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李讷离婚后带儿子回中南海,毛主席落泪:有困难就和爸爸说
1974年,毛主席已经81岁高龄,在岁月的洗礼下,他的身体衰弱得厉害,行动迟缓,此前还发生过轻度昏迷。
更为严重的是,他的眼睛也不行了,患上了白内障,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但他却不愿意遵从医嘱做手术,身边医护人员都非常焦急。
小女儿李讷听说父亲的病情后,内心难受、心疼不已,赶紧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回中南海看望父亲。
听到李讷的声音后,毛主席心情激动忍不住掉下泪来,他仔细抚摸着女儿的脸,询问女儿跟外孙的生活条件,满心关切地说:“如果有困难,就跟爸爸说。”
彼时的李讷刚结束一段婚姻,身体和精神都遭受创伤,毛主席为此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当初没有把好关,急匆匆让她结了婚。
他曾说:“大娃娃的婚事,确实太草率了。”这其中又有哪些缘由呢?
图丨晚年毛主席
1、来自父亲的良苦用心
毛主席是人人尊敬的伟大领袖,但在自家儿女面前,他也是一个父亲,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婚姻大事,膝下每一个儿女都先后经历过这方面的关照。
1958年,毛主席听身边医生提起,大女儿李敏谈恋爱了,于是特意问起了李敏。
原来,大女儿早早就有了心上人,名叫孔令华,两人是小学同学,相识相知已久,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然而,这两孩子都是没啥人生阅历的年轻人,两人光顾着相爱,居然都没有去了解对方家里的情况,等到毛主席问起,李敏顿时一问三不知。
毛主席哭笑不得,说:“你连人家家里什么情况都不知道,怎么能谈恋爱呢?”
图丨毛主席与女儿李敏
于是便亲自过问李敏的恋爱,去打听了好久才弄清孔令华的出身,他是开国中将孔从洲的儿子,毛主席这才放了心,完全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之后,两人又南下面见贺子珍,贺子珍见了后也表示同意。就这样,1959年8月29日,两个孩子在北京完婚,毛主席还亲自出席了仪式。
大女儿的婚事很让毛主席省心,他最操心的,还是儿子毛岸青。
彼时毛岸青已经36岁,但由于童年流落街头时留下病根,又受哥哥毛岸英在朝牺牲的打击,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常年都在医院休养,情感大事就这样一天天拖了下来。
1957年毛主席视察青岛时,把儿子接来会面,当时有个护士喜欢毛岸青,毛岸青却不为所动,嫌人家阅历相差太大。
图丨孔令华和李敏
毛主席批了他一顿,说:“你要人家经历丰富干什么?孩子,你已经36了,爸爸也64了,该结婚了。”
毛岸青将父亲的话听进了心里,没多久便和嫂子刘思齐的妹妹邵华,开始了频繁的写信交流。
在此之前,毛岸青早和邵华相熟,两人在一次次联系中情感逐渐升温,就差临门一脚了,是毛主席的鼓励让他下定决心追求邵华。
1959年,小女儿李讷告知父亲,哥哥毛岸青在和邵华处对象,毛主席听了十分高兴,特意让儿媳刘思齐,多带邵华去疗养院看望岸青,以此撮合他俩。
终于,在1960年下半年,两人也结成了正果。
图丨毛主席与毛岸青、邵华
大女儿和儿子都成了家,毛主席又开始担心儿媳刘思齐的后半生,自从丈夫毛岸英不幸去世后,她已经守寡十年,如今才30岁,尚是大好年华。
毛主席为此专门给她写了一封信,劝她道:女儿,该结婚了,以前的事都让它过去吧,心思不属,以后年龄大了要吃大亏。
刘思齐终于同意了毛主席的要求,随后去了趟朝鲜给岸英扫墓,回来后没多久,便在毛主席的撮合下,于1962年,与空军教员杨茂之结了婚。
这下,便只剩小女儿李讷还是单身,随着她渐渐长大,毛主席也开始着急。
图丨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小女儿李讷
1966年,李讷大学毕业进入了《解放军报》工作,因事务繁忙搬进了单位宿舍,很长时间都没有回中南海看望父亲。
等到春节之际,毛主席特意把李讷叫了回来,闲聊中提到她的个人情感问题。
“娃娃,你也这么大了,该考虑人生大事了,你没结婚,这就是爸爸的心病,不一定就要找一个高干子弟,只要对方人好,普普通通过日子就行。”
李讷此时已经26岁,从小到大性格安静、内向,又由于身份特殊,上学时也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份,因此很少跟外人接触,生活中没什么朋友,迟迟也遇不到心仪的对象。
