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探讨|陈江华:发达省份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探讨|陈江华:发达省份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4-08-13 12:05:38 作者:
摘要: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过大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基于广东省阳山县的考察

摘要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过大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基于对广东省阳山县农户的问卷调查,本文发现粤西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但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高。在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就业的条件下,农地流转市场已有初步发展,呈现“差序格局”特征,零租金占据主导地位。为增加贫困山区农户家庭收入,针对阳山县农业、农村与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要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增加非农就业岗位,为农民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关键词

贫困山区;农村;现状

一、引言

为掌握农户家庭就业、消费、农地调整、农地流转及农户对农地确权的认知状况,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团队”组织农村土地制度调查组于2017年1月对全国性扶贫县——阳山县开展为期两周的农村调研工作。抽样采取先整群抽样再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研在阳山县所有的乡镇同时进行,具体被调查的村庄主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距乡镇的距离而定,对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两个自然村,最后调查员入村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每个自然村随机调查10个农户。在调查开始前,先对调研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问卷内容与结构,再通过调研员入村与农户访谈完成问卷填写工作,从而获取关于农户生产、生活及认知的真实数据。

笔者所在的小组对黄坌镇和大崀镇进行调研。这两个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接近80%,山上多为难以用于农业开发利用的石头山,且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但当地自然环境较好,山清水秀。社会经济方面,这两个镇人口规模比较小,均在1.5万人左右,镇上都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工商业活动不活跃,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十天才有两次赶集日。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两个镇均没有宾馆和旅店,都只有一家银行网点,其中大崀镇银行网点只有在赶集日才能办理业务,其余时间均处于歇业状态。黄坌镇镇区虽然有一条国道穿过,交通条件较好,但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匮乏,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与前沿阵地,经济总量长期位列全国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也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就业岗位丰富,工资水平较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粤寻求就业与发展的机会。因此,广东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使很多人形成广东人人都富有的错觉。但深入到粤西北的农村才深刻地意识到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欠发达区域难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乡贫富差距过大。

二、农户家庭生产模式、特征与成因分析

在所调研的这两个乡镇,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在2亩左右(包括转入),人均耕地规模狭小,土地分散化与细碎化状况严重,土地经营收益只够维持温饱。而在部分人口增加较多,承包地在一轮承包后就没有调整的农村而言,土地产出连家庭温饱都维持不了。在青山绿水之间,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严重束缚。

(一)家庭劳动力分工模式及其特征

在当地非农就业机会极其缺乏的条件下,为增加家庭收入,走出贫困陷阱,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务工地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留守人员以中老年、妇女和儿童为主。老年留守农户在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而稍年轻的妇女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还要肩负起照顾长辈与照料年幼子女的重任。虽然这种基于性别与年龄而形成的“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模式实现了家庭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1],但也存在较多的隐忧。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务工收入不高。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绝大部分是初中,月薪大多在2000至3500元之间,远远低于广州市平均工资。与广州市2017年上半年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求职者比例为33.51%相比,这里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比例过高。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背景下,当地农村大部分年轻人为何在初中毕业后不选择继续读书呢?其中一位农妇的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现象,她说“田地太少,解决温饱问题都困难,读高中更是奢望”。确实,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农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家庭收入非常低,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受到自然资源禀赋限制,土地要素资源严重不足的区域,在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农户家庭收入就更低。因而,父母允许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选择放弃学业外出务工,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引入现代新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2]。而目前这里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依然低下,不但导致农民外出就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3],使贫困陷阱难以打破,而且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次,父母关爱缺失,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外出务工人员不高的工资收入,缺乏将子女带到务工地生活与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将子女放在农村让父母照看可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关爱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子女因缺乏正确的指引而产生厌学、养成不良习惯和形成错误价值观的可能性提高[4],进而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帮工现象犹存,隐性失业未消

当地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亲戚间互相帮工的现象,即先完成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会主动无偿帮助还未完成的亲戚。而在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农业雇工市场已经形成,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家庭主要通过雇工来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家庭农业劳动力不足的束缚下,为何这里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然存在帮工现象,而不是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推进农业生产?

