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为什么我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我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时间:2023-10-01 17:04:57 作者:
摘要:什么样的学习才算有效的学习?

学新的知识_旧知识学不好新知识_学新知识不忘旧知识

这是桑尼的第25 篇原创文章

01

为什么我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东西,听了很多课,但是觉得并没有什么卵用?

那是因为——你的学习,并不是有效的学习。

我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拼命啃书,在大二大三期间经常跑图书馆,两年下来,查看借阅记录,看了一百多本书籍。

虽然看似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发现80%的东西都没记住,特别是在参加专业竞赛和实习的时候,遇到真正的问题时,之前所学的知识能用上的知识几乎微乎其微。其实这算是无效的学习。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算有效的学习?

如果你要摸清有效学习的门道,首先要理解学习和记忆的区别。

02

大多数人的学习,并不能称之为学习。他们常常是阅读某个知识的描述,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不断重复描述。这一过程只是在应用人脑的阅读和记忆能力。

这个过程,让你产生的学会的错觉,实际上只是能看懂的感觉。并没有真正学会。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是一本书,读完全本,感觉全部都能看懂,但是让自己复述的时候,好像却都说不出什么精彩内容。

我们九年义务教育,培养了我们不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用题海战术刷题,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之所以不能用记忆替代学习本身,是因为记忆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在应试教育下,因为考试的问题在有限的范围内,所以有效。但是生活和工作的问题范围是有无数种可能性。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解决过去同样的问题,同时也是要解决新的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而记忆有两个缺陷。

第一是容量有限,你也知道乘法有无数种情况,你无法记忆每一种情况。

第二是难以集齐,就算是想要记忆,也无法集齐所有的情况。

这是记忆的局限性。如果你用记忆替代学习,你也会发现局限性——就是为什么有时你刷了很多题,但是一旦试卷出了不一样的题型,那你就不会做了的原因。

学习要真正有效,一定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归纳,第二个演绎,第三是应用。

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到其中的规律,并且这个规律能够应用于其他无数类似情况的例子,这个过程叫做归纳。而所归纳的这个规律叫做知识。

通过一个规律推导出相关的更多规律,叫做演绎。当你再应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无数类似情况的例子,这个过程叫做应用。这个时候,知识才是力量,因为你能用它解决无数的同类问题。

学习的有效性,在于要经历这三个过程,缺一不可。

而单纯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缺失了归纳的环节,也缺失了演绎的环节。

03

好了,明白了学习和记忆的区别之后。

那我们如何才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步骤很简单,只有三步,只要你做到了这三步,保证你的效果比以前提升十倍也不夸张。

第一步,用知识解释现象。

过去你看书,可能看完书,就做做笔记,或者看到好的文章,就收藏起来。

现在需要改变你原有的看书习惯了:当你在看书的过程中,每看到一个有用或者有趣的知识,试着停下来。就像你在田间散步,忽然看见一处很美的的风景,停下来观赏一样。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就是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被这个知识所解释。

可能书上已经对理论有所解释了,但是那是作者使用知识演绎现象,不代表你自己能够运用这个知识去解释现象。

尝试找到3个或5个甚至更多的例子和现象,能够用这个知识解释。

比如,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墨菲定律”的其中一点,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我想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解释呢?

觉得天气很好,不带雨伞应该不会那么巧下雨吧,结果去逛街的时候就恰好下雨了。

排队买票的时候,总是另一排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就移动更快了。

你认为某只股票暂时不抛,很有潜力还会涨,但还是稍微担忧它会跌。结果就真的跌了。

当你能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此时会和你过去旧的知识产生连接。

在生物学上,就是你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构建了新的突触连接。这个时候,你可以用你的理解、你的例子、你过去的知识来解释这个新知识。这个知识才算真正内化。

第二步,用知识应用自身行动。

除了想有哪些现象和例子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之外,你还要再进一步思考,有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运用上这个知识,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为什么还需要做这一步?

因为你光记住了知识,并不够。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面对问题的某个时刻,想不起来该用什么知识。如果你提前思考和构建了连接,在你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会形成自动触发。一旦遇到某个问题,就可以马上想到相应的知识。

还是以上面的那个墨菲定律为例子。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思考那我如何在我的生活中运用这个知识呢?

我会想,越是担心的事,越不能心存侥幸,而是做好预防措施,留一手准备。

比如,我在做工作汇报时,自己知道有个环节因为调查的资料不足,讲得不够严谨,甚至也担心会被领导指出。可能自己想偷懒,并且有着希望蒙混过关的心理。

但如果按照墨菲定律的话,越是担心,越有可能会被领导指出。那么你最好,要么认真严谨地把环节补充完善,要么在老板指出之前,提前告知,这个环节不够严谨,以及你的难处和原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再比如,假如你看天气似乎不太好,你担心出门会下雨,那么就最好随身带把伞。不然你很有可能会因为下雨没带伞,而无法回家。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