她也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一时也没解决办法,只好敷衍着说:“爸爸,您不用担心,我会上心自己的婚姻。”
图丨毛主席与李讷
2、下乡时的一场失败婚姻
到了1970年,彼时的李讷已经30岁,可她仍然孑然一身,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很担心女儿缺乏社会经验,无法在以后的人生中立足,也希望她多跟外界接触,看能否遇到对得上眼的人。
刚好中央办公厅要在井冈山下开办五七干校,毛主席便把李讷派到那边锻炼。就这样,李讷开始了为期近三年的下乡劳动生涯。
干校的生活辛苦而烦闷,在此插队的青年们,不仅仅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一起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干校里的学员居然知道了李讷的真实身份,大家都跟她有点距离感,而李讷本身又是内向、沉闷的性子,往往独来独往,这让她那段日子倍感孤独。
图丨五七干校
就在这种压抑的气氛里,有一个人出现在李讷的日常里,给她带来一丝光亮。
这人名叫徐志明,原先在北戴河招待所工作,高中毕业,组织上见他工作出色,表现良好,便派他过来锻炼一下,预备往干部方向培养。
他不像其他人一样对李讷敬而远之,而是把她当作平等的普通朋友,经常帮体弱的李讷干活,邀请她一起聊天、学习、锻炼。久而久之,两人便互生好感,成了男女朋友。
李讷已经是大龄青年,以前也有很多人给她做介绍,但每一个都不来电,唯独这次和徐志明的相处,让她体会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于是,李讷主动给父母写了报告,说明了自己下乡劳动的经历,又介绍了徐志明的情况,说两人打算结婚。
图丨毛主席与李讷
毛主席收到信后,大为高兴,他很支持女儿的选择,认为工农群众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但是母亲却大发雷霆,她不同意女儿嫁给一个服务员,为此还把李讷叫回到身边,母女俩大吵了一架。
李讷不得不找到毛主席,让爸爸给她做主,毛主席一直支持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自然而然同意了她的结婚申请。
1971年9月,两个年轻人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只有干校内的十多个领导和同学出席了仪式,婚房也特别简陋,只是一座平房和几张旧桌椅、床。
毛主席特意派来了身边的警卫员,作为自身代表,送上了他精选的贺礼,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李讷对这套礼物满意至极,此后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
图丨毛主席和李讷
新婚后的李讷对未来充满期待,她以为幸福就在眼前,平凡的日子也难能可贵。然而现实很快打破了她的幻想,她和徐志明的矛盾渐渐增多。
原来,两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性格学识都相差太大了,三观很难相容。
李讷自幼受毛主席影响,文化素养很高,喜欢文史哲学,又受过高等教育,性格喜静不闹。而徐志明的文化水平稍低,喜欢热闹,思想境界天差地别。
两人的观念冲突繁多,很多事情都无法达成共识,争吵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半年时间不到,两人便分居了,干校内的领导希望能缩小两人的差距,于是派徐志明去河北铁道学院上学。在此期间,李讷发现自己怀了孕,大半年后生下儿子徐小宁。
图丨毛主席和小李讷
但是徐志明大学毕业后,仍然不能和李讷和睦相处,无奈之下,李讷只能选择离婚,草草结束一段贸然的婚姻。
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他顿时感到无比伤心自责,认为自己没有替女儿把好关,当初光想着让李讷成家,却没有考虑到,婚姻大事不能妄动,以至于女儿受到这么大的伤害。
于是,毛主席特意派警卫张耀祠,赶去江西看望女儿,当张耀祠来到干校后,发现李讷的健康状态并不太好,又还要养孩子,生活穷困潦倒。
