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世间生物 > 佛学问答 | 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佛学问答 | 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时间:2023-11-05 20:58:42 作者:
摘要:这来源于《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现在社会上讲和谐,一般只是讲要提高德行

《华严经》讲的这个偈子很妙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一个工程师画图,凭他的心,指挥工人造也凭他的心,造得安不安全,巩不巩固,庄不庄严,还是由心来决定。所以佛法抓根本,万法唯心、唯识。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国土染,心净国土净。这是个真理,非常科学。心染污了,贪、嗔、痴、慢重,社会就不宁静,叫五浊世界、污浊世界;心清净、烦恼去掉以后呢,就是菩萨境界、清净世界、清净国土。

《华严经》依此道理建立起法界观。什么叫法界观呢?以佛心观察一切,一切世界、一切有情都不可分离。拿世界来讲世界就包括微尘,微尘就包括世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不能分离。比如说这个星球之存在,离不开点滴的微尘,不然不会有星球的存在;这个大海江河之存在,都是那一滴滴水聚集而成的。所以说“从一微尘知大千世界,从一滴水知大海”就是这个道理,大小不能分离。从有情世界来讲呢,以佛心观察,万法相资相助,相依相承,平等平等,都有密切关系。缘缘相资,你要生存离不开众缘,离不开自然界的水土阳光,离不开工人造房子,离不开农民种粮食。众缘是相依相承的。而这一个众缘,农夫、工人、商人等,又离不开其他的人,缘缘相资相助。所以菩萨要度众生,因缘缘相资,缘缘就无尽,菩萨悲愿就无尽,就是这个道理。《普贤行愿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法界观。

学佛就要以佛心对待一切。佛心就是广大心、正直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叫佛心。禅宗参禅就是恢复佛心,禅宗又叫佛心宗。为什么参禅呢?把贪、嗔、痴去掉,恢复佛心。能够以佛心观察一切,那就真正地建立起了法界观、《华严经》讲的法界观。学佛就是要达到法界观,认识到缘缘无尽,事事无碍,互相依存,互相平等。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还有他。缘缘无尽,相资相助。有这个观念就能够真正平等对待一切,对待众生。这才能建立起和谐世界。建立佛法的法界观才可以真正实现和谐,与人和谐,与众生和谐,与自然界和谐。

现在社会上讲和谐,一般只是讲要提高德行,但是德行如何才能提高,必须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个“法法相资相助”的道理后,表现于行动才是正确的。因此,实现真正的和谐,只有佛法才办得到。佛法讲得很透彻,很深,很高。《华严经》第一个讲一切唯心;第二个讲法界观;第三个讲修菩萨行的里程碑,走哪条路,要经过哪些阶段;第四个讲华藏世界,我们都在华藏世界中,那就要修菩萨行,以莲花因修菩萨行,互相资助,平等平等,这是大智大悲的菩萨行。这是《华严经》的几个内容。

《华严经》很伟大呀,不懂华严,不识华严,不学华严,就不晓得佛家的富贵,那才是真正的富贵!

问:性空与相空有什么不同?

“性”是就本体来讲,“相”是就现象来讲。《大般若经》中有十八空、二十空,其中就包括性空、相空。十八空、二十空就包括一切法,世出世间法都在里面,包罗万象,但这一切都要空,不要执着相。《心经》、《金刚经》的总纲就是要离一切相、广修一切善,这也是整个般若经的总纲。执着相就有分别心。比如说执着男女相,起分别心就生烦恼,就要造业。能够离一切相,不执着相,有这个精神,心胸才广大,才能包纳一切;能够积极行一切善,就可处处利人,解决别人的痛苦。《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先要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广大不分别相,然后才能度一切苦厄,修行一切善,处处利人。这就是大乘菩萨精神。

佛教记载生物起源_佛说世间物语_佛说世间生物

释惟贤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著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等。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16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