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自上海的科技期刊,排名为何能跃居全球第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排名全球植物科学领域首位的科技期刊,来自上海。这是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今天市科协主办的“2023上海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悉的。成为一本全球顶尖期刊,并非一蹴而就,背后的故事更是让多位院士们感慨连连。
本土科研突破促成本土期刊成长
据2023年6月28日公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期刊SCI影响因子上升为27.5,在238本植物科学领域SCI期刊中排名居全球第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学科排名首位的英文科技期刊,这表明《分子植物》办刊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大会上,《分子植物(英文)》主编韩斌院士和编辑部主任杨箫也分别被授予2023“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和2023“上海科技期刊优秀青年”。
80后杨箫是在2018年加入到编辑部队伍中来的,正好见证了这本期刊的迅速发展。为何能取得这样的突破,在他看来,首先还是得益于中国本土植物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和作物工作的重视。“我们本土科研人员在植物学上的科研突破很好地支持了本土期刊的发展。”杨箫向记者表示,“我们抓住了国家的一些前沿、重大科学项目,编辑部将这些成果引入发表在我们的杂志上面,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会有更多好的文章也会投到我们这边来。通过立足本土,也对全世界这一领域的科研起到引领。”
而回忆起2008年创刊的《分子植物》这15年来走过的路,韩斌院士更是感慨。“我们这本期刊创办的背景正是基于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基因组序列完成,分子遗传学手段广泛应用基因功能研究,植物科学研究进入分子和组学时代的科研大背景。”从2000年起,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开始兴起,政府多重支持、各类人才回国,中国也亟需一本国际化的植物科学英文科技期刊。
“我们所老一辈科学家讲过三个梦想,我听了很感动。第一个梦想,我们能够在一个可控条件下种植物,系统评价植物的这些表型。第二,我们要有一个英文国际影响力期刊就好了。现在这两个梦想已经实现了。第三个梦想是做出国际最有影响的工作,我们还在努力。”他表示。
专业团队“不近人情”严把稿件质量
组织国际化的编委、100多个外籍知名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每年定期开会……韩斌院士还记得期刊初创时的艰辛。让他感到骄傲的是,期刊始终对稿件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负责审稿的是《分子植物》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的团队。“中国人情味比较重,很多院士来跟我打招呼说想投稿,我说你投吧。投了没几天,就被晓峰拒稿了。崔晓峰讲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他说,‘韩老师我要不拒你就拒不掉了’。”韩斌院士说,正是因为有专业的编辑部内部编辑团队,使得稿件的水平能够稳步提升。而客观公正且高效的国际同行评审更保证了稿件质量——《分子植物》的第一轮拒稿率达到70%左右,第二轮拒稿率也在15%-20%。
除此之外,增强本土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是期刊发展的必要条件。专职编辑队伍为了拥有国际视野,有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全世界的知名会议上“转悠”,以尽早了解这个领域哪些青年科学家做得够好,摸到名单后,有的主动约稿,有的则是收到稿子后可以及时快速送审。还主动发起“植物科学新星全球遴选活动”,召集全球极有上升空间的青年科学家进行评选,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期。
杨箫对此也深有感触。“期刊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专业团队做这个事情,也需要专业人员去判断文章的质量,并对它做一些提升,以更好的姿态发表出来,所以我们单位对我们团队建设也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他告诉记者,加上主编,目前期刊编辑团队一共是8人,所有的科学编辑都有博士、博士后经历,同时有海外经历,并涵盖植物科学的不同方向,使得编辑部内部有一个很好的专业氛围。
团队的年龄跨度从70后到90后都有。70后大多是从科研岗位转过来的,最年轻的90后则是刚在国外做完博士后研究后,发现中国的期刊发展非常好,进而选择了这条赛道。杨箫本人也是从做科研转来做期刊的。“好的期刊同样可以让我的专业得以施展,因为我们期刊涵盖的专业非常广泛,我做科研是为了不停学习、不停去了解世界,了解我们这个学科,这个杂志就能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在和很多的本土科学家共成长,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从无到有打造中国本土的顶尖科技期刊
