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内文言文精读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化常识+写作素材合集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内文言文精读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化常识+写作素材合集

时间:2024-08-19 07:08:37 作者:
摘要:盖(假若)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用)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今天的推文分2个部分:

教材文言文挖空教师版

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化常识+写作素材精品链接

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化常识+写作素材精品链接

01

必修上册

《劝学》

纪老师讲课|理解性默写课件《劝学》

部编必修上册《劝学》(视频+精品课件+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部编必修上第6单元作文主题—学习之道《劝学》新说,有作文范例+作文解析+作文点评+素材合集

细语课堂|《劝学》文言文知识带你梳理(重点句子翻译、重要实词虚词、重要句式、文化常识、理解性默写)

《师说》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师说》(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中理解性默写重点篇目:《师说》之文言挖空+易错字+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细雨课堂|《劝学》、《师说》文化常识、文言挖空、文言文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一篇通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全素材:名家诵读+文言挖空+文言知识汇总+原创课件+理解性默写+作文素材

《赤壁赋》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赤壁赋》(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暑期复习|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梳理(5)《赤壁赋》文言知识训练(教师版)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言知识汇总

《琵琶行(并序)》

新高一《琵琶行》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98则+文言知识汇总+写作范例9篇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琵琶行•并序》(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细雨课堂|一文弄懂文意与掌握理解性默写之《琵琶行》文言挖空与最详细理解性默写

02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言知识汇总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文言知识汇总

《烛之武退秦师》

教材文言文梳理:1、烛之武退秦师

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4):《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精品合集|《鸿门宴》挖空训练+名家诵读+名家解读+教学设计+精品教学

暑期复习|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梳理(3)《鸿门宴》课时训练(教师版)

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5):《鸿门宴》

《促织》

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17):《促织》

《促织》文言挖空+文言知识汇总

《与妻书》

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13):《与妻书》

《与妻书》文言文挖空

《庖丁解牛》

细雨课堂|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3):《庖丁解牛》

庖丁 解牛 文言文挖空+文言知识汇总

《六国论》

细雨课堂|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讲解:《六国论》有视频诵读赏析讲解(文言挖空+文言语法+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解读)

必修下知识讲解:《六国论》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阿房宫赋》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阿房宫赋》(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必修下知识讲解:《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精讲+导学教案

细雨课堂|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讲解:《阿房宫赋》有视频诵读赏析讲解(文言挖空+文言语法+翻译+理解性默写+课文解读+精品链接)

《谏逐客书》

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12):《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课文重点知识挖空练习+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必修下册知识点总结:《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挖空+文言知识汇总

《答司马谏议书》

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笔记:《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群文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挖空+理解性默写

教材文言文挖空教师版

【必修上】1.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作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 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名作状,向上)食埃土,下(名作状,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也。(判断句)

琵琶语古文_琵琶行重要文言知识_琵琶行文言文知识

2.师说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惑,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在,相当于“于”)吾前,其(他们)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嗟乎!师道(从师的风尚)之(取独)不传(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代词);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名词作动词,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表推测语气,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词作动词,学习)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比得上),其(多么)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贤能)不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3.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同“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到),凌(越过)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跳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忧郁凄怆的样子),正(整理) 襟危(端正)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状,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缭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方其破荆州,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侣)鱼虾而友(以……为友)麋鹿。(状语后置)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定语后置)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定语后置)”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增减)也。盖(假若)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用)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况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如果不是)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同“藉”,狼藉)。相与(一起)枕藉(相互枕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

4.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名作状,向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名作状,向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冒着)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判断句)余始(开始)循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顺着)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名作状,像门槛一样)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际意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名作动,照亮)天南。望(远看)晚日照城郭(城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稍(逐渐)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判断句)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像)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磨灭)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方方正正的),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必修下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陪着)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尔,毋(不)吾以(用)也。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子路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对曰:“千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侵略)之以师旅(师旅。泛指侵略的军队),(状语后置)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形作名。勇,勇气),且知方(道,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计量面积用语)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能胜任)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身),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动作名。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志向)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洗澡)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名作动。后,落后),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政治)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形作名。小事),孰能为之大(形作名。大事)?”

2.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使动,使......听到)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

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宾语前置)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

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而不见舆薪(一车薪柴)。’则王许(相信,赞同)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推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被)保,为不用恩(恩德)焉。(被动句)故王之不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跳过)北海,语(对……说)人曰:‘我不能。’是诚(真的)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语(对……说)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吾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以及(用来推及到)人之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吾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天下可运(运转)于掌。《诗》云:‘刑(通“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于寡妻(国君的正妻),至于(推广到)兄弟,以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之人所以大过(大大超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名作动,用秤称重),然后知轻重;度(用尺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思量)之!

“抑(还是)王兴甲兵,危(使……受到危害)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形作名,轻柔暖和的衣裘)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国王宠爱的近侍)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难道)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朝拜)秦楚,莅(居高临下,统治)中国(指中原一带)而抚(安抚,使……归顺)四夷也。以(凭借)若(你)所为,求若(你)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恐怕)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固不可以敌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寡(寡,形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固不可以敌众(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弱,形作名,弱小的国家)固不可以敌强(强,形作名,强大的国家)。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凑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盖”通“盍”,何不)亦反(通“返”,回、归)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愬(通“诉”,控诉、控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思想混乱不清),不能进(前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纵逸放荡)辟邪(行为不轨)侈(纵逸放荡),无不为已(通“矣”,表确定语气)。及陷于罪,然后从而(接着就)刑(名词作动词,处罚)之,是罔(“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养活)妻子,乐岁(丰收的年头)终(一年)身饱,凶年(饥荒的年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到)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奚(何)暇(空闲时间)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名词作动词,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庠序之教,申(反复教导)之以孝悌之义,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开剥分割)牛,手之所触(接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名动,踩),膝之所踦(支撑)(yǐ),砉(xū)然(拟声词,皮骨相离的声音)向(xiǎng)(通“响”)然,奏刀騞(huō)然(拟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文惠君曰:“嘻(赞叹声),善哉!技盖(hé)(通“盍”,何,怎样)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自然的规律)也,(判断句)进(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没有不是)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视觉)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击)大郤(同“隙”,空隙),导(顺着)大窾(kuǎn)(空处),因(依)其固然(牛本来的生理结构),技(同“枝”,支脉)经(经脉)肯(紧缚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之未尝,而况大軱(gū)(股部的大骨)乎!(宾语前置)良庖岁(名状,每年)更(换)刀,割(生割硬砍)也;族(众,一般的)庖月(名状,每月)更刀,折(用刀折骨)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xíng)(磨刀石)。彼节(骨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是以”宾语前置;“新发于硎“,状语后置)虽然(虽然如此,尽管那样),每至于(相当于“到了”)族(胫骨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行为(动作因为)迟。动刀甚微,謋(拟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huò)然已解,如土委(堆积)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同“缮”,修治,即揩拭)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4.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状语后置)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