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方志研究|关于二轮志书编修的基本经验与续修三轮志书的思考

方志研究|关于二轮志书编修的基本经验与续修三轮志书的思考

时间:2024-06-21 09:10:05 作者:
摘要:关于二轮志书编修的基本经验与续修三轮志书的思考

关于二轮志书编修的基本经验与续修三轮志书的思考

方志传媒集团 潘贵存 张峰

内容提要: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2020年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新中国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第三轮修志启动在即。总结二轮修志经验教训,谋划三轮志书续修,思考三轮志书续修定位,确立记述主线,是三轮志书编修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方志书编修 二轮地方志书编修经验三轮地方志书续修谋划

01

二轮地方志书编修的基本经验

把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开始普修方志到2001年12月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的新方志编修工作,称作新中国首轮修志;把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的新一轮方志编修工作称作新中国第二轮修志。2015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完成“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的“全覆盖”,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新中国的第二轮修志工作基本结束。

新时期第一轮志书编修启动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是在思想和理论准备不足情况下进行的。第二轮志书编修是在全面总结首轮志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

以唐山市二轮志书编修为例:2003年7月,根据全省二轮修志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唐山市第二轮市、县(市、区)志编纂实施方案》。2003年11月4日,唐山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包括《唐山市志(1987—2005)》在内的15部市、县(市、区)志编修任务。按照“两步走”的工作思路,市县两级分步实施,先期启动县(市、区)志的编修,市志编修待条件成熟后再启动。2018年1月召开《唐山市志(1987—2005)》专家评审会,《唐山市志(1987—2005)》顺利通过评审。2018年12月,通过省地方志专家终审。2020年9月通过出版社审核,批准出版。2020年末,全市性的志书编修全面完成。

总结二轮修志,主要经验教训是:

01

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是志书编修编纂的根本保障

2003年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后,市地方志办公室立即向市政府汇报,主管副市长指示:抓紧筹备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尽快物色人选,推动县(市、区)续志工作。准备工作就绪后,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二轮修志工作。11月14日,为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调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明确市长为主任、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市本级二轮修志启动后,市政府将修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将二轮修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正常工作经费支出、改善修志办公条件、解决聘用人员工资待遇。各县(市)区调整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二轮志书编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二轮志书编修提供保障。

由于落实与坚持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从而保证了二轮修志在2020年全部完成。

02

专家指导与众手成志有机结合”的修志体制,是保证志书编修质量的有效途径

志书编纂是项繁杂、浩瀚、大型的系统文化工程。“修书再难,莫若修志”。修精品佳志,除需要一批热爱地方志事业、具有一定文字水平的编辑人员负责资料搜集、撰写初稿外,还需要具有一定修志经验、理论知识较为丰厚、文字功底扎实、能统领修志全局的专家型学者,全程参与。通过建立专家指导与众手成志有机结合的修志体制,实现创精品佳志的最终目标。

修志期间,唐山市市、县两级邀请地方志专家全程参与,从篇目设计、业务培训、志稿总纂等方面,为志书编纂提供全方位的配合与支持。以《唐山路南区志(1990—2010)》为例,建立专家指导与众手成志有机结合,并以专家为主导的的修志体制,既保证志书编修进度,又保证了志书质量。以《唐山市丰润区志(1978—2005)》编修为例,修志过程中,与齐家璐、王志修、王复兴等全国知名专家联系紧密,随时保持沟通,破解瓶颈,加快进度,为志书质量把脉。以《迁西县志》编修为例,聘请知名专家齐家璐为志书把关,保证志书质量上乘。

张 峰

潘贵存

03

建立健全编修制度,是志书编修有序推进的必要保障

唐山市二轮志书编修启动后,各县(市)、区相继建立健全主编负责制、责任编辑包编制、承编单位负责制等,保证志书编修依规有序进行。建立常态化的业务培训制度,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提高编辑人员驾驭志稿资料选取、归纳综合、提炼加工能力。建立调度制度,掌握编纂进度,及时解决编纂中遇到的难题。建立督导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承编单位已报志稿资料不详、脉络不清、断限不到位,及个别承编单位上报不及时甚至拖延不报、敷衍应付等问题,进行重点督导检查;对修志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加大督查力度。建立承编单位核稿制,志书终审前、出版前的自核、互核、统核制,保证志书质量。

04

严把质量关,发挥志书存史、育人、资治功能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一部政治观点正确、时代特点鲜明、地方特点突出、编纂思路清晰、篇章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轻重详略把握得体,资料丰富翔实,讲究章法技巧,编纂体例完备、内容记述全面完整、文字通顺流畅、文表互相映衬,著述风格统一的上乘之作,是志书编修出版的最基本要求。严格执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规定,正确处理好编修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健全和完善修志主编、总纂责任制,规范志书编修流程。强化审查验收制度,探索科学规范的评审方法,切实落实初审、复审和终审的“三审”制度。

02

三轮续志编修的定位与思考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根据这一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基本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书的续修工作。2020年,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目标要求,全国性的第二轮志书编修基本完成,第三轮修志启动在即。为了打造高质量传世之作,发挥方志存史、育人、资治功能,需要我们超前谋划,把握定位,科学谋划三轮续志编修。