这就与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由于留守农户兼业化程度非常低,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低,成为黄宗智所谓的“缺乏市场出路”的人[5]。正因为“缺乏市场出路”,农户的时间价值较低,愿意给亲戚免费帮工,使得农村传统的互帮互助秩序得以保存,否则就会受到市场交易行为的冲击。由于当地农户“缺乏市场出路”,农业分工演进受阻,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农村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虽然少部分农民会在农闲时节从事非农活动,但这种非农就业机会非常少,即便是兼业的农户,其非农就业时间也很短。因此,在当地耕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较少的家庭劳动力就能满足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致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大量转移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剩余劳动力。因而对于身体较为健康的留守农户家庭而言,隐性失业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当地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非常低,农民生产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基本不向市场出售,主要用于家庭的消费与畜禽喂养。即使家庭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农户,其生产的粮食也不会拿去出售。为了消化多余的粮食,农户会选择扩大家禽饲养规模。当地饲养的家禽主要为远近闻名的清远鸡,这种鸡肉广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当地城乡居民对清远鸡的偏爱到了让外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步。例如,住在镇上商品房里的居民,竟然在自家的阳台上用笼子关着十多只鸡在饲养。他们为了能够吃上美味的鸡肉宁愿忍受肮脏的鸡粪和令人厌恶的跳蚤。虽然家家户户养鸡,但大部分人家养的鸡也不是以出售为目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养殖规模才可能向市场出售一部分。饲养的鸡也主要用来满足家庭的消费,成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物。源于家庭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成本比较低,家庭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采购肉类与油盐酱醋。

三、农户生产与生活现状

(一)农地流转呈现“差序格局”,地权稳定性较高

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农地流转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但存在明显的“差序格局”。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承包地以零租金的形式交给本村亲戚耕种,而对于外来工商资本或者大户,土地流转租金为300元/亩-500元/亩。调研中发现有一个外来经营大户流转其中一个村庄上百亩的土地进行蔬菜种植,并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生产。很多留守农户不但欢迎外来工商资本或大户流转当地的土地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而且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有偿劳务的意愿强烈。这样农户与外来工商资本或大户形成要素契约,农户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还能通过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劳务获得工资性收入,有助于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6]。

在江西高安某个村庄,集体承包地每隔三五年就要大调一次,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全部打乱重新大调整了2次,土地调整频繁,家庭承包地稳定性差。而这次调研的两个乡镇大部分农村一轮承包以来就没有调整过,部分村庄在第一轮承包期间实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办法,所有的村庄在二轮承包以后都没有再调整过集体承包地,从而保障了农户承包经营权的稳定。为什么同样处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安排下,江西高安市的某村庄和广东阳山县的土地稳定性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换言之,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实施在不同的地区为何会出现显著的差异?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耕地面积差异所引发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问题。在江西高安某村,人均水田面积2亩多,农业生产以商品化为目的,所产农产品主要向市场出售以获得经济收益,农产品商品化率较高。在农村劳动力还没有大规模转移之前,该村务农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农业收入是务农农民家庭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口发生增减变化后,家庭人地比例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农村集体不再为追求土地分配的公平性而调整承包地,那么人口增加的家庭必然因人均收入下降而对土地调整提出要求。事实上,村庄内部也对定期调整土地形成了一致认识,使土地定期调整成为村庄惯习被保存与沿袭下来。而阳山县农民从土地获得的产出只能维持温饱,几乎不存在通过市场销售农产品获得收入的情况。家庭收入主要依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得的非农收入,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此外,在山区耕地已经极其细碎和分散的情况下,调整的难度非常大。即使调整,大部分农户家庭调整后的承包地面积不仅不会显著增加,反而更加细碎,导致土地调整成本高于土地收益。因而在我国农地政策越来越强调土地稳定性,甚至要求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的背景下,阳山县农村集体承包地在长期内不调整也不会出现大的矛盾。

(二)农户土地确权认知度低,仍有土地调整动机

阳山县农村土地确权的主要工作(测量、核对、公示)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将证书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民对于政策的认知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村干部对于确权政策比较了解,而普通农户对于确权政策的具体含义缺乏正确的认知。这就导致绝大部分农户都希望获得确权证书,但是又有重新调整土地的想法。他们认为证书有比没有好,有了证书意味着自己对土地的使用权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保障。但是确权政策要求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不能借颁证之机对田地打乱重分。然而,年轻与家庭人口增加较多的农户希望重新调整田地,年老与家庭人口减少的农户不希望调整土地,但大多数农户还是希望重新调整土地,以解决新增集体成员没有土地与家庭人口减少却依然占地的矛盾。

