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生活美学与全民美育

生活美学与全民美育

时间:2023-11-18 09:00:27 作者:
摘要:中国教育在线融媒体频道包含了教育要闻,思政党建,热点观察,学术前沿,实践教育,鲜活校园,杏坛部落等板块

摘要:美育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路径。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审美多元化、美丑不分以及审美畸形等现象,应再次厘清“什么是美”这一美的本质问题,倡导东方生活美学,实施全民美育以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美育模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要大力加强全民美育,提升大众和全民族的审美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美育对于塑造美好心灵、养成美好人格的作用,当前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凝聚起全社会对于美的共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资源以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倡导健康而独具东方意蕴的生活美学,实施全民美育以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美的内涵

柏拉图有言,美是理式;《说文解字》记录:羊大为美。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关于美的本质与内涵的探索从未停止。但由于受到文化、地域、宗教、经济与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对于美的界定也一直在随着时代演变。纵览之下,东西方对于“什么是美”不外乎几种观点:美的客观说、美的主观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实践说如“美是自然的人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即儒、释、道思想中历来将真、善、美统一起来进行论述。儒家孔子在进行音乐审美时谈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将感官的美与心灵的善结合起来进行评判。《论语》的核心观点是“里仁为美”,实则将德的要素置于外在形式美之上,将美与德统一起来。道家则将“道”作为审美境界,由于“道法自然”,因而美在自然、美在自由,这是将美与真结合起来。这一将真、善、美统一起来的价值观,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的内涵与本质。及至今日,尽管我们倡导审美的独立性,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美的内涵仍然具有美善合一、美善相济的独特意蕴。

二、美与审美活动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世界环境的变化,文化多元带来了审美的多元化,畸形审美随之成为一种受人关注的社会风潮,也强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知。反观社会上出现的“美盲”青少年、建筑审丑等现象,正是在审美多元化环境下产生的审美乱象,完全忽视了审美所应具有的特性。具体说来,美本身或审美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美与审美活动具有主观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简单而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主要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主,是主体的一种情感判断。因而,这一精神活动与人的成长经历、知识储备、兴趣倾向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带有鲜明的主观性。以教材审美为例,普遍被社会认同的是,苏教版“仙气飘飘”,北师大版“可爱呆萌”,日本版是漫画风格,这些描述主要指向教材插图的总体风格带给人的主观感受。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事件中的插图既有日本漫画风的影响,又对中国传统画风进行了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展示出的儿童形象更加天真、活泼和多元化,表情也更为夸张。插画中有的儿童表情怪异、或身着他国国旗元素的衣裤、或有些拉扯裙子等“不良”行为,的确使受众产生了反感情绪。

美与审美活动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审美标准。石器时代以健康、健壮为美,这是生存的需求;魏晋南北朝以病态畸形为美,人们追求装扮与享乐,是由于深处乱世,自觉人生无常,只能注重肉身的享受;及至明清时期,则以裹小脚为审美风气,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把玩意味。西方亦是如此,古希腊、罗马时期健壮健美的裸体到了中世纪时期却被认为是对神的亵渎。当代社会,放眼望去,大众媒体中缺少阳刚之气的娘炮盛行,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以慵懒、躺平为荣,以“韩流”、“西化”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每一时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时代而存在的。”这一观点阐明了时代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演变所带来的审美心理的变化,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所积淀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意识,也折射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格心理特征。

美与审美活动具有意识形态性。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社会关系的思想体系,它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组成,是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审美活动是由人完成的,在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造时,作为社会的人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与阶级、阶层以及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曾将艺术明确列为“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而艺术作为审美的主要形式,鲜明地体现出审美的意识形态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实则即是对审美意识形态性的要求。

三、生活美学与全民美育

德国后现代美学思想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了“重构美学”,将审美的眼光转向日常生活,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可以赋予审美的意义。在我国,美学家刘悦笛将生活美学与美好生活有机联系起来,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谈道,生活美学已成为提升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一种指的是好生活,也即有质量的生活,另一种是美生活,指向有品质的生活。好生活构成了美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生活则是好生活的理想升华,没有生活的理想,那就没有理想的生活,生活美学恰是美好生活的理想所在。因而,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就必须开展生活美学,实施全民美育。

倡导东方生活美学。马克思有言,劳动创造了美。我国古代典籍中有无数描述劳作之美的词句,如《诗经》中的《芣苢》即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讲述了女子采集车前子这件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全诗描述的是田家女子三五成群,在朗朗晴空之下、锦绣平原之上劳动的热闹景象,使人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美好。美学家刘悦笛曾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称为东方生活美学,认为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刀赏玩之美,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从人物品藻到鉴人之美,从雅集之乐到交游之美,从造景天然到园圃之美,从归隐山林到闲游之美,从民俗节庆到民间艺术之美,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当前倡导东方生活美学一方面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良好生活美学方式;另一方面要善于将传统的东方生活美学方式创造性转化为社会新风尚,如自觉运用新的理念、技术与工艺对传统中国风进行创造性革新等。如“90后”青年女子李子柒在偏僻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手工制作各种饮食,引发了人们对于东方生活美学的无限向往,那正是因为她“打破了美与生活劳作之间的鸿沟,将日常生活中缺失或遮蔽的诗意重新焕发,让人们领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感受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正如海德格尔所描述的“诗意地栖居”。

用好网络美育资源。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美育作为新的美育形式应运而生。初步掌握网络技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美育资源,或者在网络上开展美育活动,因而也使得网络空间中的美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为我们接受美育带来了时空上的便利。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高科技性、身份的隐秘性、虚拟体验的奇妙性、传播的超速性等,也使网络美育充满了风险。有学者指出,“传媒运作的结果是艺术与生活、高雅与大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界限通通不重要。超真实的模型在不断地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时,所有的深刻、意蕴、情趣、境界等审美趣味也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似、肤浅的简单复制。”因而,用好网络美育资源一方面要注重分众教育,也即根据年龄与身份对美育资源进行整治与分类,同时更要注重符合各类人群的网络美育资源的开发。如北京师范大学开发了“京师美育大讲堂”,根据艺术门类开发了舞蹈、音乐、书法、美术与设计、数字媒体、文学与诗词等美育微课,这一讲堂适用于普通高校的非艺术生以及对艺术与审美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再如由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社会美育联盟,面向社会开展“童绘战疫 共筑爱心”等美育活动,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致力提升社会大众审美素养。二是要把好网络美育意识形态关。网络技术使“图像、观念、商品和时尚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地散布到世界各地”,也正因为此,稍有不慎,不良的美育内容将会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悄无声息地潜入每一个人的头脑。因而,要加强网络美育资源内容的审核,使全社会都能够享有更为健康与正能量的网络美育。

注重顶层设计与全民创造性的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和提升美育工作。如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的目标,为之后的美育政策提供了总方针与总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对社会主义文艺创造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教育部于2014、2015、2019年先后颁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美育体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规定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两步走”策略。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走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倡导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求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这一系列顶层设计确保了全民美育朝向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前进。与此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颁布,为开展全民美育提供了政策保障与依据。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还要特别注重全民创造性的发挥,如培养青少年学生辨别美丑、辨识善恶真伪的能力,促进其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激发广大劳动者自觉劳动、在劳动中创造美的热情与愿望,提升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能力与艺术素养以及想象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美育能力与通识教育能力,在共同创造中实现大众美学素养的提升。

作者:江苏省委党校第13期中青二班全体学员,班主任葛鲁明

执笔人:李骏,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党校第13期中青二班学员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