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原创】清朝嘉庆帝在血统上是汉族:唐朝与清朝皇帝的血统研究

【原创】清朝嘉庆帝在血统上是汉族:唐朝与清朝皇帝的血统研究

时间:2024-07-20 23:32:54 作者:
摘要:在讨论清朝皇族的血统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八旗制度,以及清廷汉化史。一、八旗的民族成分八旗是清朝的统治阶级,是多民族、多血统组成的。后来由于内部文化的趋同,因此都以「满族」代称。

在讨论清朝皇族的血统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八旗制度,以及清廷汉化史。

一、八旗的民族成分

八旗是清朝的统治阶级,是多民族、多血统组成的。后来由于内部文化的趋同,因此都以「满族」代称。八旗汉军的满化后裔,到底属于「汉族」,还是属于「满族」,目前尚有争议。

清初,汉军旗人在各方面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到了雍正年间,八旗汉军占八旗总兵力的72%,但是到了嘉庆年间八旗汉军只占八旗兵力的43%。到了清末,虽然八旗汉军占比有所降低,但各种汉族军阀逐渐取代了八旗的地位,也成为民国时期动乱的根源。

顺治五年,八旗满洲共30万人,八旗蒙古共14万人,八旗汉军共25万人。

康熙六十年,八旗满洲共8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万人。

清朝奇闻异事_清朝奇闻_清朝奇闻怪事

伞(sa)兵(&*)

二、「旗民不通婚」

现在有很多人诟病清王朝一项,就是所谓的满汉不通婚的规定,而实际上,所谓的满汉不通婚,不过是旗民不通婚在清末的叫法,其原因由于清朝中期的皇权强化、削弱下五旗各旗旗主王爷和旗内王公对本旗控制力度等手段,加强八旗内部内外二十四旗的认同,使得八旗逐渐融为一体,所以,清初的旗民不通婚也就逐渐改成了清末的满汉不通婚。

可是,真的旗民不通婚么?

实际上,所谓的旗民不通婚,有清一朝也没有正式的法律文件记录过,在八旗内部,也没有明显的文件记载,在《清史稿 世祖本纪》还记载过顺治八年甚至有鼓励旗民通婚记载:「令满、汉官民得相嫁娶。」(注:《清史稿》成书于民国,而那时,满人已经等同于全体旗人,所以,在这里「满汉」的含义是「旗民」,下同。)

而且在清末,慈禧也下发过懿旨鼓励满汉通婚:「满汉臣民……惟旧例不通婚姻。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开除此禁……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

不过呢,慈禧这张懿旨,却在某些人眼中成为了「旗民不通婚」的确凿证据,可是,怪事又出来了,为什么贯穿整个清朝,都有旗人娶汉女的记录捏?(旗女嫁汉人的情况也有,但是少。)

清朝奇闻异事_清朝奇闻怪事_清朝奇闻

慈禧

从目前研究的角度来看,和事实比较一致的是《永宪录》的说法:「按国制,皇后诸妃及凡满洲之正室皆不与汉人联姻。」也就是说,旗人的正妻不能为民人,而纳妾之类的则随意。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如完颜廷鏴的正妻恽珠就是民人,而且清末依兰副都统全亮的正室也是西征之时伊犁当地之民女。

至于旗民通婚的形式,无非是两种:

民女嫁旗男,民女抬旗(有的可能会改满姓);

旗女嫁民男,旗女出旗(出旗了后代就没法享受旗人待遇了)。

三、清廷汉化史

顺治对汉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对汉族的歌赋有一定的研究。在对待汉族文化上,和多尔衮发生了很大冲突,多尔衮认为学习汉文化,会削弱满族势力,会被汉族同化,因此对他的汉族教育严加干涉。顺治皇帝怒曰:「假如我要是不学习汉语,汉族大臣跟我说的话听不懂,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即使我听懂了,我又不知道怎么说,叫我怎么当这个皇帝?」因此在顺治皇帝时期,汉语成为满族必修课。

康熙时期,清廷汉化程度猛增,汉官不断增加,康熙在召见大臣时,遇到会说满语的汉族大臣就说满语,遇到不会说满语的,就会使用汉语。朝廷为了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要求满族官员也需要懂汉语,否则会被免职。到了康熙执政末年,满族基本全部汉化:「闾巷则满汉皆用汉语,从此(满族)后生小儿多不能(满)语。」