(三)副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

既然耕地面积太小,导致有限的农业产出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基本不存在农产品货币收入,致使家庭留守劳动力收入太低。在此情形下,农户在农业内部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途径为发展土地节约型的养殖业或畜牧业,拓展家庭劳动力的配置空间。但现实是,当地拥有耕牛的农户所占比例非常低,发展养鸡以外的家庭副业与畜牧业的农户就更少。可能是在较大的市场风险面前,风险规避型的农户不仅缺乏技术与资本,而且抵御风险能力差,选择只养鸡或许是合理的决策。

如果是因为发展家庭副业需要较大投资使农户缺乏养殖其他家禽、家畜的积极性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土地极其稀缺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存在土地浪费与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就令人费解,看似非理性。对于水田,当地农户的传统耕作习惯是种植早稻后在该地块上继续种花生,通过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实现土地充分利用的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7]。阳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良的水光热条件。然而,大部分农户只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完之后也不继续种包括花生在内的其他农作物,导致土地利用不充分,存在土地产能浪费的情况。在家庭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农户为何不通过栽种晚稻以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呢?这是因为水稻种植具有很强的外部协同效应,只有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种植,农户才可能有种植晚稻的意愿。如果整个村小组只有少数几户种晚稻,其他农户都不种,或者种植水稻以外的作物,在森林覆盖率很高的情况下,这少数几户所种水稻极容易遭受鸟害而严重减产。

(四)农业机械投资受抑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农户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经验,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化肥投入方面,农户种植水稻主要施三种化肥,分别是复合肥、尿素与碳氨。农户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测土配方技术,也不了解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所需养分的差异,导致普遍存在化肥过量使用的情况。因而其中一位受访农户表示,由于化肥施用量过多,造成所种水稻在今年减产。农家肥方面,由于家家户户养鸡,大部分农户会将产生的鸡粪投入田地中,如果随意处置这些畜禽与牲畜粪便不仅造成浪费,还将污染环境。换言之,在饲养畜禽与牲畜产生农家肥的情况下,将农家肥投入到田地中是理性农户有效利用农家肥的方式。当地农户农家肥投入现状有助于学界反思当前农地产权与土地长期投资关系的研究成果。农家肥的投入是农户农业生产与生活的伴生现象,只有存在农家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农家肥投资行为。然而,当前很多文献忽视了这一前提条件。

阳山县较小的家庭生产经营规模抑制了农户农机投资的热情,而当地山地丘陵地形又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阻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成本较高[8]。在劳动密集型的整地与收割环节,土地细碎化严重,地块高低不平,且机耕路缺乏,抑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很低。在整地环节,农户只能购买小型旋耕机,在不同地块间转移还需用人力搬运。土地细碎化严重,导致农机作业效率低,收割机每亩要价130元-150元,而同期江西高安某农村收割机作业费用只需每亩80元,收割环节费用比阳山县至少低38.5%。至于阳山县当地不能用收割机收获的水田,只能采取人工收获的方式。但是这里大部分农户依然在使用依靠脚踩提供动力的脱粒机,而这种稻谷脱粒机在江西高安某村2003年后就无人使用,换成了效率更高的用汽油发动机带动的稻谷脱粒机。虽然这种稻谷脱粒机不受地形的限制,但在阳山县水稻生产中的普及程度仍较低,可见这里的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正是因为农户经营规模狭小,而且只种植一季水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小,落后的生产方式能够满足细小的经营规模的需求,因而农户对先进的经营方式与农业装备没有迫切的需求;此外,在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匮乏、务农机会成本低与家庭收入不高的条件下,农户缺乏采用效率更高的农业技术的动力与能力。

