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生物进化的起点是“繁殖”,终点却是“自由”

生物进化的起点是“繁殖”,终点却是“自由”

时间:2024-07-30 06:53:00 作者:
摘要:生物进化的起点是“繁殖”,终点却是“自由” 。

生物进化的起点是“繁殖”,终点却是“自由”

上周一(3月7日),文理综组教研活动中,星星老师讲述自己的课程设计,江子校长针对她的疑问进行对话。下文是星星老师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单元共分为5个课时,逐一进行说课和研讨:

课时1【生殖与发育 大浪漫】

问题1:浪漫阶段的第二个问题“生物生存就是为了繁殖”这样引入是否恰当?

江子:

A.“生物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繁殖”,这是从生物本能的角度来讲的,但生物进化的“链条”表明它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繁殖。本能只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生存方式,但在漫长生物进化历程中,生物居然神奇地进化出超越本能的存在目标。所以,这句话一定要注意,我们要站在整个生物进化的链条来看,“生物进化就是为了繁殖”这是从生物进化的起点处说起的,但从过程和终点的角度来讲,生物进化出了超越本能的需求、意识、精神(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人类,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不想要孩子,为什么在能够生育的年龄不去生育,人类显然并非仅仅以繁殖为目的进行生存的,生物进化最顶端的人类有了远远超越本能的生存目的and意义。

B.整个单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如何从【基于繁殖的本能目标】一步一步进化出【超越繁殖本能、为了自由而对生存价值and意义的追问】,对的,要追问人之为人的超越性,要有这个维度存在。

C.而且,即便对低等动物来说,仅仅从“生存就是为繁殖”这个角度讲也是不完全合理的,因为如果生物完全受制于本能的必然性,而没有基于演化的可能性,进化之链条又怎么能够进化出价值、意义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问题2:有性生殖中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否要提及(作为丰富孩子的经验存在)?就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讨论得比较详细,中间的重要节点只是简单划分出来而已,这样的比例分配合适吗?

江子:第一节属于整个单元的“大浪漫”,它的精确阶段只需把丰富性带出来就可以,不用过多讨论。

问题3:综合阶段的两个思考问题,是否合适?(下节课要讲植物的生殖)

江子:最后综合部分的“为何高等植物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无性繁殖and有性繁殖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这两个问题都不错,但讨论一个就够了。问题1是为什么呢?越低等的植物/生物都偏向于无性生殖”,但越高等的生物进化出了有性繁殖,同时无性繁殖并没有丧失,说明什么?说明你只是站在植物进化的角度来讲,高等植物两种繁殖方式都有,但站在整个生物进化的链条上看,高等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共存的现象也只是一个中间的过渡地带,它只是植物当下进化的最高等状态,但不是整个生物进化的最高级状态,而且,即便是人类,也是可以“无性繁殖”的,只不过,人类是否应该采用这种方式,以及从伦理道德、社会发展等方面可能会带来哪些新问题,要站在这个角度讨论第2个问题。

课时2【植物的生殖】

问题1:对于无性生殖中的分裂生殖、孢子生殖,仅在精确阶段的开始提及一句,聚焦不够,是否恰当?

江子:从初中教学目标的角度说,低等植物的无性生殖不需要过多关注,从微观层面稍微提到它为什么是无性生殖就好,它其实就是完全的复制状态,靠数量取胜。

问题2:对于扦插、嫁接、组织培养这些技术仅在精确阶段观念应用中提及,综合阶段思考二中点到,但没有详细聚焦,是否恰当?周末要求孩子们自己进行扦插/嫁接操作,注意事项未提及,这样是否合理?

江子:扦插、嫁接等操作可以让孩子们课下去完成,但要让他们有持续的观察、记录、拍照、拍视频,留视频资料,时机成熟了可以做一次分享,分析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而不要仅仅只是操作一下,过程性和生成性很重要。

问题3:课堂中观点输出/提及,是否过多?

江子:当我们在实行嫁接、扦插时,人为的干预了植物的生存与繁殖,对于植物本身而言,它在自然状态下当然可以既进行无性生殖又进行有性生殖,但当人类在做扦插和嫁接时,我们把它当做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手段了。人类干预的意义和潜藏的问题是什么呢?

