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崔佳|知识可视化学习四级跳

崔佳|知识可视化学习四级跳

时间:2024-08-27 08:53:09 作者:
摘要:跳级!

知识可视化

001

知识可视化的必要性

学习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内部认知结构变化,二是学生外部行为表现。

学生内部认知结构变化没变化老师怎么知道呢?甚至学生怎么知道自己发生变化了呢?(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白了,或者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明白)。这时候学生就需要通过“外化表达”来展示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

学生外化表达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上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参加小测、写论文、做反思、参加考试……这些都是外化表达的方式。

我对学生多了一层要求。

不仅要他们能用嘴巴说,能在考卷上写,还要求他们能画图,也就是把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可视化。

因为嘴巴说的、考卷上答的都是线性的文字。文字多琐碎,而图表才能呈现出他们对知识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

002

知识可视化四级跳

第0级: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字总结。这不算可视化,但是算输出。就不举例了,随便翻一本书读大段文字就是了。因为如此,它也没被我列为知识可视化的范围。

第1级:学生开始绘制思维导图。这是最简单呈现知识结构的方式。

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知识可视化概念

比如,这是学生做的思维导图,比起文字,阅读起来简单一些,有一些进步。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分类整理上,但是对于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关系还是少一些理解。

第2级:学生开始绘制个性化思维导图,重点是思维导图各部分的之间的关系线,通过关系线来表示自己对于不同模块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比如由哪一个现象想到了哪一个理论,哪一个理论与另一个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什么,哪一个要素引起了另一个要素的变化等等。

这时候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复杂到我已经看不懂了,但是这是学生个体的建构,它们自己能懂,这是它们自己内部的知识结构外化的结果。我也一直说思维导图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看的,为的是自己搞懂自己到底是不是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

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知识可视化概念

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知识可视化概念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

坦白说,这些建构。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懂内容,也不是看不懂,但是应该乱到自己不太想看。但是对学生个体来说,还不错。

可是,我的学生未来也要做教学啊,就算不做教学,哪怕他们为了面对客户,也要有一个重要的责任,是让对方能听懂自己所说的话,所以我又开始作妖了。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可视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3级:不仅要体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让别人能看懂你的知识结构图。也就是说“知识可视化”不仅仅是对内的,还要是对外的。于是学生冒出来了很多惊喜:

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知识可视化概念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知识可视化概念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知识可视化概念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概念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

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知识可视化概念

看完以上的图,有感触了吧?

但是,我突然发现还不满意。因为我发现学生会融合了,也会把线性文字进行整合了,但是做的还不够,因为他们只是对所学的知识、所读的书进行一种结构化的复述而已。这不行,我需要学生们能有“问题意识”。他们要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4级:在对所学知识、所读书进行结构化复述的基础上,在图中呈现自己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呈现理论基础之类的。直接上图。

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知识可视化概念

这张图是学生对第3级图改良后的图。绿色部分是学生尝试表现出“问题意识”的部分。不管大家认不认同具体的内容,但是这是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的,也更反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可视化概念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

上图学生所加的“如何激发”也是问题意识,不过我还不满意,我留言说,如果表现目标取向比较多,应该如何做呢?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识。

第X级:其实学生还有很多惊喜图,多姿多彩款的。比如:

知识可视化概念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

可不能小瞧上图,这在书中可是很多文字,但是学生用这一个图就表达清楚了其中的含义。类似这样的图还有很多。

知识可视化概念_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

受学生启发,我现在正在酝酿下一步的升级版,敬请期待哦。

003

碎碎念

反正学生比我会画

我只能在这里瞎得瑟

晚安

为学生骄傲的一天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

为教师赋能

可视化知识是谁提出的_知识可视化概念_什么是知识可视化

崔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专家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