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球科技 > 对标学习上海仪电,充分发挥成都国企功能作用,助力智慧蓉城建设

对标学习上海仪电,充分发挥成都国企功能作用,助力智慧蓉城建设

时间:2023-11-07 08:02:27 作者:
摘要:近期,成都市委国资国企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蓉城”建设,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城市敏捷科学治理。

近期,成都市委国资国企工作座谈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蓉城”建设,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城市敏捷科学治理。市属国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政府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在“智慧蓉城”建设中发挥功能作用,积极主动作为。为此,本文对标了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仪电)在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结合市属国企发展实际,提出加快助力“智慧蓉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上海仪电基本简介及发展历程

上海仪电是上海市国资委所属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2020年资产总额达797.9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9.19亿元、利润总额10.05亿元;拥有下属成员单位267家,包括云赛智联、飞乐音响和华鑫股份3家主板上市公司;在24个省份的43个城市均设分支机构,并在海外布局8个生产基地。上海仪电作为上海老牌国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辉煌一时;之后由于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其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上海仪电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产业架构,致力成为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与运营商。通过对网络资料的整理,研究发现上海仪电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组建成立与辉煌壮大期(1960-1990年)

1960年,上海仪电的前身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成立,下设上海市电讯电器、仪器仪表和医疗器械3家工业公司,并建立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伴随上海电讯工业的加速发展其迈入了辉煌的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来袭,上海仪电依然扮演着行业“先行者”角色,与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开展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外部资金,并向社会成功发行了新中国A股第一股——飞乐音响股票,于80年代中期凭借彩电、收录机、自动化仪表等各类电子设备占据全国仪电工业的“半壁江山”,发展成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水平最高的企业。

(二)陷入困境与低迷徘徊期(1991-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企不能适应新体制机制的弊端渐渐显露,仪电行业也逐步衰落,成为上海工业系统的“重灾区”,导致上海仪电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为摆脱行业困境,上海仪电在全国率先进行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企业重组、再造。1993年上海仪电国有资产经验管理总公司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同时撤销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但其发展一直呈现出低迷状态。

(三)战略调整和再造重生期(2001-2012年)

进入21世纪,上海仪电提出“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积极探索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体,发展金融板块和不动产板块“两翼”,逐步确立了“股权经营、物业经营、资产经营”三大主营业务的运营模式,推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加快转型。2009年,上海仪电经过多年的转型探索,提出再战制造业,制定并实施“三三战略”,并由此迈上了改革重生的全新发展轨道,开启了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序幕。

(四)转型升级和加速发展期(2013至今)

2013年上海仪电提出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商务不动产业和非银行金融服务业提供支撑的新产业构架,规划了战略转型期(2012-2015)、扩张发展期(2016-2020)、成熟稳固期(2021-)的“新三步走”路径。2015年,明确以“引领信息产业发展、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为使命,聚焦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坚定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与运营商的战略定位。近几年,上海仪电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加快融入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着力提供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规划、集成实施和运维到融资保障的全面服务,倾力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二、上海仪电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

上海仪电坚持将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国企使命和自身特点相结合,与时俱进研判转型发展方向,推动发展战略不断聚焦,在此过程中持续推进与国内外专业机构、国际知名企业、各地政府和本市国有企业的广泛合作,积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标准、系统集成、定制开发、运行维护的全栈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以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服务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伴随式服务,着力赋能城市治理、赋能产业发展、赋能企业转型,助力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

(一)以服务城市战略为根本,着力强化规划设计、平台搭建、数据运营和标准制定等能力,全面助力上海市一网通办建设

一是组建设立研究院机构,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17年,上海仪电组建智慧城市设计院,统筹推进集团智慧城市顶层架构设计、产城融合及产融结合方案设计,促进产业间协同联动,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高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上海仪电依托技术、资源、经验等优势,成功中标上海“城市大脑”顶层设计和多个“区级中脑”规划项目。

二是积极参与城市功能平台建设,着力获取优质资源要素。上海仪电灵活运用联合体投标、独立投标、PPP等方式,成功中标上海电子政务云IaaS(一、二期)及PaaS平台、上海市大数据资源平台总集成等项目,同时积极参与支撑市区两级公务网和政务外网的运维和安全工作。上海仪电通过参与建设城市功能平台,有效提升了在政务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基于此成功中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运营服务”项目,成为政务数据的运营商,并为闵行区、徐汇区等提供一网统管服务。城市功能平台的构建离不开数据服务算力支撑,为此上海仪电在已有3个数据中心、3000个机柜的基础上,于2020年又新建了拥有4026个机柜的松江IDC数据中心。

