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笑看奇闻 > 【路开呈现】上世纪四十年代一批美术大师在赣州的生活

【路开呈现】上世纪四十年代一批美术大师在赣州的生活

时间:2024-08-03 12:53:15 作者:
摘要:【路开呈现】上世纪四十年代一批美术大师在赣州的生活,

写在前面的话——

有些事,就是这么契合。

2019新年假期,寓居广东佛山,初二日一早翻看《读者》,其中2018年21期,刊有画家黄永玉《我心中的张乐平》一文,里面写的竟是黄永玉、张乐平等美术大师上世纪四十年代避难赣州内容。之前也曾听过赣州文友何志清等人提及过此事,但详细读到记述文字(尤其还是黄老亲记),这还是第一次。

能在外地不经意间读到自己工作、生活地赣州的文字,自然比较兴奋,于是寻思着要否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此文,让有兴趣的朋友都读一读。后来又想到大家都在分享新年喜事,不便过多打搅,只好作罢。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

虽如此,心里头多少还是记挂的,反复惦量找个什么时候,要把黄永玉大家的一文转发分享出来好,这样便折腾了一个早上和整整一个上午,志清兄的面容也不时在脑海里跳出。正纠结间,正午时分,突然就见在微信里,志清兄发了一个朋友圈出来,先是他即时在赣州游览一处地方的九张图片,尔后便是一段文字:

西郊即事。走过西河人行桥,从南杂店、码头、神龙庙、杨公古庙、连片的池塘等遗存中,依稀能看到古街的模样,这里有水西人的平常生活,有水西人的日常信仰。如果说靠水的两座庙宇,神龙庙容易解释,但作为祭祀风水祖师爷杨筠松的杨公古庙着实令人费解。在水西,只要仔细找寻,竹筋土墙、木板梁柱夹墙、红砖清水墙、土砖墙、闽南的石头厝、朝鲜族常用的一层红砖歇山屋顶等建筑样式,会让喜好古建的人惊喜不已。

水西马房下,红墙房、水泥素墙,让人行走期间仍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既视感。这里曾经一度成为赣州城里人的庇护所。在日军空袭赣州时,张乐平就曾带着黄永玉在此间避难,并随身携带着画纸和笔,随时作画。国立纸职高专、匡庐中学也曾移址于此。

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_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

想什么,便来什么。我在读黃永玉、张乐平等先生们时,何志清兄正在实地凭吊他们的足迹;我在跳出何志清兄的音容笑貌时,他似乎正捉住我的欲言又止、欲罢不能。既如此,我还能有什么等待呢!同样在该期《读者》言论栏目,读到这么一句话:

朋友是用来分享快乐的,比如,吃美食前,拍张照片给他。一一现代友谊可以很简单

好吧,我们都是希望拥有一份纯真友谊的人,就让我们的友谊,从一篇一篇文字开始,然后不断制造一些惊喜。记得当时,我是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而是于第一时间,便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分享了黄永玉大家的这篇关于赣州的文字。(文/刘日龙)

我心中的张乐平

黄永玉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

乐平兄和我比起来是个富人,他在中国茶叶公司兼差。不过他一家有四个人,所以我比他自由。他有时上班前到东溪寺找我,去街上的摊子喝豆浆,吃油条、糯米饭。我有一点好处,不啰唆,不抢着说话——自觉身处该静听的年龄,耳朵是大学嘛!

晚上,他也时常带我去街上喝酒。大街上有一间摆了两张半边桌子的炖货店,卖些让我流口水的炖牛肚,以及各种烧卤酱肉。隔壁是酒铺。坐定之后,乐平兄照例叫来一小碟切碎的辣味炖牛肚,然后颤巍巍地端着一小满杯白酒从隔壁过来。

他说我听,呷一口酒,舒一口气,然后举起筷子夹一小块牛肚送进嘴里,我也跟着来这么一筷子。表面上我按着节拍,心里我按着性子,空手道似的对着这一小碟东西默哀。第一杯酒喝完了,他起身到隔壁打第二杯酒的时候,机会来了,我两筷子就扫光了那个可怜的小碟子,并且装着这碟东西像是让扒手偷掉的那么若无其事。

40年代的生活_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

他小心地端着盛满的酒杯,待到坐下,发现碟如满月明光,怆然曰:“侬要慢慢嚼,嗬!”

