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现在的教授、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受人待见?#如今的...

#现在的教授、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受人待见?#如今的...

时间:2023-10-03 22:04:13 作者:
摘要:#现在的教授、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受人待见?#如今的知识分子,为啥总不受欢迎?曾经,知识分子一直很受尊重。

与“人”“活着”直接相关的知识

“知识”易得,民众与“分子”的差距自然变小了。

二、犬儒主义者让高知群体斯文扫地

高知群体中的犬儒主义者,他们有独立的“三观”,非常明白自己要什么。由于世界太黑暗,当他们觉得挣扎无用时,就会将原有的追求收聚在“自己”这一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上甚麼山上唱甚麼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甘心随波逐流。

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曾尖锐批评国内高校的一些年轻精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高知社群里最可怕的“双面人”。智商极高,能力极强,非常渴望出头。但高校、学术团体几乎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以他们私底下比谁都愤世嫉俗。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他们却无比积极地融入体制,为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

犬儒主义者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公众形象。

三、虚无主义横行高知社圈

在知识分子圈内,价值虚无主义相当盛行:讲话做事只求好玩、有利可图,对待任何事都玩世不恭,哗众取宠。这不表示这些人内心都没有“正能量”理想——良知、公心、较真——但其中有些人“守不住”,导致处世方式已和内心严重脱节。

有句话时常被提起——“认真你就输了”。

谁一本正经,太认真,谁就为世人不容。我们的老祖宗们也经历过这种事情,东汉末期、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当一个社会的基本认知都被动摇时,知识分子的境遇往往最惨。文人的壮烈不过嵇康,也被曹操杀了。更多的人只能遁入道家,世无道则隐,保全自己最重要。

四、学科认同差异:“干实事的”总比“说空话的”受欢迎

认知往往滞后于时代。

一个人的在评价他不太了解的领域时,往往是短视的。换句话说,行政、民众看学术研究,也往往如此。至今还存在这样一个看法 —— 理科生负责改变世界,文科生负责吹牛逼。不少人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新变欢呼雀跃,却对理科生科研付出的艰苦、长期默默无闻一无所知,对社会科学的成果更是嗤之以鼻:

“切,我要懂这些术语,我也能说”

“不就是吹么,实现一个给我看看?”

有的人更愿意相信“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他们眼里,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社会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有的人认为,现代化的猛进,纯粹是理科的力量。以前算账用算盘,一个账目1小时;现在算账用电脑,一个账目5分钟。以前上学,书包10斤书;现在上学,书包一个ipad。什么是现代化?理科生造出这些东西,它改变了我的生活,这就是现代化。

在面对不理性评价时,知识分子应恪守初衷,奋力前行。

五、“青灯故纸”的时代落差感

人生在世最怕啥?司马迁这么说:

文人,一怕生不逢时,二怕没世无闻。

王小波坦言:“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被重视的年代。”

这些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王国维自沉昆明湖、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如今,即便中国的许多知识份子,微博、微信、支付宝、翻墙等已经是“多面手”,也会被当成书呆子嘲笑。当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知识、努力不被认可,不受待见,他爱着这个时代和国度,却没有深切的归属感。

象牙塔、故纸堆,被当成矫情迂腐;系民生、追热点,又大多是“时政活动家”型的知识投机者。

一个人生存的环境,

就是他的时代。

知识分子与时代,

一份互有隔阂的情感。

呼喊没有力量,思想便不能鼓动大众;屁股决定头脑,没地位便不能影响政策。不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不文明现象……责问一股脑堆在没有现实力量的知识分子头上。他们少呼吁了吗?少行动了吗?一个社会,对待知识分子的眼光如此冰冷,他们又能有多受欢迎?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