A.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手段可以为我们所用,是生物进化决定了这一点,如同一切动物都以植物为食,这并没有破坏自然生态;但同时,此时植物存在已经不是它自身的目的了,它被嫁接、被扦插成为为我们服务的一个手段。当然,这里面潜藏的风险是什么?人为的干预导致我们只是在进行无性繁殖、进行基因的复制,但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可以通过重组、变异,具备更多可能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可能性被人类改变了,所以,人类的参与会导致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植物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危机,比如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气候或特殊病虫害,可能会因它的单一性带来生态危机(可用1-2个例子说明);

B.至于所谓的素食、肉食主义问题:动物吃植物,人吃植物and动物,从生物进化链条上看是正常的,在进化链条上,人类就处于这样一个生态位,至少当下没有办法来改变,这是整个地球进化到现在的现实性带来的。只是说:能不能过度?相当于我们为了存活而吃是正常的,但为了自己的过度贪欲或过度欲望去人为破坏就不合理的,比如:吃熊掌/燕窝,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私欲过度虐待动物就不合理;比如:我们喜欢某种植物,就把它周围的植物都去掉,只种植自己的“最爱”,这就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比如:有些地方发展烟叶(包括过渡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烟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植物跟土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就被我们破坏了。总之:1.要站在整个生物进化链条上来看待这件事;2.不能为了自己的过度的贪欲去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除此之外,吃素还是吃肉,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在这件事上如果过度关注的话,你的个人选择就可能变为偏执,哪怕吃素的人,你虽然没吃动物,但还在吃植物啊,甚至病态到“只喝水”,那也可能杀害水中海量的微生物啊。

课时3【生物的变态发育】

问题1:通过去年生物多样性的学习及本节课浪漫阶段的讨论,孩子们基本能够明确变态发育的含义、过程、于生物生存竞争的意义。那么,本节又以【蚕的变态发育】为例探究,对蚕来说,变态发育并未发挥其优势,通过对比发现,变态发育这种方式也是逐渐完善的过程,那么,本节课到底要澄清什么核心问题呢?

江子:

A.首先还是要站在生物进化的链条上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青蛙的变态发育(从水生到陆生)其实只是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环节,蚕的变态发育可能也是类似于昆虫发育中间的一个环节。也许之前是类似蜗牛的生存方式,最后会成为像蝴蝶一样的生存方式(最终的变态发育),这个过程中也有过渡/中间地带,比如蚕的发育,它既不是蜗牛的生存方式也不是蝴蝶的生存方式,可以理解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变态中的变态。

B.蚕的演化过程中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会怎么样呢?在进化过程中,蚕本身的这种物种可能会消失,也有可能会亿万年的持续停留在这个状态,但亿万年停留在这个状态就成为了一个“活标本”,如果出现了不适合它的环境巨变,可能就会彻底消失,如同现在很多生物只能在化石中找到,比如恐龙和某些植物,它们因为环境的改变彻底消失了;但在陆地或海洋中都有一些“化石级的生物”,例如大家熟知的银杏就号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蚕的这种生存方式有两种可能:1.成为“活化石”;2.彻底成为化石,当然因为基因在不断变异,会有新的方式,也许其中一种方式会让它的翅膀变得更有力量,那么,它就沿着朝向蝴蝶的方向进化发展了(就是自然状态下,它应该有很多种可能性)。但在今天,蚕的生存方式多是人为的,它的生存方式变成了人类为了更好生存的一种手段,它的那种变态中的变态/反常的生存方式只是我们觉得它不正常,而我们觉得它不正常的生存方式,恰好变成了最适合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我们为了穿丝绸,只要它的丝,所以蚕蛾很快交配死掉对我们的目的来说就是最好的方式——利用价值丧失后,立刻死掉,只留下了卵。对人类的目的而言,它的生存方式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但这是人为干涉的结果。那么,它合理还是不合理呢?蚕在自然状态下与环境互动存在许多可能性,但现在在非自然状态下,是跟人互动,这种方式对蚕造成什么影响?这显然是个未知数,如果有一天人类不需要它了,让它重新回到自然中,会怎样呢?一直保持着或者进化出新的“变态方式”,或者直接灭亡?可以去思考,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因为暂时也没有标准答案。

问题2:几种昆虫的发育对比放在最后合适吗?

江子:这个对比,可以放在精确甚至浪漫部分,而综合阶段就以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就好。

课时4【爬行和鸟类的发育】

问题:本节课对于最后鸟类的抚育行为不如何带入,核心落脚点没有想清楚?

江子:问题是你没有站在进化的链条上来思考这个问题,一定要用对比的方式,就是蛋生和卵生做对比,分析它的优、劣势是什么,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进化的链条。

1. 卵生:卵生数量多(相对于蛋生而言),不过,数量虽然非常多,却是在一个纯自然状态下,卵生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就非常弱,而且也没有亲代的保护,比如:一只青蛙产下了那么多卵,跟蛋的壳相比,保护力太弱,一生下来就在纯自然条件下,缺少亲代的保护,所谓的“蝌蚪找妈妈”都不过是童话故事,不是蝌蚪找妈妈,是小朋友在想要找妈妈。这样就非常明显,卵生的优势:数量为王,劣势:相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言,自身太弱小,同时还缺少亲代的保护。

