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时间:2023-10-01 06:04:00 作者:
摘要:收稿日期:004-09-03作者简介:王勃然197-男江西黎川人东北大学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收稿日期:2004-09-03作者简介:王勃然(1972-), 男, 江西黎川人, 东北大学副教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第7卷第2期2005年 3月东 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7,No .2Mar .2005文章编号:1008-3758(2005)02-0148-03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 、本质和功能王 勃 然(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110004)摘要: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了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指出由于人自身的生理构造和感官的人类学局限, 他们倾向于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做同一种事物来谈论, 其结果必然就是隐喻的产生;说明了隐喻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揭示了隐喻的两大功能, 即组织人类概念系统, 引导人类经验和创造新的意义,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关键词:认知;隐喻;起源;本质;功能中图分类号:H 315;B 023文献标识码:A隐喻 (metaphor)一 词来自 希腊 语的 meta-phora,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 , 一种“传送、转换” , 即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进行含蓄地比较, 以表明相似或类似的关系。

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 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于隐喻。传统修辞学认为, 隐喻是位于词汇层次上的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的修辞现象, 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一种偏离 。隐喻使用是一种特殊的才能,需要天才般的对事物相似性的洞察能力 。最先对隐喻投以极大关注的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与诗歌》中对隐喻提出了一个基本定义:“隐喻就是借用属于一个事物的名称来表征另一个事物”[ 1]。然而 , 自从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 年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著述 。在他们看来, 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据美国语言学家理查兹统计 ,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2]。一 、隐喻的起源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意义基于感知, 感知基于生理构造 ,认知结构和感知机制紧密相联 。由于人自身的生理构造和感官的人类学局限, 作为主体的人类对于世间万物的感知并非是对外部客体客观的 、全部的反映 ,而是由我们的身体和经验形成的。

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认知和概念这一中间层次, 如果不依靠认知结构和范畴知识 ,就无法接近客体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思维必须设法从主体向客体“跃迁”,以便尽可能地理解现实 ,此时只有隐喻这张超经验、超逻辑的想像的翅膀可以使人的思想飞升,从而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 ,它通过对比而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 3]。心理学家指出:人类中心和拟人论在人类对时空的感知中和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互相作用来与世界相连的,我们整天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何以能与之分离 。在语言的初创时期, 由于思维能力的贫乏和概念系统的笼统, 人类身处一个介于有生命和无生命之间的模糊不清的世界之中,语言意识中没有种和属的概念, 故而倾向于以自身作为相似联想的单一参照系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这是我国古人认识和描述事物的一个基本原则 ,与西方的“身体化活动”或“体认”观有异曲同工之处。人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如山有山头、山腰、山脚, 树有树冠 、树身、树脚, 等等。“天”被看做是“父”,“地”被看做是“母” ,天地的交合产生了天下万物 。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 ,人类逐渐从具体概念中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 ,而为了填补语言表达上的空白 ,他们开始借助于表示某个具体实体的词语来指称或认知某个陌生的概DOI :10.15936/j.cnki .1008 -3758.2005.02.020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