐给南通博物苑的时候,不少参观者感到惊讶。有人问我,你父亲哪有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写作的?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惜时如金,特别善于利用和“套裁”时间。白天他要上课,处理教务上的事情。晚饭后,许多学生、同事喜欢与父亲聊天,因此家中常常是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可是一到晚上9点,大家便纷纷告辞,知道父亲要做学问了。这时,他会关上书房的门,沉浸在他的昆虫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有时他还会从事业余爱好:刻砚……他常常忙到凌晨两点,有时甚至到附近三元桥畔传来鸡叫。他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左右,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
与助手在野外发掘螱巢。
父亲身上总要随身带上一个笔记本,时时处处当有心人,观察到昆虫的习性,想到有关的学术问题,他会随时记下来,以后再整理。他写的文稿,无论是草稿还是修改稿,都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他精通英、日、德、俄等多国语言,甚至还熟悉斯里兰卡的小语种。强大的语言能力,让他可以自由遨游在昆虫世界里。
我从小就佩服父亲的“蹲功”。他能一动不动蹲在地上几个小时,观察白蚁的动向:怎样从巢穴里出来、如何互通信息、接触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线……这种“生物学观察”,让他很快就掌握了白蚁的生活规律。
父亲历来认为“文理相通”,不论学工学农,都应做到文理兼优。工作之余,他对文物字画颇有研究,爱好集邮,善金石雕刻,尤精于刻砚。他刻的砚台构思奇巧,多以昆虫入画,技艺精湛,风格高雅,闻名于国内。这些方面的造诣,对他的教学和研究大有裨益。他所绘的昆虫形态和解剖图,一丝不苟,准确逼真,看过的人都赞叹不已。
砚台作品。
父亲积极提倡“学习自然,不要死读书”。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时常会有新的发现。1930年12月16日下午,他在中山大学农场散步时,偶见一合欢木上有螱巢,破开一看,发现了多年寻找未见的足丝蚁。后经进一步研究,鉴定出两个新种。
【记者手记】
虽然在昆虫学研究方面功勋卓著,但尤其伟一生低调,家乡父老对他了解不多。
文武巷尤家老宅残迹。
在南通,崇川文武巷的尤家可谓家学渊源,代出英才。尤其伟的祖父尤彦清曾任狼山总兵署稿房(负责文书之责),是地方上让人尊敬的长者,八十大寿时张謇先生也登门贺寿。父亲尤金镛为前清秀才,淡泊仕途,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南通翰墨林书局编译出版日本化学著作《近世化学教科书》,张謇题写书名。
尤其伟是家中长房长子,既深得长辈关怀,也发挥带头大哥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尤家科学艺术人才辈出,从事农业昆虫学的最多,堪称“昆虫学之家”:大弟尤其倜也是昆虫学家,昆虫趣味会理事兼会计,曾任教于南通学院农科,和其子尤世瑾致力“内寄生蜂——姬蜂”等科研项目,成果颇丰。堂弟尤其儆曾是广西昆虫学会会长。其长女尤端淑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次女尤韶华是徐州农科所科研人员。尤家的艺术人才也不少:二弟尤其侃即尤无曲,集中国山水画之大成,是中国画新水墨时代的开拓者。
尤其伟尤无曲兄弟联袂作画。
许多年以后,曾在南通农校学习期间受业于尤其伟的中科院院士印象初,还对上世纪50年代尤其伟在满是列宁装的红色年代,保持旧时学人西装革履科学严谨的大师风范记忆犹新。昆虫毒理学家、农业教育家赵善欢院士,昆虫学家、生物防治专家蒲蛰龙院士,昆虫分类学家、农业教育家周尧院士等,都一直感恩尤其伟当年的悉心教诲。30年间,尤其伟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通学院、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开设过10多门课程,他授课时常常旁征博引,简洁生动,引人入胜。
与外国专家交流。
尽管时光已飞逝大半个世纪,但人们还记得,当年的尤老师常常仅带几支彩色粉笔,有时边讲边在黑板上勾画出昆虫图,寥寥数笔,一只昆虫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黑板上。他把直观的形象与通俗的讲解、清晰的板书结合起来,效果往往比使用挂图和幻灯更好。在南通学院任教时,有一次有个顽皮学生将一只麻雀用草帽盖在讲台上,待他掀开帽子,麻雀呼的飞了出来,引得哄堂大笑。大家原以为尤老师会严厉批评,没料到他让学生捉住麻雀做活体材料,拿出解剖刀,上起了解剖课……
尤其伟研制的自动喷粉器。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伟辛勤耕耘在祖国昆虫学的园地上,教书育人,研究治虫,乐此不疲。他的“垦荒牛”精神,将被永久传诵,激励后人。
相关阅读
-
贱哥笑说二战奇闻异事第四期炮打累了?来看看段子如何?❈芬达汽水的来源二战时期,为了应对纳粹德国的贸易禁运及美国停止供应原料,可口可乐德国公司制造了芬达汽水。...
-
我们常常疲于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不愿去面对应付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们把一切看的太重,顾忌的也太多。 其实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淡,不去计较他人对你的态度...
-
转自:千龙网...
-
最尴尬的二战奇闻,一名伞兵意外落入敌人阵营,却俘虏了一千敌军
每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战争的创伤是无法愈合的,尤其是近代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
-
生物质车用燃料;微藻生物柴油;秸秆乙醇汽油;生物质汽油...
-
大学期间想要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好的学习方法是绝对少不了的,用的好的话可以让你受益终身。所以这里给你推荐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你学习专业知识!...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芯片的性能也在逐渐提升。最近,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宣布研发出了一种新型光芯片,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
-
如何学好专业知识...
-
2020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内蒙教师考试交流QQ群| 微信:nmgjsks近期内蒙教招考试汇总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
-
【脾脏知识百科】脾的功能 脾虚的症状与调理 健脾的食物有哪些?
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淋巴是由淋巴细胞以及淋巴液组成,分布在全身各处,是组成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因此,脾脏也是人体很重要的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说自己......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