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汤拥华丨重构具身性:后人类叙事的形式与伦理

汤拥华丨重构具身性:后人类叙事的形式与伦理

时间:2024-07-13 08:08:49 作者:
摘要:汤拥华丨重构具身性:后人类叙事的形式与伦理具身性(embodiment,形容词形式为embodied)是源于认知科学的关键概念

汤拥华丨重构具身性:后人类叙事的形式伦理

具身性

(embodiment

,形容词形式为

embodied)

是源于认知科

学的关键概念,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

用。按照弗朗西斯科·J.万利拉等人的说法,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两重内

涵:其一,认知依赖于经验,而经验来自拥有不同感觉运动能力的身

体;其二,个体的感觉运动能力与一个更广泛的生物学、心理学和文

化背景密不可分。第一重内涵旨在破除身心二元论,第二重内涵则是

要使身体成为活的经验结构。目前大部分有关具身性的讨论都着眼于

人类的理智与情感,美国文学理论家凯瑟琳·海勒

(N.KatherineHayles)

的《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一书则将身体替换为虚拟身体,将认知科学替换为信息科学和控制论,

再结合文学叙事问题,在后人类研究领域展开了颇具开拓性的分析,

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何为后人类,也丰富了具身性的内涵。本文就将

以该书相关分析为基础,对具身性概念在后人类语境中的文学关涉与

伦理向度做进一步的探测。

一、后人类叙事中的具身性问题

与大多数后人类理论家一样,海勒认为后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的

终结,而只是预示特定的人类概念的终结。她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

类》一书中有对后人类概念的正面解说,后来又在一次访谈中做了概

括,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其一,看重信息化的数据,轻视物质性

的实例,认为由生物基质形成的身体是历史的偶然而非生命的必然;

其二,意识和心智被认为并非人类专属的天赋;其三,认为身体与机

器的对立并不可靠,人的身体是人类要学会操控的工具,而机器是人

手的延伸,人类利用假体来扩展或代替身体也是身体的机器化;其四,

身体性的存在

人类

与计算机仿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

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

对这番解说有三点需要指明:其一,海勒不是传统的人本主义者,

她对从人类到后人类的整个变化过程持开放态度,但是当然,她也不

是“反人类”主义者;其二,海勒反对笼统的技术决定论及相应的历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