然后他起身,走到炖锅旁又要了一碟牛肚。他边喝边谈,继之非常警惕我筷子的动向。

事后我反复思量,为什么他不拉他的老伙伴陆志庠而拉我陪他喝酒呢?一、他受不了陆志庠的酒量;二、他受不了陆志庠的哄闹脾气。

带我上街的好处如下:一、我不喝酒,省下酒钱;二、虽然有时筷子节拍失调,但是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弟;三、我是个可以耐心聆听的陪酒人;四、酒价贵,肚价贱,多添一两碟,不影响经济平衡。

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_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

乐平兄胆子特别、特别、特别小,小到难以形容。雏音嫂觉得好笑,见多不怪,任其为之。

夜里空袭警报响了,我和陈庭诗兄恰好在乐平兄家里聊天,九点多不到十点钟,他带着我和庭诗兄拔腿就跑。他逃警报的风采是早已闻名的,我难得有机会奉陪一趟。他带路下坡,过章江浮桥,上坡,下坡;再过贡江浮桥,上坡,上坡,上坡,穿过漫长的密林来到一片荒冢之中,头也不回地钻进一个没有棺材的坟洞里去。自我安顿好之后,他急忙从坟洞里伸出手来,轻声招呼我和陈庭诗兄进去,原来是口广穴,大有回旋余地。我久不見动静,刚要迈出洞口透透气,他蹩腔骂我:“侬阿是想死?侬想死侬自家事,侬连累我格浪讲?快点进来!”

我想:日本鬼子若有张乐平这样的战略思路,早就提前投降好几年了。漠漠大地,月光如水,人影如芥,日本鬼子怎么瞄得准你张乐平?他专炸你张乐平欲求何为?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

后来才听说,他胆小得有道理。在桂林,他跟音乐家张曙、画家周令钊和家人在屋里吃晚饭,眼看身边的张曙被当场炸死了,怎么不怕?

后来我到赣州边上一个小县城的民众教育馆工作去了。陆志庠在附近的南康。日本人打通了湘桂线,把中国东南切为两半。麻烦来了。不到一年,日本鬼子占领赣州,宣布“扫荡三南”(龙南、虔南、定南),真正是搞得周天火热。我逃到龙南,遇见陆志庠兄,他说乐平兄和雏音嫂也在,我问:“孩子呢?”他说:“平安!平安!”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

马上去看他们,原来在摆地摊,卖他们随身带着的衣物。乐平兄打着赤脚卖他那双讲究的皮鞋。有一天乐平兄异想天开,做了满满一缸炎夏解暑去火的恩物——清甜藕粉蛋花汤。做法简单,煮一锅开水,打两个鸡蛋下去,放二两山芋粉一搅,加十几粒糖精即成。本小利厚,一碗若干钱,几十碗,你说多少钱?几十万逃难的,一人一碗是什么光景?一人两碗又是什么光景?东西做好,来了场瓢泼大雨,从早上七点下到下午五点多,别说人,连鸭子也缩回窝里了。天气闷热,眼看整整一聚宝盆妙物要付诸东流,他便大方地请陆志庠、颜式和我痛喝起来。如果我是过路难民偶然来一碗喝喝,未尝不是解渴佳饮;但好端端坐着的三个人要一口气把整缸东西喝完,那就很需要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了。乐平兄还问我们,味道好不好。

颜式这人狡猾,连忙说:“一起来!一起来嘛!叫阿嫂、孩子都来喝……”

陆志庠不知天高地厚:“侬叫我伲光喝液体,也唔俾点硬点实在物事吃吃——残忍!”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

后来听说这缸东西真被倒进街边沟里去了。其实早就该倒,免得一半装在我们肚子里。

不久乐平兄一家搭便车走了。记不得是去梅县还是长汀,总之是居无定所,大篷车生涯浮浪四方。我们送车,他在卡车后头操着蹩脚的京片子叫着:“黄牛黄牛!年节弗好过,你赶到××找我!”我混名叫“黄牛”,但车子太快,偏偏××两个字没听清楚……

再见面已是一九四七年的春天了。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

《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那时天气冷,三毛穿的还是单衣,女孩子们寄来给三毛打的小毛裤毛衣,而在画上,三毛真的就穿上这些寄托深情的衣物。这些衣物也温暖着病中的乐平兄。

他住在马路边卖回力鞋之类铺子的二楼,在吐血——与人喝酒闹出来的。雏音嫂和孩子在嘉兴,不晓得知不知道。

有时碰碰头,陪他吃小馆子,喝酒。那段时间,我没见到雏音嫂和孩子。听说他俩添了许许多多儿女,并且又收养了许许多多儿女,一个又一个,形成“张冯兵团”的庞大阵容。想想生儿养女的艰难,便明白这一对父母心胸之博大,他们的情感落脚处之为寻常人所不及。

(选自《读者》2018年第21期,摄影 何志清)

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_周八宝的60年代生活_40年代的生活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