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诺奖选手共话科技议题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 诺奖选手共话科技议题

时间:2023-11-10 14:57:08 作者:
摘要: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启动仪式(《财经》杂志供图)   参考消息网8月13日报道 8月10-12日,由厚益控股及《财经》杂志联合主办、以“共享全球智慧

全球科技创新_科技创新全球合作_科技创新全球排名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启动仪式(《财经》杂志供图)

参考消息网8月13日报道 8月10-12日,由厚益控股及《财经》杂志联合主办、以“共享全球智慧,引领未来科技”为主题的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

未来已来,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科技创新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率迅猛来袭,科技正在重构世界。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新平台、新的商业规则和新的市场运行方式等层出不穷,正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对现实的理解和未来的想象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人类与自身的关系,生命与宇宙的奥秘,科学与文明演进的方向,都将迎来革命性的变革。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实力的竞争,也是想象与思维的竞争,创新力与变革力的竞争,更是汇聚全球智慧能力的竞争,金融市场效率及企业研发转化能力的竞争。国家间的博弈,也正日益体现为科技创新层面的竞合。如何占据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如何迅速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更有效助推并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正成为中国当下最为迫切的挑战。

与此同时,创新的全球联动性,要求人们思考如何继续在全球价值链基础上进行竞合式创新,如何在加强产权保护的前提下,汇聚全球顶尖智慧,汲取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推出中国创新方案,打造全球科技创新新高地。

针对以上议题,本届世界科技创新论坛邀请了包括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企业家、国际知名智库成员等在内的全球顶尖大脑,汇聚全球智慧,展现全球视野,展示前沿科技,把脉中国和全球创新议程,凝聚多方共识,打造全球创新盛宴,构建全球资源对接平台。

科技创新全球排名_全球科技创新_科技创新全球合作

朱棣文(《财经》杂志供图)

“虽然可再生能源是时断时续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储能的方法来实现全天的电力供应。把机器学习应用到风能开发中,可以避免很多的能源损耗。”8月11日,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如此表示。

朱棣文介绍,全球大部分的气温升高是在1975年以后,基本上涨了0.95摄氏度。地质数据显示,温度再升高1度,海平面会上涨6米-9米。这样的增长,我们过去可能认为需要几百年才会发生。而按照联合国的预计,如果海平面上升6-9米,差不多全球人口的10%将要被迫迁移。所以全球总的碳排放量,包括物流、交通、处理等等,必须在2070年、2080年变成负值,才能满足联合国的到2100年将上升温度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这是联合国设置的红线。

朱棣文表示,联合国的目标,建立在以二氧化碳累计排放计算的基础上。之所以用累计排放而不是年度排放来评估,是因为有一半的排放会被地球吸收和处理掉。剩下的则会在地球上循环,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碳排放会给未来几千年几万年带来影响。从全球来看,我们看到有更多的热浪、更多的缺水、更多的干旱,美国加州在去年就有17次森林大火,加州冬天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对于如何将地球改造成一个可持续的星球,朱棣文认为,目前有一个好消息,就是许多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好的地方,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已经能够自己产生利润。他还提到,中国在水能储电方面,有希望成为全球的领先者。

朱棣文介绍,虽然可再生能源是时断时续的,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储能的方法来实现全天的电力供应。这个系统会牵涉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把机器学习应用到风能开发中,可以避免很多的能源损耗。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而且,如果能源能够以液态的方式进行输送储存,获奖完全改变我们的世界。

朱棣文最后表示,要想实现联合国的目标,首先要进行碳的捕获。从化工厂、发电站进行碳捕捉,也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来实现。不过,如何让碳的负排放,在技术可行之外,在经济上也具有可行性,则是未来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