他当即把李讷的情况告知给了毛主席,得知女儿的困苦后,毛主席哀叹了一声,他从自己积攒下来的稿费中,取了8000块钱支援给女儿,用来给小外孙买奶粉、请保姆,以及让女儿看病养身体。
图丨毛主席
8000块在那个年代可谓一笔巨资,足够一个普通家庭3年的开支,这些都是毛主席平时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稿费,但为了女儿,他却毫不犹豫拿了出来,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李讷收到爸爸的支援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然而因为这场失败的婚姻,她自认为无颜面对父亲,同时也不想面对母亲的责难和说教。
于是没有选择马上返回北京,而是带着儿子,继续留在五七干校生活了一段时间。
图丨毛主席与小李讷
3、毛主席对女儿的真情挚爱
1973年,李讷带着保姆,抱着两岁的孩子,终于返回了北京。但她没有选择和父母住一起,而是带着儿子租了一个偏僻的四合院。
组织上先后任命她为平谷县委书记、北京市委副书记,可是迫于身体因素,李讷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每月只能领取少量的津贴,根本不够母子俩的生活,何况她还需要看病吃药。
尽管生活艰难,她仍然不愿意找父亲求助,内心的自尊让她抬不起头,认为自己离婚给父母蒙了羞,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落魄。
然而,李讷却不知道,父亲想她想得很厉害,在80大寿时也对她念念不忘。
图丨晚年毛主席
1974年,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白内障,双眼只能分清光线与黑暗,放在面前的东西都看不见了,说话也含糊不清,还好思维还算清晰。
工作人员把这个消息告知李讷,她顿时心疼、内疚不已,赶紧带着儿子回中南海。
走进屋里,看到父亲衰老虚弱的身躯,房间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医疗设备,李讷双眸控制不住泪流满面。
发现女儿回来了,毛主席心情也非常激动,又心疼她这三年的遭遇,一时间眼泪也滑落脸庞。
因眼睛的关系,毛主席本不能流泪,但作为父亲对小女儿的疼爱,内心的情绪实在无法控制。
“那么久也不来看爸爸,你是不是对爸爸有怨气了?跟爸爸负气了?”毛主席说。
图丨毛主席与小女儿李讷
李讷愧疚不已,哭了出来,说:“我没有怨爸爸,是女儿不对,草草结婚又离婚,给您丢脸了,我带孩子回北京,也没脸来看您。”
毛主席安慰她,说自己不怪她,知道她这三年在乡下辛苦劳动,又经历婚变风波,这一路很不容易。
由于眼睛已经坏了,看不清女儿的脸,毛主席便伸出手,仔细地抚摸着女儿的脸庞,感受着女儿带给他的每一丝触感。
“还好没怎么瘦,看来乡下虽然吃苦,却也锻炼人,你以后也能做一些事情了。”
李讷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在北京守着您。”
图丨毛主席和李讷
幸运的是,李讷这次回来留京,恰好陪伴父亲走完了人生最后两年。
迫于当时的局势,毛主席所有子女中,也唯有李讷可以比较畅通地出入中南海,去探望父亲的身体健康。
两年后,一代伟人离开了世界。李敏和李讷两姐妹是最为伤心的人,一想到和父亲的往昔岁月,两人便忍不住眼含热泪。
图丨毛主席和女儿李敏、李讷
4、复归平凡的幸福晚年
1976年,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终告结束,但对李讷来说,却是进入了人生低谷。
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也遭审判,自己心理上受到重创,精神状态很差,而且工作职务也被解除,一度只能赋闲在家,她只能带着儿子相依为命,独自居住在西郊一个小院里。
然而,一个没了稳定收入来源的女人,带着一个正长身体的孩子,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1979年,毛主席生前的卫士长李银桥,从天津调回北京任职,他的妻子韩桂馨,是李讷小时候的生活老师,而两人能结婚也是毛主席做的介绍。
图丨毛主席和李银桥
回京后得知李讷的情况,他俩赶过去一看,发现李讷生活窘迫,家中算得上是家徒四壁,偶尔为了生活甚至要变卖以前的藏书。
这个情况让两人格外难受,于是决定为其介绍对象,一方面希望找个人照顾她,另一方面希望她能开始新的生活。
李讷对此却自卑不已,她认为自己离过婚,还带着个孩子,年龄也比较大了,身份也比较敏感,哪里会有人看得上她呢?