01

把握三轮续志编修的定位

中指组的《关于全国第三轮地方志书编修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将第三轮修志下限定在2025年。如果第二轮修志以改革开放为发展主线的话,那么第三轮修志记述发展变化,就应以脱贫攻坚、“五位一体”小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为重点,并以“五位一体”小康建设为发展主线,翔实记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五位一体”全面小康,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小康。全面小康,是指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近平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的成功实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的“三农”工作重心也自此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布: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地方志书记述的是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在第三轮志书断限内,志书要以小康建设“五位一体”为发展主线,忠实记述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奋力拼搏将小康梦想成为现实的历程。同时,按照小康建设“五位一体”的总要求,自然地理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均应将小康建设作为发展主线全面系统的融合记述。这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期盼,第三轮志书应记必记。

02

坚守志书续修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修志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修志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在修志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修志工作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秉承继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认真吸收前人创造的修志理论、经验和方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存真求实。坚持实事求是、直笔著史,既要客观反映本地的优势、成绩和经验,也要客观反映本地的劣势、不足和教训,不溢美,不隐恶,不诿过,确保志书信今传后。

坚持质量第一。始终坚守质量至上,将质量意识贯穿修志各环节、全过程,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出版关,编修出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志书。

03

客观记述志书内容

第三轮志书主要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志书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纵述史实,增强著述性,记述有深度。志书区域界限、时间界限明确;做到详今明古、详近略远。志书坚持述而不论原则,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述体中的必要议论适度,不空泛。志书内容记述不机械重复;交叉记述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记述,或此详彼略,或用互见法。

志书内容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行文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志书文字、数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用法、引文注释等符合国家有关出版物的规定。

志书资料真实、准确;有歧义但不可或缺的资料,多说并存。资料全面、系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物等方面的资料齐全。资料具有代表性、权威性;注重使用原始资料。注重编辑资料长编,对入志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04

合理运用志书体裁

第三轮志书应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述,根据志种和内容层次的不同,合理设置总述、概述、无题述等。记,大事记选录大事得当,重要事项不漏,时间、地点、大事主体、过程、结果五要素基本完整。专记设置,应选题严格,数量适度。志,门类设置科学、合理、务实,纵述事物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缺失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传,坚持生不立传,立传人物主要为本行政区域有重大影响者、本籍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等。有重大影响、有突出贡献、有代表性的在世人物,主要采用人物表、人物名录、以事系人的方式记录。图,图片注重典型性、资料性。地图采用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地图,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照片无广告色彩。除人物传外,无个人标准像。表,表格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录,附录收录的文献、数据等具有存史价值。

05

编制科学合理,符合本地实际的

志书篇目

志书篇目设置,应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基本要求,科学分类与现实社会分工、全志整体性与分志相对独立性的关系处理妥当。篇目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横分、横排门类,以横为主,纵横结合;层次分明,归属得当,排列有序;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适当。篇目标题准确、简明、规范,题文相符;不同门类标题不交叉,同一门类各级标题不重复。篇目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地方特色事物可以升格,时代特点融入记述实体之中。

06

建立保障机制

三轮志书续修时,调整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副职为副主任,各承编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要职责或任务是:全面领导所承编志书的编纂工作,对所承编志书的编纂方案进行审查和批准,组建修志工作专班,为修志工作创造必备的工作条件,组织所修志书的评审以及负责三级地方志书出版的组织协调。建立“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到位的“一纳入、八到位”工作机制。将三轮志书续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督导机制,保障志书编修进度。

07

建立专家指导与众手成志有机结

合,并以专家为主导的修志体系

主编选配。选配条件:对党忠诚,秉公办事,代表党和政府立言,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因私情放弃原则;忠于真理,实事求是,下笔务求言之有据,所据务求信而可征,不唯书唯上唯亲唯权,不虚美隐恶拔高贬低;统一思想,统一规范,贯彻总纂纲目,熟悉总纂法规,不随心所欲,不盲目从事;奋发进取,勇于攀登,钻研修志业务,探索方志规律,不固步自封,不安于现状;掌握资料,积累素材,互通有无,通力合作,不封锁垄断,不据为己有;同心协力,谦逊诚恳,严于律己,尊重同志,不影响团结战斗,不计较个人得失;集中办公,协调部署,尽职尽责,讲求效率,不松散闲逸,不精力旁耗。且主编为专家型人才。

建立专家库。库内专家的选配要顾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人才。

选聘编辑。编辑应政治可靠,有专业特长,具有一定修志经验、理论知识较为丰厚、文字功底扎实。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地方志编纂人员实行专兼职结合,专职编纂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年龄结构上,实现老、中、青三结合,既可避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确保志书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又可以老带新,把老同志熟悉地情、行业情的经验与中青年同志的创造力较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结构上,以社会科学人才为主,以自然科学人才为辅,合理配备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专业的人才。在专业水平结构上,既要有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的人才,又要有中等学历、中级职称的人才。

为适应三轮志书编修,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编辑人员应对志书编修能力。

08

制定三轮志书续修实施方案

第三轮地方志书续修主要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志、市(地区、州、盟)志、县(市、区、旗)志,以及其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志。编修的主体形式是续修。志书上限由各地根据本地修志实际确定,下限原则为2025年。行政区域发生变化的,或前志质量不高的地区,可以重修;新增设的行政区域,需要创修。续修志书应处理好与前志的衔接关系,注意对前志的拾遗补缺、订讹正误。

第三轮地方志书续修方案内容主要包括:修志的意义和目的、修志的指导思想、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基本任务与承编单位、体例规定、行文规范、审稿出版、修志的经费、组织领导与工作步骤等。

09

质量保障

严格执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规定,强化审查验收制度,探索科学规范的评审方法,切实落实初审、复审和终审的“三审”制度。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