三是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构建跨业务板块的整体解决方案。由于上海仪电旗下企业在智慧城市领域各有所长,为此“十三五”期间其先后将智慧路灯网、智慧园区等项目列为“一、二号工程”,加强内部业务协同和优势资源联动,积极推进跨业务板块的整体解决方案构建,逐步形成智慧照明、智能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溯源、智慧教卫、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7大行业解决方案。同时,依托中央研究院耗时六年研发的“仪电i-stack智慧城市云操作系统”,将7个垂直业务板块的相关数据汇聚到中央处理云平台,有效打通数据信息孤岛,嫁接各类通道大数据,形成上海仪电智慧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

四是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上海仪电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理事单位及新型智慧城市标准课题牵头单位,对标国际先发企业积极参与IEC SyC Smart Cities(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主导《用例收集与分析:智慧城市水务系统》国际标准、数据中台等PaaS级项目国内标准等多个标准制定,推动其行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二)坚持内部培育和外部并购相结合,加大战略性产业布局力度,积极推动各级企业打造产业链、培育生态圈

一是加大电子产业布局力度,积极向高端方向转型。聚焦为智慧城市提供感知层产品,上海仪电充分发挥物联网硬件产品制造基础的先天优势,不断强化绿色照明、科学仪器、RFID芯片、智能显示终端、汽车电子等产品研发生产能力,积极向高端产品拓展。如汽车电子领域,从小尺寸液晶仪表盘到大尺寸全液晶系列转变,并向一机多屏互动中控智能驾驶舱发展;从车身控制器、接线盒产品,转型发展智能中央电器盒BCM、车联网终端T-BOX系统集成、车联网控制中枢;从汽车尾灯、信号灯、内饰灯,转型发展智能LED和激光前大灯产品。

二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以资本运作助力产业发展。上海仪电坚持以推进集团核心资产上市和未来整体上市为目标,先后实施几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加快核心资产和业务向上市公司平台聚焦,为上市公司明确定位、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充分挖掘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深入推动产业链整合,先后投资并购一批民营企业,如飞乐音响收购申安集团、云赛智联收购南洋万邦和塞嘉电子等等,在培育打造核心主业优势、更好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助力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上海仪电与全球领先的ICT知名企业富士通成立合资公司,整合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智能制造新兴模式。在此基础上,坚持行业竞争态势即将急剧变化、公司具有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性两大合作企业选择原则,与上海城投、上海机场、上海港务、上海建工等公司加强合作,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和独特资源优势,助力其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云环境以及业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参与智能工厂、智慧车间等建设,助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三)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将企业的数字化技术能力通过城市网的毛细血管输送至有需要的政府部门或企业

一是坚持内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和外部合作创新平台搭建,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上海仪电先后成立中央研究院及集团科技创新部,逐步构建“中央研究院—业务板块层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开发部”三级研发体系,深入推进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技术的联合研发与技术协同创新,其中,中央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仪电i-stack智慧城市云操作系统”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已成功通过ITSS云服务能力认证(二级),并已为智慧城市的68个创新应用场景提供了运行平台。同时,上海仪电与复旦大学建立“大数据试验场”,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AI协同创新中心,与科大讯飞、星环科技等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微软共同成立并运营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通过与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关键技术加快攻关。

二是坚持“自上而下”的方向驱动和“自下而上”的内容补充,着力推进开放创新。上海仪电与微软中国、徐汇区携手共建“徐汇-仪电双创社区”暨“云赛空间”,成功探索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开放式创新模式,助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自上而下”的方向驱动方面,上海仪电科技创新部基于前瞻科技趋势研究,综合下属公司技术需求及业务痛点,梳理出集团创新需求重点清单。云赛空间基于该清单,与外部创新生态伙伴进行交流沟通,确定孵化器年度招募方向,并进行每年2期,每期20家团队的招募和后续孵化加速。“自下而上”的内容补充方面,云赛空间运营团队在孵化加速过程中,主动走访上海仪电各公司并了解落地场景需求,针对性推荐优质孵化企业。如,云赛智联在承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工作时,希望采用更为高效方式进行数据治理和分析,为此云赛空间推荐了13家企业,并促成6家企业与云赛智联进行技术对接和方案沟通。