李银桥安慰她道:“你别多想,放宽心,一定会有合适的人选,这事我来操办。”
图丨李讷
1983年,李银桥在北京遇到以前的老下属王景清,老友相见,分外激动,专门叙旧了好久。
王景清也曾是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来历可靠、政治清明,文化水平也挺高,而且为人厚道,懂得体贴照顾人,他此前也有一段失败的婚姻。
于是,李银桥把李讷的事情告知给了王景清,双方一拍即合。
这一年,李讷44岁,王景清也已经57岁。人生都已经走入下半场的两个人,就此开始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两颗心越走越近。
1984年,两人正式结为伉俪。婚礼非常简朴,仅仅邀请了中办的几位同志,大家聚一起吃了一顿便饭。
图丨李讷和王景清
婚后,王景清正式照顾起了李讷的饮食起居,他成了家里的大小管家,无论重活还是轻活,只要他能做的,都给李讷包了个全。难能可贵的是,在精神方面,两人也能找到很多共鸣。
李讷和王景清都喜欢文史文学,平时经常一起练习书法,互相欣赏对方写的隶书、篆书,这成了他们闲暇之余的一项独特爱好。
因为李讷自幼身体不佳,晚年更是健康问题频出,王景清便时常陪她寻医问药,他还特意买了一辆三轮车,方便带着老伴去医院。
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李讷的精神状态大为好转,她走出了人生中的黑暗时光,真正品味到了生活中的平凡和幸福。
儿子徐小宁也终于有了父亲的关爱,他改名跟了继父的姓,叫做王效芝。
图丨李讷和王景清
结语
于毛主席来说,李讷是他最宠爱的小女儿,是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孩子,也是他最牵挂担心的孩子。
如今,这个女儿终于遇到了自己合适的另一半,从一个曾经非常特殊的家庭,回归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的普通家庭,这其中飘散的人间烟火,便是生活中真实的幸福。
相关阅读
-
《森林报》所有的动植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担负着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他们处在自然之中,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训练、逃避和猎杀。那么森林报读书心得怎么去写......
-
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
-
科技新生力量的助力可将农业保险带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目前,我国养殖险规模全球第一,农险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
1984年女游客在主席故居跪地痛哭,员工连忙解释:这是毛主席女儿
1984年8月,韶山毛主席故居迎来一名特殊的游客,她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作为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孩子,李讷得到了主席的宠爱和关怀。...
-
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
-
1984年女游客在主席故居跪地痛哭,员工连忙解释:这是毛主席女儿
1984年8月,韶山毛主席故居迎来一名特殊的游客,她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作为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孩子,李讷得到了主席的宠爱和关怀。...
-
生活要看宽 宽,即宽敞的思路、宽宏大量的胸怀。看宽,是平视。学会看宽,能够修心修己、精简人生,不被当下的杂事纷扰,自在穿林走叶,笑看起伏盈亏。 看淡得失...
-
迪士尼董事会主席、前CEO罗伯特·艾格,将他从ABC电视台起步,直至卸任迪士尼CEO的经历,都写在新书《一生的旅程》当中。...
-
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大约是从去年的秋天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买花的****惯。我的书桌上,每周都会盛开一束小花,品种不一,芬芳各异。...
-
中新网上海10月13日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管癌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取得重要进展。承担该项目的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李志刚教授13日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