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成尚荣||简约语文:走在追寻内在品质与风格的路上(二)

成尚荣||简约语文:走在追寻内在品质与风格的路上(二)

时间:2024-08-04 21:56:37 作者:
摘要:成尚荣上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尊敬的育才中学的张校长,尊敬的这次会议的主角丁卫军老师,在座的各位老师: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黑洞的知识_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_黑洞传承

黑洞传承_黑洞的知识_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尊敬的育才中学的张校长,尊敬的这次会议的主角丁卫军老师,在座的各位老师: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这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昨天晚上,我只是匆匆地看了两本相关的书,尤其看到山东师范大学曹命海教授的论文,还是有所体会的,但是并不深刻。今天,借此机会把我的想法向大家做个汇报。

这个时代,有许多的时代话语。我总觉得一个关于教学主张的概念,绝不仅仅是一个语文的概念,它离不开时代的话语,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折射出教育改革(包括教学改革,如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前瞻性追求。

时代话语很多,尤其是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在《教育2030学习指南》中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这都是时代话语,包括他们所进行的有关教师教学的国际调查,有关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教师的发展之道,也包括情境、核心素养,等等。我以为,简约包括简要、简单,当然也包括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以及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与极简主义色彩的美学,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追求。

简约语文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所以,我们要是去考量、领会、评价简约语文,就应该放在一个大框架之下,要从时代背景和未来走向来进行考察。昨天,我便是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把我的心得体会分作四个问题,向大家汇报。请丁卫军老师及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02

简约语文的理论深掘与自我超越

如今,简约语文目前在研究过程中已经有很多理论的阐述,但是我又觉得这种阐述还可以视野再开阔点,再深入点。于是,我想对简约语文理论的探寻,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思考:

第一个,把理论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前段时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于漪老师、李政道老师进行了一次基础教育改革70年的对话。当时,于老师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到场,但是她的视频讲话,仍然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在论坛上发表的观点是,我们要共同创造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应该是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扎根中国大地。

简约语文也是如此,丁卫军老师提出来的成语“由博返约”,这是一个角度,他在著作的开始也做了一些阐述。但是我的基础差,我看得不是很懂,记不住,这需要我补课的。也许我求学的那时候,小学、初中、师范所受的语文教育还不是简约语文,所以我不太清楚。但是我个人觉得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简约语文还是有论述的。那就是中庸。丁卫军老师也用了,但是我和他用得不同。中庸之道是“遵德性而道问学”,是“尽精微而致广大”,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所谓“尽精微而致广大”,简约语文它要追寻简约中的精致、精美,把握住内涵、内核和精髓,它是“尽精微”的。但是,它又是“致广大”的,那就是把简约和丰富、丰美统一在一起。简约语文离不开工具性和人文性。从伦理道德学的角度看,任何课堂(包括简约语文的课堂)都应该是道德课堂,语文也应该是道德语文。因此,遵德性而道问学,把德性置于学问之中,置于学习之中,那就是教书育人。简约语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是否可以汲取一些理论的滋养呢?我以为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第二个,简约语文是一种智慧,智慧是有大小之分的。中国传统中,一向讲究大智慧和小智慧,所以《庄子》一书的《齐物篇》里就讲得非常清楚,“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很显然,有大智慧,也有小智慧。大智者应该是种什么状态?所谓“闲闲”,空也,大也,无限大也;所谓“间间”,隔也,小也。大智闲闲,大智慧的人总是从宏大的背景上,有种战略思维、宏观思维,他的状态是非常放松的,是自由的,是创造姿态;相反,小智间间,就在小的方面下足了功夫,而失去了大的智慧。大智者,说话的时候“炎炎”,像火在燃烧,像于漪老师说的“我一走上讲台,生命就开始歌唱了”,这是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詹”者,啰嗦也,重复也,反复也,琐碎也。小聪明的人也许算不上智慧,他不断地重复、啰嗦,抓住细小的地方在咀嚼,这个不是智慧。简约语文由简到约,由博返约,它就是追求这种智慧。因此,简约语文是一种大智慧的反映。

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其实非常不够,因为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告诉我们,如果对简约语文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理论上寻找的时候,还要再次好好学习,衡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在这点上已经有了起步,但是丁卫军老师走的路还很长。

同时,简约语文这个理论探求,我们认为应该回应一种主义,就是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本来是一种生活哲学,是说生活要简单,要极简,甚至可以认为极简主义是人生的一种加法和减法,就是人在生活当中要减去什么,要加上什么。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断去选择,不断做加法,但是在做加法的时候是要放弃的,是要做减法的。而我们要减去的是一种无用的信息,加上的是一些真实的想法。我们要减去的是过度的需求,加上善于生活、憧憬生活,就是赵汀阳所说的“可能生活”。我们减去的是物质主义,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生活。这就是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生活观。

