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忠告:生活于尘世,并热爱这世间一切
一篇经典的文学著作,成功的秘诀在于不论时代如何更替,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楚河汉界如何分明,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如何迥异,都可以在同一本文学著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思维投射或者是启迪心灵的闪光段落。
根据这个标准,毛姆的《刀锋》绝对属于上乘之作,历尽时代的洗礼,都仍是广有共鸣的经典。
▷《刀锋》电影海报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刀锋》完成并出版于1944年。1946年根据原著改编成电影被搬上银幕。
整部小说的基调平铺直叙,作者以第一人称,将读者带入到小说之中,并巧妙地在结构上,叙述技巧上或者埋下伏笔,或者吊着读者的胃口,吸引着读者耐着性子读下去。以下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点感想。
▷电影《刀锋》剧照,主要角色左起:毛姆,格雷,伊莎贝尔和拉里
在小说的最初部分,描写年轻飞行员拉里,在一战中亲密的战友为了救他,而在空战中牺牲了自己,战后退役的拉里,回到平静而日渐繁荣的美国社会,一边是拉里面对上流社会的种种看似理所当然的世俗设定,周边朋友为拉里进入上流社会制造一次次的机会,而另一边是拉里毫无兴趣,甚至是的默不作声的抗议,被包括未婚妻在内的亲朋好友视为“离经叛道”的人。从而引发出拉里对战友牺牲的感慨:
“
你不得不问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意义何在?是否就是一出盲目的,糊里糊涂的,由命运造就的悲剧。
”
故事如果只是如此简单地提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这本书早就被千百年来有着相似话题的文献所湮没。当我看到此话题的时候,作者已经给我巧妙展现了一战后美国和欧洲经济繁荣所带来的上层社会的浮华夸张的生活图景,从对贵族血统传承的追溯,到对中产阶级追名逐利的描述;从上流社会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再到物质享受上的穷奢极欲,及精神追求上的虚荣与恭维,可谓描写得入木三分,面面俱到。
小说中有个叫“艾略特”的富人,对于参加和举办聚会的狂热可以说到了病态的地步,隔三差五就要举办各种宴会和派对,从仪式到请柬名单,从名酒到甜点,事无巨细,都亲自操持,以此笼络富豪,攀附权贵,甚至到了临终前,都因为某个贵妇没有给他发来派对的请柬,而将这份耿耿于怀的情绪带入了坟墓。
而无论是贵妇还是土豪,又无论是政客还是巨贾,这些人凑到一起,有都谈些什么呢?我们看看毛姆先生的描写:
“
大家都交谈得相当来劲,似乎深信自己说的是非常值得说的事情,几乎要让你以为他们谈论的是什么大人物或是什么很有道理的话了。他们谈论自己曾经参加的派对;和将要参加的派对;他们谈论新近发生的各种丑闻;他们诋毁自己的朋友,将他们说得一文不值;他们谈论着一个又一个声名赫赫的大人物——仿佛没有他们不认识的人、不知道的秘密。紧接着,他们又转而谈到最近获得成功的剧目,最时新的服饰设计师与肖像画家,甚至是新首相的新情妇。她们简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
感觉是不是有些熟悉,这不就是充斥在网络上,社交圈中的各种“八卦新闻”吗?我们不也是在这种氛围中生活,并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欢天喜地吗?我们不也是在这种无聊之中浪费掉宝贵的生命吗?
在这点上,我们和几十年前的人别无二致!