2.这就体现出蛋生的特点,蛋生的劣势:数量少,但优势却显而易见:自身有壳作为“保护伞”,同时还有亲代的抚育、孵化,这种孵化的过程就获得了亲代的呵护。更聪明的乌鸦,不仅是孵化,还有后面的育雏,进一步增强了个体的生存能力。这几个阶段一分析就清楚了:虽然数量减少了,但最终从存活率角度讲,反而提升了,甚至更重要的是在生命进化中更“聪明”了,可以说是大脑容量或者“IQ”在不断进化,这是蛋生和卵生的对比。

3.综合部分:落到蛋生和胎生。追问:比蛋生更高级的发育方式是?胎生。为什么?站在进化链条上分析,这是下一个阶段的浪漫,讨论一下即可,这节课不用达成共识。

总之,对比就是要站在进化的链条上,从小学到初中:横截面上,要与环境互动;纵截面上,就是进化的链条,要紧紧抓住这两条线,这是中学生物学科最最重要的核心素养。

课时5【哺乳动物的发育】

问题:这节课落脚点主要在于哺乳动物的生存策略,人的生殖优势如何更好的带入?

江子:胎生and蛋生的对比

1.从数量上对比:胎生在自然状态下,数量会减少;

2.从保护性上讲:蛋生的状态—蛋生出来还是要交给自然,只不过相对卵生而言,蛋在自然状态下必须经过亲代的孵化才能成为小鸟;在此过程中,如果遇到天敌,亲代会本能地尝试保护,但是一旦危及到自己的生命,亲代也会本能的选择放弃,即,子代跟母体的联系比较松散。胎生的状态—母体自始至终都与胎儿生死与共。拿人类来说,母亲十月怀胎期间,胎儿始终是母亲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亲代对子代的保护来讲,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具有无以复加的优势。但同时,会不会带来某种问题?的确会。A.亲代在这个阶段如果受到伤害,也会直接伤害到子代,比如:感冒吃药,摔一跤等都可能导致畸形或流产,子代与亲代的状况息息相关;B.亲代怀胎期间,会降低自身的生存能力,所以,胎生的条件:要么自身有足够的安全感,要么具有某种社会性,能够得到群体的协助与保护。

3.而且,最重要的对比还不是怀胎过程,而是降生之后的生长与发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哺乳动物,一是人类。

(1)高等哺乳动物的胎生:如小牛、小狗,小猫出生后仍然会有一个哺乳期,哺乳期间不仅仅是哺乳,还会通过游戏的方式交给它生存的技能,小老虎小狮子小猎豹都会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会捕猎,在哺乳期间一方面提供食物和安全;另一方面学会生存技能;当身体发育成熟时,基本生存技能也就掌握了,这是高等哺乳动物的优势。

(2)但是人类更特别:人类是高等哺乳动物里的“早产儿”,婴儿降生的时候不是小牛犊的状态,因为小牛犊自降生的生命状态跟成熟的老牛相比,差异性是什么?A.体型(肯定的,因为太大会难产,所以要早点生出来);B.必备的生存技能,小牛犊也不会,但是很快就会了;C.最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大脑容量—小牛犊的大脑发育基本已经成熟,且在后续哺乳生长过程中,大脑基本不会再有进一步发育,生长的可能性很小。简单讲,小牛和老牛之间就是相似关系,类似数学中的相似图形,只是小一号大一号。但人类不是!人类虽然也有小一号大一号的特征,但人类的婴儿,之所以说是早产儿,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大小的问题,而是大脑的质的不同!人在跟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使得刚刚降生的婴儿与12岁孩子的大脑相比,就如同计算机一样,不知升级换代多少次了,但小牛小马的大脑却没有。

(3)今天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不管是神经元的链接还是遇到问题时的脑成像图都显示:1岁-12岁的儿童的大脑发育差异巨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虽然人一方面有生物性/本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婴幼儿跟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与纯粹跟自然环境的互动,而是与最特别的历史文化环境互动,只有人类才有历史文化环境,而其它一切高等哺乳动物都没有所谓的历史文化环境。人类的婴幼儿在跟历史文化环境互动时,他们的大脑相对于刚出生时候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意识生长、发展和不断觉醒的过程,只有人类才可以去追问善、追问真、追问美,追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类特有的,其它的一切高等哺乳动物都没有,这是属人的高贵与自由!

(4)这就又回到了单元大浪漫中谈到的问题:生物的进化或者说演化的规律。生命最低等的起点处就是本能性的繁殖,但是最高等的人类:生物性的一面仍然需要繁殖,但更重要的是生命进化出人之为人的自由,是属人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人之为人的人性,可以追问真善美,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之为人最独特的可能性。整个单元都要站在进化链条上思考:生殖和发育的起点在“那里”——繁殖,而进化的终点却在“这里”——自由,那么请问:何以可能?它是如何实现的?对这个根本性大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其价值远远大于某个知识点,也大于近现代自然科学所强调的数学化与实证主义的价值取向。

本能繁衍生物是什么_生物的本能是繁殖_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吗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