“我们的期刊第一次举办国际大会,没有外国人来,我勉强找了5个国际参会者。到今年我们的先进纤维与聚合材料国际会议注册人数2000人,境外注册的学者有100多人,20名海外院士。很多国际组织从不搭理到主动联系。”获得2023“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的《先进纤维材料(英文)》主编朱美芳院士和记者分享了这样一段故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国的本土科技期刊发展势头迅猛。据《细胞研究(英文)》主编、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党生研究员介绍,从2018年到2022年的五年间,中国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数目迅速增长,2020年20分以上的杂志只有一本,2年后增长到了15本,10分以上杂志43本。而今天发布的《上海科技期刊概览(2023)》显示,在上海就有390种科技期刊,不少领域更是实行了从无到有。
《检验医学发现(英文)》就是这样一本期刊。期刊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尔亮告诉记者,检验医学是上海交大的优势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但这个学科在 SCI的整个数据库里面,却没有一本来自于中国的检验医学的期刊。“所以我们想借助自己的优势学科,去填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空白,打造一本世界一流的检验医学的国际期刊。”王尔亮说,检验医学领域跟各个学科有很多的交叉,包括癌症、肿瘤、标志物、微生物、病毒等等,很多也是我们国家的关键技术。“未来希望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能发表在我们国家自己的期刊上。”
对于已经走上顶尖的《分子植物》来说,更高的目标是打造成科学家的“品牌信仰”。“希望能代表本土科学家在全世界发声,争取话语权,融入到世界的生态圈里去,去参与更多全球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杨箫说。
今天的大会上,“上海卓越科技期刊联盟”顺利揭牌。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所言,科技期刊的成功某种意义上也显示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成功,是科学事业的一个缩影。未来,国内期刊的愿景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更多反映科技前沿尤其是新兴交叉领域的问题,并去解决这些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相关阅读
-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修心。 修一颗出离心,远离烦恼,心无挂碍。修一颗菩提心,相信因果,因缘和合。修一颗慈悲心,心怀温柔,慈悲喜舍。 希阿荣博堪布在...
-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重点学习党史,同时还要学习____。A.中国史B.新中国史C.改革开放史D.社会主义发展史答案BCD解析在党史学习...
-
科技经略海洋,创新实现梦想。11月2日,由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蓝谷管理局承办的2021(第六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以下简称“青岛海科展”)......
-
关于蚂蚁上市的风声再度四起。自 2020 年上市搁浅,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整改后的蚂蚁是什么样,以及会不会重启上市路?...
-
当前,全球变暖已从一个遥远的危机走向现实的生活。才过去的2020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出现的第二个“最暖年”,与2016年持平纪录。...
-
中国弯道超车,有哪些尖端科技领跑全球?老外看后直呼:太厉害了
中国的科技飞跃:领跑全球的技术盛宴过去的两十年,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不仅持续加强了自己的技术实力,而且在多个领域...
-
硅谷(Silicon Valley)是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谷地区的一片地区,是全球科技产业的中心之一。...
-
极为罕见的仙女虾被发现,出现于2亿年前,它出现的地方水很干净
引言:一种比恐龙还要早出现的古老生物,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多年的生物,它就是仙女虾.仙女虾的外形长得像虾,全身透明但是颜色丰富多样,在灯光的照耀下绚丽夺目,它肚子朝上在水中......
-
科技新突破!全球首台能运行超1000个量子比特计算机问世近日,科技界掀起一股颤动,因为全球首台能够运行超过100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终于问世了!...
-
“遨游科技世界,弘扬抗洪精神”——莲花镇中心小学研学实践活动
10月31日,莲花学校的同学们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踏上了一次科技探索之旅。...
-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新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201X年度)下里小学 王湄 通过认真学习《新知识》...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