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关于知识付费的思考5:模式之争,好的模式为什么其他家学不了?

关于知识付费的思考5:模式之争,好的模式为什么其他家学不了?

时间:2024-08-19 15:02:44 作者:
摘要:赚钱靠模式,模式看周期

1.模式是可以随便选择的吗?

先说产品模式,这件事情,在我反思的时候,时常会被惊出一身冷汗。

现在还都记得,当初《得到》选择音频作为产品的主要形式的时候,说的理由是:听觉相比视觉是被大家忽视的一个感官,听觉是没有被开发的一种信息输入的形式。他们给得到APP刚开始起的名字是“音频怪兽”。基于这样的认知,他们把音频课程打磨到了极致,逐字稿的结构,词语的引用,还顺手创造了一个职业音频转述师。

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看,没有一点问题,课程的开发成本,课程的质量问题都可以有保证。可是从现在往回看,

音频产品错过了后面的短视频超级流量红利。

有时候不论当初多么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多么有道理,都有可能是“错误”结论。

这一点在樊登读书内部感受特别明显,在短视频开始崛起的时候,樊登读书已经有了200多本可以被各种剪辑的讲书视频。再加上渠道商模式,直接让樊登读书的内容,就像是病毒一样,攻占了短视频平台。只要用户看了一条樊登老师的讲书视频,系统就会推来各种账号类似的内容,想不看都不行,简直就像的感染了病毒。

说到代理商,这也是当年听到的最多的问题。关于樊登读书的代理商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最好是看樊登读书创始人郭俊杰郭总写的新书《简单做事》,里面有详细介绍。比我要说的有权威性。

我自己想说的是,在知识付费领域,经历了与当初手机行业的事情。

小米作为智能手机的先行者,使用的是直销模式,直接在网站上销售,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他们可以做到极致性价比。可是后面的VIVO与OPPO,是依靠线下渠道的销售能力,在有段时间反超小米的。为什么线下可以超越线上销售?因为从整体看,线上线上只占到整体销售的20%。后来小米也意识到这个,大面积开小米之家,销量也有了提升。

只是付费领域,得到APP 走的是小米的策略,极致性价比。整个行业也形成了一个共识,再做一个品类内容的时候,先看看得到APP有没有做,如果他们做了,就可以不做了。樊登读书走的是VIVO与OPPO线下销售的方式。

再到后来,我才意识到,代理商模式每个行业都有,一点都不新鲜。所以从现在看,那些来问,樊登读书是什么模式的人,更精准的提问是:

樊登读书是如何做到可以把其他行业的代理商模式,迁移到知识付费行业的?

这方面还是看郭总的书《简单做事》。

2.模式就在那里,为什么其他人学不会?

第一次有这个问题,还是在看到很多人都来公司咨询,网上也有很多介绍樊登读书模式的文章,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没有再看到使用樊登读书模式做起来的公司。

那么哪里有问题呢?

我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一,知识产品的分佣机制的问题。

比如:《得到》的课程,大柱子买了一门199的课程,得到平台与主讲老师是五五分成。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在做课程的时候,会尽心投入,毕竟课程售卖与自己是有密切关系的,不是一次性交付。

另一方面,平台分出5成,如果再要分销,平台就没有利润了。

第二,产品形式。

如果是音频产品,代理商不好给用户展示。

具体来说,做线下活动的时候,20个人来参加线下活动,如果是音频产品,让大家围坐在一块听一段音频,是不是觉得有问题呀,这哪里是参加知识活动,简直就是在参与某个人的追思会呀。但是视频产品就自然很多,大家看视频,之后讨论就行。

第三,创始人的性格与做事风格

前两个原因都是可以改的,如果觉得不行,调整就行。可是创始人的性格与做事风格,就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如果对于交付要求特别严格的创始人,是无法复制代理商模式的,因为一旦使用代理商模式,同一个方案,落地的时候,1000家代理商就有可能是1000个版本。导致的结果就是,用户是冲着对与创始人的信任加入的,可是没有得到比较满意的服务,就有可能成为黑粉。

代理商的确发展快,可以短时间起量,但是管理很可能落后,这时候创始人天天收到用户投诉,能不能承受是一个大大的问题。甚至创始人觉得用户服务第一,在代理商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就直接叫停了。

如果想要发展代理商模式,就要接受一点程度的失控。非常考验创始人的。

因此,一家公司的模式,是一盘棋,是一个体系。抄其他人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看创始人的性格,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公司的基因,不可忽视。

3.作为个人,如何选择模式?

模式就像是鞋子,不要选最大的,要选最适合自己的。

要看自己的性格,看自己的优势所在,不可盲目模仿。用巴菲特的话,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事情。

除了这些个性的问题之后,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周期问题。这也是我自己有段时间反思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在说产品为王?有的人却说是渠道为王?而且每个人都说的很有道理呢?

这些问题,到后来认识到周期后,才豁然开朗,产品为王,渠道为王只是不同周期的不同策略而已。

具体说:在一个行业初期,是产品为王,这时候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同类型的产品,供给小于需求,只要把产品,根本不担心销售问题,所以产品为王。当初手机行业,山寨机,贴牌机,就是这时候的产物。

可是到了行业成熟期,供给大于需求,销售停滞,有渠道,有代理商还可以把产品卖出去,自然是渠道为王。小米公司在后来大力发展小米之家,就是行业周期变化了。

以上过程现在又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如火如荼的进行,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哈。

对于个人有什么启发呢?

在行业初期的时候,产品第一。不要想模式,先把产品做出来,各个地方都缺产品,你能做出来,大家抢着买你的产品。樊登读书的讲书产品,当初是各个音视频平台都在销售。后来呢?产品不稀缺了,渠道费用越来越高。需要产品自己做直播才可以卖出去。

现在知识付费领域,就是渠道为王的时代。也正是触达用户越来越贵,流量越来越贵,大家开始说私域。卖货越来越难,所以要做日不落直播。

背后的推动力,无他,就是行业发展周期。

因此做事情前,先确定目前所处的周期,再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对应的模式。

赚钱靠模式,对于个人来说,模式就是个人优势✖️行业趋势。具体可以看文章《》

多思考,多总结,善于迁移,成为超级个体。

【最后再多一嘴】:

稻盛和夫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问自己:

作为人,何为正确?

个人践行:知识付费行业,何为正确?

未完待续,欢迎转发。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