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将知识真正运用起来?
二十世纪初,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国斯坦的相对论问世后,科学界为之轰动。于是全世界各地都邀请他去作报告。
爱因斯坦有个司机。每次做报告时,都会带着他的司机去。由于去的次数多了,听得多了,司机几乎都能把爱因斯坦演讲的内容倒背如流了。
有一次,爱因斯坦到某大学作报告,司机说:“爱因斯坦博士,你的相对论其是很简单,我现在都可以作相对论报告了。”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
司机笑笑说:“您的报告,我听过三十多次了,简直可以背诵出来。不信您让我试试,这场演讲由我来代劳,反正那儿的人又不认识您。”
爱因斯坦同意了。
于是,在下一场演讲进行时,司机把爱因斯坦演说的表情模仿得维妙维肖,对于相对论的解说也没有任何差错,听众数次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有一位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十分深奥的问题请这位“爱因斯坦”博士回答。
司机轻松地笑笑说:“没想到你提得这个问题这么简单,连我的司机都能回答出来。”
说完他把手指向正在前排凳子上休息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开心地笑了。他用几句话,解答了教授提出来的问题。
回去的路上,司机感慨地说,我今天终于明白,我为什么只能做一个司机,而你才是真正的大科学家。
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我们暂且不作讨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故事映射了一个什么道理?
世界上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司机的知识,一种是爱因斯坦的知识。
你是属于哪种?
有时候,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知道了某个知识就代表真正的掌握了它,其实不然,那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就像故事中的司机一样,就算倒背如流又如何。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知识,用我们中方的文化表示,即是「知行合一」。
01学习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最早是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首次提出来的学说,是指良知和实践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行合一也。
意思是说,知和行是一回事,不能被分为两截,知必然表现为行,否则不能叫真知。行必然体现为知,否则不能叫真行。
如果问及世上的难事,知行不能合一恐怕当属其中之一。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到: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不要说过好这一生,即便是过好现在,都并非易事。
事实情况是,并非那些道理无用,而是听道理的人没有“用”。知道和做到之间,永远还隔了一头牛的距离。
有一个很匪夷所思的现象,英语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大面积学习失败的例子,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总共16年,还是有众多人英语不怎么样,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习那么多年,却还是如此多的人学不好英语呢?
是因为他们笨吗?还是因为教英语的老师水平不够?还是因为……
最根本的原因是——学了没有用出来。换言之,知行没有合一。
反观那些从小成长在国外的异国人,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去学习,却能很快的学会第二语言。
比如,我之前听同事说过他的一个朋友,在国内,英语水平差得一塌糊涂,去国外呆了一段时间回来,全程英语交流毫无障碍。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在国外时刻要用英语说话。
所以,学习的唯一目的,便是应用,不然,我们学习它来干嘛呢。
李笑来曾说:“对于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用起来,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到头来却没有用起来,这不是造成金钱、时间、精力的浪费吗?金钱尚可好说,可时间和精力却是不可再生、不可重复、不可回收的资源!
正如,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所说:
如果只学习而没有实际的运用,就是在浪费生命。
所以,如果要给学习知识立个标准原则的话,一个字就够了——用。
时刻提醒自己把所学的知识用起来。
02如何将知识运用起来?
既然,用——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并且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
那么正如标题所言,应该如何将知识真正的做到运用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普通人与大牛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是那些大牛做到了普通人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所以他们成了大牛,而我们没有。
再进一步,为什么他们做到了,而我们没有?
客观角度上来讲,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次交谈的知识就在那里,前提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触动自己那个知识点,然后实践运用出来。
因此,最终还是落实到运用层面上来,那具体怎么做呢?
1)成为自己的思维舵手
在清晨醒来,你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刷手机?还是洗漱?
看到朋友圈的小红点,是迫不及待的阅之?还是特定时间再读?
这种不假思索而做出来的动作,我们称之为“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是指大脑根据以往的潜意识而直接做出来的反应。从某种层度来说,自动驾驶,在某一些方面是不利于成长的。
比如,在你想要改变一个习惯时,潜意识总会让你自动驾驶原有的思维模式,这时如果想要改变,只能跳出潜意识,成为自己的思维舵手。方能用新的思维模式去代替。
而这,并非一件易事。
同理,学习知识也是一样,要避免进入自动驾驶转态,要成为自己的思维舵手。
比如,学习到一个新知后,就好比知道了“爱因斯坦的知识和司机的知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遇见了其他新知,就要避免进入自动驾驶转态。这时可以以此来检测,我是爱因斯坦?还是司机?我有没有真正学到?