清朝奇闻异事_清朝奇闻_清朝奇闻怪事

雍正

雍正精通中华满蒙汉三语,因此可在满、汉语间流利切换。雍正曾推行官话改革,基本上就是说北京汉语话,东南一带说不好官话的人甚至不允许参加科考。

到了乾隆时期,雍正的这项命令被废除。但是毕竟已经推广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满族已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满官对满语的读写能力开始大幅下降。乾隆会写汉语诗。

根据最近的考察,嘉庆时代开始了汉族官员在清朝省一级政务中占支配地位的局面,而这种种族比例的变化原来被人们认为开始于太平天国叛乱的时期。

咸丰一改以往的制度,开始重要汉臣,令曾国藩、胡林翼操练湘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胡林翼,都是晚清的朝廷重臣,而他们统一都是汉族。

到了慈禧同治时期,中国满文化基本上也是已经消失了,大臣们在朝堂之上都是用汉语交流。据慈禧身边的大宫女德龄的《紫禁城的黄昏》记载:曾有外国友人康保夫人要为慈禧太后做画像。按照中国人习俗,只有死去的人才被画像,以便后代子孙敬仰。德龄全程与慈禧用满语对话。之后,慈禧婉拒康保夫人的画像的要求。据德龄另外一书《我和慈禧太后》中的记载,慈禧只看汉文,不理会满文。由此可见,慈禧会满语,但不喜欢用满语。

清末几乎是汉族掌握大权。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除了奕䜣是满族,其他诸如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沈葆桢、刘坤一等人全都是汉族。李鸿章在清末时,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是历史上第一支现代化海军。此外,李鸿章能够代表中国签署大量条约,权力非常之大。

满语在宫廷里仅有皇帝亲王能懂,已是寒酸不堪,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属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这就像是汉族口里的「扎西德勒」一样。虽然都是会且只会说一个词,但从「文化民族论」来看,无论是只会说「扎西德勒」的汉族,还是只会说「伊立」的溥仪,都应算作汉族。

四、清朝皇族血统表

正因为八旗内部的满汉是可以正常通婚的,因此清朝的皇帝自康熙起就一直有汉族血统,也就出现了「嘉庆帝是汉族」这样的奇闻。

清朝奇闻怪事_清朝奇闻_清朝奇闻异事

清朝皇族血统表

五、唐朝皇族血统

(太难算了,就只算了前面几个):

清朝奇闻_清朝奇闻怪事_清朝奇闻异事

唐朝皇族血统表

六、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奉慈禧和光绪之命考察外国宪政归来的满人大臣载泽和端方等《条陈化满汉畛域办法八条折》,主张「宪政之基在弭隐患,满汉之界宜归大同」,「放弃满洲根本,化除满汉畛域,诸族相忘,混成一体」。同时,以恒钧、乌泽声、穆都哩、裕端等一批满族留日学生为主,在东京、北京创办《大同报》及《北京大同日报》,专门以提倡「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为宗旨,宣传「五族大同」。1912年底,由内蒙古喀拉沁旗的巴达尔胡倡导,在北京创办了《蒙文大同报》,主旨为宣扬「五族共和」、「五族大同」。五族大同是清末立宪派的主流,包括梁启超等皆支持此思想。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武昌起义后十数行省先后宣布独立也作了说明:「所谓独立,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南北议和之后,五族共和成为民国的官方思想。

最近有人造谣说「五族共和是清朝和袁世凯的遗留,孙中山从未同意过」。对此,我贴出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回应这种谣言。

清朝奇闻异事_清朝奇闻怪事_清朝奇闻

民族团结是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责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虽编制或不一,号令或不齐,而目的所在则无不同,由共同之目的以为共同之行动,整齐划一,夫岂其难,是曰军政之统一。

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有其风气所宜,前此,清廷强以中央集权之法行之,遂其伪立宪之术;今者各省联合互谋自治,此后行政,期于中央政府与各省之关系,调剂得宜,大纲既挈,条目自举,是曰内治之统一。

满清时代藉立宪之名,行敛财之实,杂捐苛细,民不聊生,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

以上数者,为政务之方针,持此进行,庶无大过。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循序以进,不为幸获,对外方针,实在于是。

夫民国新建,外交、内政,百绪繁生,文自顾何人,而克胜此!然而临时之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十余年来从事于革命者,皆以诚挚纯洁之精神,战胜所遇之艰难,远逾于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今以与我国民初相见之日,披布腹心,惟我四万万同胞共鉴之!

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清朝奇闻异事_清朝奇闻_清朝奇闻怪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原文

[1]

[2]

[3]

[4]

[5]

[6]

[7]文德皇后

[8]杨达/40397#reference-[1]-8574466-wrap

[9]武则天

[10]窦德妃

[11]五族共和

[12]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结尾求三连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