(五)农村非正规信贷发挥作用,声誉机制保障合约履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学界与政界在强调农村金融的作用,不断呼吁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殊情形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9]。然而,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的事实是,占主体地位的小规模经营农户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较低,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其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即使发生借贷行为,所筹款项也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费领域,借贷资金主要用在住宅建设、医疗与婚嫁三方面。而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方面,普遍通行的做法是农户向农资经销商赊账购入,待农作物成熟与收获完成后再结算,这样即使农户在农业生产开始前缺乏资金也不用担心农业生产无法进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经济压力。在农村社会熟人关系网络中,农户与经销商之间关于农业生产资料延期支付的合约在重复博弈与声誉机制的作用下能够保证农户及时履行合约,体现合约的自我实施特征。阳山县农村真正需要资金的是从事较大规模养殖与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因为这类农户需要进行较多的固定资产投资。

在农户需要资金融通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亲朋好友等非正规信贷途径,而不是通过银行等正规信贷渠道获取。亲朋好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具有无书面借贷证明、无息、无约定还款日期的特点,一般是农户家庭有了剩余资金之后一次性或分多次偿还。亲朋间的资金融通更是一种关系投资,体现农村社区互帮互助的特征。当自己信任的亲朋处于困境时,情感性关系圈开始运作并发挥作用,使处于困境的亲朋好友在农村社区提供的保障下获得所需的资源。以上也许是农户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能保持稳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六)农村住房建设盛行攀比之风,因病致贫现象犹存

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方式是观察农村住房建设状况。在建筑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户家庭收入低,土砖房在阳山县的农村还是比较普遍。新建的房屋以两层半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存在普遍的攀比之风。在调查中发现,其中一户空巢家庭男户主年近六旬,体弱多病,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养女,且已出嫁,养女家庭经济条件也一般;在自身还款能力非常低与未来养老难题困扰的情况下,依然通过向亲朋借贷与赊账的形式筹资建两层半的新住宅,使新建住宅达到村庄平均水准。该农户所建住宅超出了实际需要,其住宅建设行为体现了非理性的一面。

在农村,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的现象仍很常见。在调研过程中遇到两户悲惨的家庭,这两户家庭均有一位成员因患上癌症或白血病而医治无效死亡,使家庭欠下数额较大的债务,这就是所谓的“人财两空”。还有部分家庭的成员患上重病,虽然经过积极的治疗恢复了健康,但花费了相对其家庭微薄收入而言的巨额医疗费用,使家庭陷入贫困,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虽然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了新农合,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且报销比例有待提高,还有一些贵重药品属于自费范畴。因而医保给陷入重疾的家庭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

四、阳山县农村发展建议与对策

当前距离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农村贫困就越显得急迫。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我国未来农村发展令人期待。在利好的政策环境下,如何推动阳山县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还需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基础设施,抓住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契机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较差的交通条件推高交易成本,成为经济发展与各类产品市场培育的障碍。当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而且山多为石头山,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造成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变当地交通落后的状况,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面临区域转移或转型升级。阳山县位于粤西北,相对于省外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在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条件下,应努力抢抓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一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第一,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阳山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企业较少,其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当地连绵不绝的山脉、耸立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与潺潺的流水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阳山县距离珠三角这个巨大的旅游市场较近,非常适合发展短程与周末游项目。乡村旅游业是富民产业,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有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以林木为原材料的产业。当地森林覆盖率高,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政府部门应引进与支持林业企业发展,在继续培林育林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林木加工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条件。

第三,适应市场需求,做大做强家禽饲养加工业。清远鸡品质好,市场知名度高,而且当地具有浓厚的养鸡氛围,政府部门应引导市场主体形成“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有效的组织形式,帮助农户强化市场观念,以市场为引导,树立本地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商品化养殖,提高产品加工能力,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三)推进农地流转,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紧张的人地关系矛盾,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然而,当地土地细碎化程度之高,严重抑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在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解决土地细碎化的路径。阳山县升平村“整合确权”模式值得推广。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第一,响应民生需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当地农民家庭收入低,一旦发生意外或者遭遇重大疾病的打击,家庭将陷入困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来避免农民家庭因病返贫与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着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二,提供实用性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引进新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其中以人力资本尤为重要。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其对先进农业科技的吸收与应用,进而影响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因此,应针对农户迫切的需求提供实用性的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能。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乡村发现转自:新疆农垦经济2017年第11期

声 明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