语文就是一种生活,通过简约语文回应生活的极简主义,引导我们学生减少什么?增加什么?这是不是简约语文所要回应的呢?其实,极简主义不仅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这种极简主义的哲学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无法用简单的话来说明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就代表你没有真懂。”简约语文就是用我们最简单的话来回答阐述最复杂的事情,才真正懂了。爱因斯坦还说,“没有真正的懂,因此凡事要力求简单,直至不能再简了,简到最大限度的时候。”极简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如无必要就不要再增加,增加总有需求,没有需求就不要增加。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那个公式须经过多少提炼和抽象,终于形成了一个极简的形式。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极简主义。难怪乔布斯通过学习极简主义哲学,也有了伟大的创造。

看来极简主义是导向人的创造的。这种极简主义的哲学当然也是让我们回到儿童的哲学去。陶行知先生讲,“儿童社会充满着简单的美。”儿童社会是很美的,但是儿童社会它是很简单的。“儿童”这个概念从心理学而言一直可以说到18岁,所谓《儿童权利公约》也是到定义到十八岁。那么,我们就不妨把初中学生看作儿童,儿童社会充满简单之美,简约语文是不是要回归到儿童的简单的美的哲学上去?这是第二个理论的探寻。我说的非常简单,因为我无法说复杂。

这里也联想到哲学家尼采说,有一头懒牛,躺在牧场地上。这时候,我们要多少力量去管理这头懒牛呢?他说,四分之三的力气。因此,任何事情都不能做满,四分之三,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简约的哲学。

第三个,我们要发扬一种美学精神,在美学精神的观照之下,来观照我们的简约语文。美学精神下的简约语文就是两句话,少即是美,少即是多。少就是美,这是美国人发明的,是美国一种美学思想;少就是多,也是一种美学思想,用中国话来表达,就是“坐忘”,就是安安静静地对待你的任何学习。尤其对待那么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的时候,坐忘的精神是一种中国美学精神。把简约语文放在中国美学精神下来观照,那么语文学习是什么?那就是李泽厚先生所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美的历程。把简约语文看作一个美的历程的话,简约语文充满着审美意义,那么简约语文就引导我们走上一个更高的境界,那个更高的境界就是一个审美的境界、一个创造的境界。

第四个,从理论上讲,简约语文还要回到基本问题上,也就是教学论的基础和理论。2018年,世界24届哲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而世界哲学家的主席名叫莫兰,此人写了一个文章叫《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这个文章题目本身告诉我们,课程改革也好、培养核心素养也罢,都不要否定知识,而是要传授知识的。怀特海在《教育目的》中讲的特别好,我们进行教育总得传授知识,但是不要忘掉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更模糊,也更伟大,人们把那个东西叫作智慧。也许你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知识,但是你未必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

知识是不可否认的,知识传授是需要的,但是知识传授中有七个黑洞。所谓黑洞,这个概念来自于宇宙学,我们想象的黑洞是黑暗的,但是后来证明黑洞是非常光亮的。知识传授中的黑洞,黑洞是怎么来的,莫兰先生说,两种情况下会产生黑洞。第一种情况叫忽略基本问题,我追求我的风格,我要建构我的范式,形成我的教学模式,要丰富多彩,显示我的独特性,但是你把基本问题搁置在一边,殊不知所谓风格、范式,都是建构在基本问题上,没有基本问题研究,哪来的范式和风格?于是,忽略基本问题会产生黑洞。

另一种情况是,也许你非常重视基本问题,但是你对基本问题是错误理解,没有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问题,于是,黑洞也就产生了。我个人觉得,随着课程改革深化,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基本问题越来越凸显,回到基本问题去,就是回到教学的基本规定上去。而教学的基本规定性来自教学的基本关系,是从基本关系里抽象出来的基本规定性,这个基本规定性映射着教学基本规律,因此,基本问题就是让我们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简约语文就是任何教学再丰富多彩再博大精深,也还是回到基本问题上去。简约语文要从回到基本问题的教学论的角度来讨论所谓的“简约”。

第五个,简约语文要坚守核心素养的导向。核心素养,国外说关键能力,中国把它定义为必备品格。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又突出了正确价值观念。因此,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中国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不管哪一种表达,简约语文就是在必备的、关键的方面要把握好。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人才创新模式的问题。

以上五点,我个人觉得,是简约语文在理论探寻上的五个角度。这五个角度仅供丁卫军老师和他的工作室来参考。我希望如果把这个理论框架建构起来,解释好,毫无疑问,简约语文会建筑在一个扎实的理论高地之上。

(未完待续)

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_黑洞的知识_黑洞传承

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_黑洞传承_黑洞的知识

黑洞的知识_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_黑洞传承

黑洞传承_黑洞的知识_知识传授中的七个黑洞

扫描二维码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