小说中的这种不受时代局限的讽喻还有很多,而且一代代人恒定的反思也比比皆是。
▷毛姆
小说中有段在整部作品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情节是这样的: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得知自己的心上人不肯接受富商朋友安排的优越而稳定的工作,而要成为不切实际的疯子,去世界各地流浪,遂决定与其解除婚约,而伊莎贝尔的解释称,这是她——伊莎贝尔的自我牺牲,放手让拉里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愿束缚拉里,与其拴在自己身边苦不堪言,倒不如成人之美,宁可自己一个人承受着分离之苦。伊莎贝尔说这都是因为太爱拉里了。
但毛姆揭露了伊莎贝尔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她无法接受没有丰厚物质生活的处境,因此亟不可待地向拉里的情敌——富二代格雷投怀送抱,最终嫁给了富商之子,并迅速融入和享受起优越而舒适的浮华生活。
此处我并不是要对伊莎贝尔对于物质生活追求进行评头论足,而是想强调毛姆先生对于“牺牲精神”的深入思考,亨受启发,他写道:
“
我只是想借此说明,自我牺牲精神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就连肉欲和食欲在相形之下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它是人类对自己的人格所给予的最高评价,从而诱使人走向毁灭牺牲的对象是谁,那完全无关紧要;以至于连是否值得都不重要了。它令人无比迷醉,哪怕是再好的酒、再美的爱情、再深的诱惑也比不了。当人类牺牲自我的那一瞬间,甚至能变得比上帝还要伟大,因为哪怕是全能的上帝也不能牺牲自己,他能牺牲的只有自己唯一的儿子。
”
这段话,尤其值得玩味。首先,以“自我牺牲”作为荣誉的最高评价与追求,可以是当权者迷惑民众的口号,也是民众自媚的“迷药”,还是同一阶层民众内部“自戕”的遮羞布,这确实是一连串的吊诡逻辑的内在复制的异化。“口号”和“迷药”很好理解,但是“自戕”就比较隐蔽了。打着自我牺牲的幌子,实则将别人的利益放逐于不利地位来实现自己对物质和荣誉上的满足,或者说主观上的追名逐利被美化为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这就太厚颜了一些。
书中一再借助拉里的视角和思考不断地表现出对于“生命”,“人生”的关照。
小说中的拉里在到世界各地流浪、体验生活、追问人生真谛时,作者借助拉里的谈话再次抛出作品开头的话题:
“
说来也怪,居然有那么多人患有恐惧症。我指的不是幽闭恐惧症或是恐高症,而是恐惧死亡——或是更糟,恐惧生命。这样的人其实看着好像很健康,生活无忧,事事顺心,然而却承受着恐惧的折磨。有时我会觉得,这种恐惧是最为根深蒂固的动物本能,甚至可能是人类生命之始时就承继下来的。
”
这段话其实是“向死而生”的严肃思考,这触动了读者的神经,这种思考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单向轨迹,不可逆地倔强地奔向死亡终点站,这是所有生物都必须承认和正视的现实,生命的短促所引发的时间的稀缺,从而让大家对于“及时行乐”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沉重且现实,从而有引发了下面的一段老生常谈在小说中的再次出现:
“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考虑,我不断的问我自己,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说到底,我之所以还能活在这世上,靠的只是运气;我希望能活得有意义一些,但又不知道要做什么才算有意义。
”
既然生命的长度无法控制,那就拓展生命的维度,探求其意义。承认运气好,也就是感谢上苍的眷顾与怜爱,那就更要好好珍惜每一天的生命的运行。
▷《刀锋》
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呢?毛姆先生在临近小说的尾声,给了一个答案:
“
…有什么理由要被腐朽与死亡、饥与渴、疾病与衰老、愁恨与虚幻所慑呢?我们有着无比旺盛的精力。......我要做的不应该是远离尘世在一家修道院中过着隐居生活,相反,我要做的应该是生活于尘世之中,并去热爱这世间的一切—而我之所以应该热爱它们,并不是说它们本身有什么可爱之处,而是因为无限就蕴含在它们身上。......而我,是希望能轮回于尘世之中,一世又一世地活下去的一就算是人生充满苦痛与忧患,我也只想一趟趟地活下去,只有这样,我的渴求之心、我旺盛的精力,以及我强烈的好奇心,才能得到满足。
我以为人类应该追求的最伟大的理想,就是完善自我。
”
可否这样理解毛姆先生的忠言呢:认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让其有意义,无论是追求物质,还是探寻内心的热情,其本质都是为了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修为,让自己比去年,比上个月,比昨日,比上一刻的自己更好,身心更健康。
《刀锋》中这些超越时代的哲学思考和体认比比皆是。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让读者欲罢不能,手不释卷。总是想迫切地和毛姆先生及拉里去思考,去流浪,嫉妒拉里的内心宁静,钦佩他的豁达与勇气。与此同时,毛姆先生借助拉里的叙述,也对宗教,特别是上帝以及东西方宗教观有一些比较和深思。特别是当我读到关于对上帝的质疑时,也是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