三是坚持立足上海市、放眼长三角的区域定位,在更大范围助力创新创业发展。上海仪电依托旗下云赛空间,打造了“双创仲夏节”“云赛空间冬幕节”等系列活动,将孵化创新企业的数字化技术能力向上海各类主体展示。同时,上海仪电通过组织承办产业黑客松创新挑战赛、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数字城市分赛道等形式,引进优秀的创新团队和解决方案协助解决上汽集团、中国宝武等上海国企、央企以及政府部门发展中的创新难题。另外,上海仪电也立足上海、放眼长三角,通过招募长三角地区的初创团队、向长三角其他兄弟城市输出管理模式等系列方式,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四)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及商业生态构建,借势借力强化高端资源要素保障,助力提供高效、专业、精准的高品质服务

一是注重专业化人才引培,强化人才支撑。上海仪电注重人才引培,制定实施了加快科技人才培养、智慧人才建设等系列专项政策,积极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高校院所联手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本市专业技术人员人工智能方向继续教育基地、研发实训平台,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与顶级企业合作,强化金融支撑。上海仪电加强与世界顶级的金融企业合作,合资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同时与日本软银投资合资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为上海仪电智慧城市核心主业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融资保障和金融服务。

三是发起成立联盟或协会,强化生态支撑。在上海市经信委指导下,上海仪电集团发起成立了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和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分别担任理事长、会长单位。近年来,围绕扩展平台、营造生态,推动发起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发展联盟等,逐步做大人工智能“朋友圈”,集聚更多资源助力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发展。

三、成都国企助力“智慧蓉城”建设的建议

我市成都产业集团旗下的大数据集团与上海仪电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基本相同、目标基本相似,但差别之处在于大数据集团起步较晚,仅参与智慧城市功能平台建设运营,缺少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撑。为此,通过对标上海仪电,紧紧围绕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及业务协同四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应用层和数据层,深度参与智慧城市投建营。加快组建设立智慧蓉城研究院,深度参与市区两级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积极成为政府数据、城市运营数据到社会公众数据之间的通道载体。深度参与市本级及区(市)县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城市功能平台建设和运营,在市级政务数据运营经验基础上,积极拓展区县政务数据运营服务。积极布局IDC数据中心,协同超算中心“算力+算法+数据”优势,巩固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算力领域的竞争实力。聚焦制造、医疗、教育、环卫、疫情防控等行业痛点,积极建设行业应用平台,着力布局行业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搭建智慧城市云操作系统,汇聚行业相关数据,积极优化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积极参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IEC SyC Smart Cities等组织,牵头或参与相关标准制定。

(二)聚焦感知层和执行层,引领推动产业高端化布局。着力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或并购优质企业进程,加快核心资产和业务向上市公司平台聚焦,并依托上市平台推进产业链纵向布局,加快感知终端类“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实现“云+端”全覆盖。基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快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提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核心能力,打造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助力全市产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参与成都市行业相关联盟和协会,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联盟,依托联盟力量助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类企业,视频监控、汽车电子等制造类企业,政府部门、市属国企等应用类机构之间的供需信息匹配。

(三)聚焦技术层和平台层,加快推进大数据技术研发。鼓励大数据集团及下属公司设立技术研发部,重点推进智慧城市云操作系统的研发,推动各类垂直场景数据互联互通;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着力培育自主核心技术。加强与高校院所、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积极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推动关键重点技术加快攻关。合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创空间建设,综合集团内公司技术需求及业务痛点开展企业孵化培育,同时积极策划组织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等活动,引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优秀的创新团队和解决方案协助解决成都政府部门和企业发展中的创新难题。

(四)聚焦资源层和保障层,创新性推进业务协同工作。在集团层面成立数字运营部,统筹推进集团内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并赋予业务协同职能职责,坚持以数字化转型推进业务协同。推动智慧城市研究院积极与科创空间运营企业合作,积极梳理汇总“智慧蓉城”建设中的技术需求清单;而科创空间运营团队基于该清单,加强与外部创新生态伙伴进行交流沟通,确定科创空间年度招募方向,推动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落地实施。积极与金融企业协同,依托融资租赁、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源,为主业发展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融资保障和金融服务。增强产业链竞争和抱团竞争意识,加强产业联动和业务协同,推动各企业合力构建行业解决方案,提升整体竞争力。(成都产业研究院 冷强军)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