在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中,乐纯酸奶的CEO刘丹尼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意义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而这,其实就是我们成为自己思维舵手的最佳方法,因为,那个零点几秒的思考时间,非常重要,足以摆脱思维的自动驾驶。
当两人发起争执时,如果能停下来零点几秒的时间,或许争执就显得比较可笑了;
当学习新知时,如果能暂停零点几秒,或许就把新知运用起来了,有时候不是我们没用,而是在该用的时候忘记要使用了。
2)刻意的关联
知道自己应该把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可该用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我想着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困惑之一。
那怎么办呢?
答案是:刻意的关联。
有意的把知识与情景、经验联系起来。
李叫兽说,真正决定人与人知识水平差异的,并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说到李叫兽,就列举一个他的例子,叫兽说他自己在看书或接触任意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要求自己找到5个以上现象来解释这个理论,以此来训练自己关联的能力。
再如,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也讲到,RIA便签读书法的精髓之一便是:关联自己的经验。
还有,自己要时刻追问自己:这个道理、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还能用在其他什么地方?
以上这些,都是关联,且是刻意的关联。
可以说,刻意的关联是知识建立联系的底层逻辑,以至于如此多的大佬都在使用它。
事实上,刻意的关联,我们不必要像李叫兽那般一定找出5个出来。3个足以,坊间有一个说法叫“三要点”,3这个数字很神奇,不多也不少,正好合适。
我想关于刻意关联的重要性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接下来说说关联的方法。
公众号@清脑的作者周岭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触动学习法。
我认为这是刻意关联的一个绝好方法。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进行关联,而是选择关联最触动自己那个点,其他的,忽视就好了。
甚至可以,读一本书只关注一个知识点,只关联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理解它、吃透它、运用它,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处的背景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对知识的触动自然也不同,因此,关联就要关联最触动自己的点。
3)教是最好的学
1946年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结构的概念,在金字塔结构中,教授他人,对于知识的留存率是最高的,达到90%。
为什么教授他人,能有如此好的效果呢?
因为在教的过程中,有三个较大的成长价值:
第一,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知识。往往在知识的理解上,我们自以为自己掌握到了,可在讲出来的时候,总讲不清楚。就像,写作一样,可能你觉得自己想得挺清楚,可写出来的时候,完全不是那回事。爱因斯坦的知识与司机的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教别人,可以强化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李善友教授说他授课的时候会纠结是给学员讲新知还是重复的内容。比如,乔布斯的内容他已经讲过很多次。可最后,他还是决定要讲乔布斯,他说,每讲一次,我自身都有一次新的成长,每讲一次,我又加深了这个知识的理解。
第三,一个人的认知的层面是有限的,通过教的形式,可以从别人的提问,质疑和见解,加宽知识的广度。好比,我每次写完一篇书评后,发布到豆瓣上,然后总会去看看这本书,其他人的书评,就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这本书的,有没有其他比较新颖的观点是我没想到的。再如,如果我写一篇观点文章发到个人公众号上,我会时不时的想要看留言板的内容,也许,有的层面,我压根就没想到,通过留言加深这个主题的思考(尽管我现在还没开通留言板:))
所以,不得不说,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也许有人会问,我也认为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可是我们没有可以去教的对象和场景啊,那怎么办呢?
其实教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分享”就是其中一种。
把知道的知识分享出去,就是一种教学。
比如,现在有很多社群,众多人都可以在里面分享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影片,新的思考,工作或生活的困惑……。
相关阅读
-
“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
三星电子又惹祸了!近日,三星半导体亏损12.69万亿韩元,导致三星电子净利润暴跌95%,创14年来最低水平。这家韩国巨头在全球高科技产业中占有极...
-
点击下方“谈小言”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百科趣闻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生命的繁衍与灭绝交替进行,只有少数生物能够...
-
2014年10月27日,纳米比亚,温得和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彼得•毛雷尔在国际惩戒所及监狱协会年度会议上的发言。...
-
口腔科医务人员不定期参加大讲堂、电视台口腔健康专栏节目等,视频录制完成后,不仅用于科室日常宣传,还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口腔患者熟知。...
-
新民网是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
看新闻, 拓眼界, 练思辨, 一刊满足小学到高中的阅读需求!
经常有粉丝问,什么新闻杂志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成年人又有什么新闻时政杂志推荐?如果内容丰富、轻松幽默,看了既开心又能学到点知识、开阔眼界的,那就最好了!其实,无论男女老少...
-
继“朋克养生”后,“佛系”一词成为了新的网络流行词,如“佛系青年”、“佛系员工”、“佛系父母”等…… 这些选择过“佛系”生活的人,常常采取一种随遇而安、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
【研究成果】《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文明与科技文明》(译丛)第一辑
《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文明与科技文明》(译丛)第一辑已于2019年5月出版。论文集的大多数论文选自《全球史评论》和《海洋史研究》,还有一部分为编者直接译作...
-
新闻 ,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 一种文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
中国道路不仅是中华民族由备受欺凌步入独立自主的道路,还是中国科技发展由落后于世界步入世界科技强国的大道通途。...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