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删除“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公开理由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不会被人挑错吧?)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这是条例实施11年来的首次修改,此次修改涉及6章共56条,幅度空前。
司法部负责人4月15日就修订《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回答内容的简要版。
问:为什么要修订《条例》?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条例》在实施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关心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增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的行政机关存在公开内容不够全面准确,公开深度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的问题;二是依申请公开制度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有的申请人向行政机关反复、大量提出信息公开申请,或者要求为其搜集、整理、加工政府信息,占用了大量行政资源,影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由于制定《条例》时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制度规定比较原则,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现行《条例》进行修订。
问:《条例》修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修订《条例》的总体考虑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指示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具体把握以下四点:一是积极扩大主动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凡是能主动公开的一律主动公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合理需求;二是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既要保障社会公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也要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同时要防止有的申请人不当行使申请权、超出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能力,影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梳理现行《条例》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增强制度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四是研究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的新经验、新做法,对适合我国国情的予以借鉴。
问:《条例》具体制度设计如何体现“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答:一是扩大主动公开的范围。修订后的《条例》在现行《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对各地区、各部门实践中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分析,扩大了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明确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机关职能、行政许可办理结果、行政处罚决定、公务员招考录用结果等十五类信息。同时,规定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还应当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主动公开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市政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府信息。《条例》还提出,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上级行政机关的部署,不断增加主动公开的内容。
二是明确不公开政府信息的具体情形。为了落实“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条例》规定了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具体包括: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公开会对第三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政府信息。同时,考虑到行政机关内部事务信息不具有外部性,对公众的权利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过程性信息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过程中,不具有确定性,行政执法案卷信息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之外的其他主体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且通常涉及相关主体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内部事务信息、过程性信息及行政执法案卷信息可以不予公开,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述信息应当公开的,从其规定。
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管理动态调整机制、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化机制,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要求行政机关对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定期评估审查,对因情势变化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公开;行政机关可以将多个申请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申请人也可以建议行政机关将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围。
问:修订后的《条例》删去了现行《条例》第十三条关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需“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条件,请问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现行《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修订后的《条例》删去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需“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规定,主要考虑有两点:一是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二是在《条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如何把握,有关方面存在不同的理解,容易引发争议。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认为取消这一规定能够体现建设阳光透明法治政府的总体方向,方便社会公众依法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删去“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的条件限制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规则、不当行使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权。对于同一申请人反复、大量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问题,修订后的《条例》也规定了不予重复处理、要求说明理由、延迟答复并收取信息处理费等措施。对于申请人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形式进行信访、投诉、举报等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通过相应渠道解决。
问:《条例》在方便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为了强化便民服务要求,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实效,《条例》主要做了如下规定:
一是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规定依托政府门户网站,逐步建立具备信息检索、查阅、下载等功能的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三是要求在政务服务场所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问: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如何答复处理?
答:修订后的《条例》根据实践发展经验补充、完善了依申请公开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规范。《条例》规定,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
所申请公开信息已经主动公开的,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途径;
所申请公开信息可以公开的,向申请人提供该政府信息,或者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途径和时间;
行政机关依据《条例》的规定决定不予公开的,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
行政机关经检索没有所申请公开信息的,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不存在;
所申请公开信息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负责公开的,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能够确定负责公开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的,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行政机关已就申请人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申请人重复申请公开相同政府信息的,告知申请人不予重复处理;
所申请公开信息属于工商、不动产登记资料等信息,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信息的获取有特别规定的,告知申请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具体法条可网上搜索。
相关阅读
-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删除“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公开理由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条例》在实施中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决策、关心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增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
我对风也会比较敏感,出门如果有风的话,就会带上帽子。另外,就是有时候会明显的感觉到身体某些部位的肌肉跳动,有时候腿部也会有微微发热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比之前更加平和了。...
-
2020年7月17日时政常识汇总学习摘抄:近期时政时政常识汇总、时政常识汇总学习
【导读】:时事政治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是必考的内容,也是我们与外界交流联系的重要信息来源,掌握时政,你就能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的与外界相处。在此...
-
魔梨大讲堂 | 第67讲——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与运动
你知道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与运动吗?...
-
正文3898字,预计阅读时间:可能7分钟文/观察员老王降息的靴子终于落地了,青岛楼市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贪心不足的炒房客们依然在等待,而这个城市的精英圈层却已经开始悄然入场。...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技术突破和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日益深刻,伴随产生的伦理问题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科技向善,迫切需要加强科技伦理治理...
-
我对风也会比较敏感,出门如果有风的话,就会带上帽子。另外,就是有时候会明显的感觉到身体某些部位的肌肉跳动,有时候腿部也会有微微发热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比之前更加平和了。...
-
2020年7月17日时政常识汇总学习摘抄:近期时政时政常识汇总、时政常识汇总学习
【导读】:时事政治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是必考的内容,也是我们与外界交流联系的重要信息来源,掌握时政,你就能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的与外界相处。在此...
-
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的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如果简单地回答,答案就是——我们也不知道。在夜晚仰望星空的时候,你可能常常会在想,那天上无数一闪一闪的星星里面,是不是也有生命呢?这是很自然的问题。...
-
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
发表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