神父们对我所讲述的上帝是为了颂扬自己而创造的世界,这在我眼中可并不是什么高尚的事,贝多芬谱写了那么多的交响曲,难道他也是为了要颂扬自己?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之所以会有那些创作,全都是因为他想要将自己的灵魂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他就尽可能地让这些音乐臻于完美。我常听到神父们每天餐前反复念叨的祷词。心里奇怪为什么他们会一直不断地祈求天父每天赐给他们食物,而不去怀疑呢。小孩子们会乞求他们的生身父亲赐给他们吃食吗?他势必会给他们饭吃的,而他们并不会去感激,也没必要感激;要是一个父亲生下孩子,却不能或是不想养这个孩子,那我们只会责备他。我认为,要是万能的造物主并不打算替他创造的生命提供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以及精神条件,那他还不如不创造生命。……
我是不相信上帝需要人去恭维他的。
但我最想不通的还不是这些。我最想不通的,是那些关于人生来就有罪的观念……人类毕竟是他创造的,假如他创造时就使他们能去犯罪,那等于是他让他们犯罪的。
”
这些对于宗教,上帝的质疑,与其说是毛姆对于神祗的不屑,倒不如说启发了我对于世俗领袖及社会的横向比较。感慨万千,只可意会。
对于拉里的勇气与胆量赞赏的同时,毛姆也似乎是警告似得写下此句:
“
这其实是一种赌博,当你打定主意不按常规做事,放着康庄大道不走而去走一条偏僻小路时,人生注定会变得无法掌控。这样做的人或许不少,只不过到了最后,成功者寥寥无几。
”
我想,只要自己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代价,并坦然面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世人的嘲讽和不解已属最为轻微可忽略的代价了。
正如小说中有人因为家庭巨变而自甘堕落最终死于非命,有人一生贪慕虚荣,到头来不过是被人遗忘,还有人爱恨纠缠,牵绊一生,损人不利己。他们各自都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注脚和诠释。付出了代价,是否值得,只等读者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吧。
一个人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却难免会让旁人不高兴。
感谢毛姆先生写在《刀锋》里的忠告。
毛姆先生的《刀锋》确实是部佳作,推荐大家看一看此书。
小补充:《刀锋》最流行的是周煦良的译本,在该版本译者前言中,周先生有个考证,认为书中主角拉里是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
话题赠书
相关阅读
-
你不得不问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意义何在?是否就是一出盲目的,糊里糊涂的,由命运造就的悲剧。...
-
在这方土地,历史与神话交织,活人与死人共处,天方夜谭仅仅只是一群人的生老病死。...
-
在前两年玻尿酸被当做“医美茅台”追捧的时候,华熙生物就是玻尿酸的代名词。玻尿酸(即透明质酸)是种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多糖分子,能帮助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
好的片名应该要很抓眼,真实可信,预示着兴奋,刺激,耐人寻味,神秘......如果它能做到这些……...
-
美编 | 倩倩审核 | 颂文手握胶原蛋白核心技术的锦波生物,虽已成功迈入北交所的大门,但并没有拿到与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等医美/美妆公司同场竞技的“入场券”。7月20日...
-
吉林市第十二中学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常态化学习活动...
-
大千世界的怪事奇闻一个你都想不到 亿万年前的人原来长这样 大千世界的怪事奇闻你知道哪些呢?在世界上总有一些未知的事情是需要人类去探索和发现的,地球在宇宙中存在数亿年...
-
什么是体细胞克隆牛他和试管牛有什么不同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
目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仍然是狼疮肾炎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是仍然有20%的狼疮肾炎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均无效果,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明显...
-
FDA 于 2015 年 1 月批准该药,使其成为市场上首个用于治疗成人银屑病的抗 IL-17 抗体。...
-
中国教育为何只教知识不教人情世故,学会知识却不会做人有何用?
还有,学校很重要,我们当时老师压根不会这样分析,基本上只讲字面意思,不会讲任何诗文的背景,人物性格等。...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