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淡看生活 > 妇女节特辑 | 我的农村母亲,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苦难女人

妇女节特辑 | 我的农村母亲,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苦难女人

时间:2024-06-20 13:06:48 作者:
摘要:排版丨海娄我的母亲痴呆了我的母亲轻微痴呆了,今年51岁,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痴呆的症状是无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法,无法理解沟通对方的说话内容。

排版丨海娄

我的母亲痴呆了

我的母亲轻微痴呆了,今年51岁,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母亲痴呆的症状是无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法,无法理解沟通对方的说话内容。但是她唯一记得的是自己苦难的一生。去年她的儿子终于成婚,她和父亲终于能够松口气了。生活对她所有的残忍,在她变得痴呆之后,终于无计可施。

我的母亲在三十年前从重庆(当时隶属四川省)远嫁到河北,而在那个交通以人力车为主的年代,婚嫁的范围不过方圆数十里而已。她因为对原生家庭的恨,选择了逃离到最远的地方。她要重新选择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她出嫁后大约三十年的时光里,母亲并没有获得她想要的幸福。

她的丈夫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从没能体谅她的不易与苦楚。母亲除了承担所有的家务和对儿女的照料以外,还要和父亲一起经营生意。即使她自认为作为一个妻子,已经尽了全力。然而她的丈夫依然会在她与她婆家人之间,选择后者。

她的婆婆,欺负她是个外地人,从来没有帮她照看过儿女,更是从来没有把她当成自家人。她在北方那个小小的村庄生活了三十年,依然没有朋友,唯有几个同样从四川嫁来的同乡,算是朋友,可她又不喜欢与人闲话、拉家常。

如今的她,女儿出嫁儿子成婚,家中也并没有多少外债,然而在可以开始享受晚年的时候,她却找不到自我了。

每当想起失学的经历,母亲总是

忍不住流眼泪,她在梦里也哭

对于母亲的经历,我从来不敢多问。外人对她的欺侮也成了我内心隐秘的耻辱,对外我不敢提自己的母亲是四川人,对内我不敢问母亲的身世遭遇。然而母亲对于自己的选择是头脑清楚的。

在她大约七八岁的年纪(1975年左右),父母就双双离开了他们姐妹五人,她的大姐年龄比她要大近20岁,她的弟弟比她小10岁多,她总共有三个姐姐。在劳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年代,她父母认为,多生是正确的,多生男孩是明智的。

父母的离去让家庭失去依靠,好在家里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已经取得公职,当了人民教师,尚可资助弟弟妹妹们。

那时候母亲正是读书上学的年龄,但是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母亲说她的作业本反反复复地用,边边角角都写满了字,老师看她学习好,还帮她垫付过学费。但是她在学习之外,还需要照看弟弟(我的舅舅),那时她也不过七八岁而已。听母亲说,她经常把舅舅放到背篓里面,一边摇晃着他,一边听课。而且由于上学晚了,在班里年龄较大,自觉不好意思。因此即使学习成绩再好,我的母亲最终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

从我上学到现在,母亲总是回忆她自己童年时期因为家境不好不能上学,她的回忆带着对她大姐的埋怨,她总说大姐偏心,只让她三姐上学读书,偏偏三姐学习还不好,高考复读了好几次都没考上大学,可是就是不给她上学。母亲回忆起来总是忍不住流眼泪,她在梦里也哭。有时候端详母亲睡梦中的脸庞,发现她的眼角总是挂着泪。

我想不能上学的痛并不能成为她一生无法放下的恨,还可能夹杂着她逃离不幸的原生家庭之后,所遭遇到的地域歧视、婆家的冷漠、官商的欺压等等,她把所有的不幸归结为没能读书。所以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读书,砸锅卖铁当乞丐捡破烂儿,也要供我们上学。即使我的祖母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母亲也一直坚持。后来,我和姐姐都读到了大学,而因为上网吧玩游戏而辍学的弟弟,则成为她心里不能解开的结,她还为此气出病来。

她拼尽全力离开家乡,

婚姻并不是她的乌托邦

我至今不解母亲为何选择远嫁?难道仅仅是因为家庭给她的伤害?而父母之所以能够跨越如此大的地理空间相遇,也夹杂着时代的机缘。

父亲在1989年与母亲结婚,这还得益于父亲做的一些小生意。父亲说包产到户之后,我们那兴起了经商风潮,但是家里之前并没有积蓄。因为集体化时代是严格限制私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副业的,他还说祖父那时候因为私自去火车站当搬运工而被队里惩罚,没能得到当年分配的粮食。

国家政策松动以后,父亲在1986年左右也开始去做生意,但是因为没有资金加上胆子小,一开始并没能挣太多钱。1988年全国性物价飞涨给了父亲机遇,他以低价进购的火柴,从两分一盒涨到两毛一盒,也算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了娶妻的钱。

据父亲回忆,当时在我们县,几乎每个村都有嫁过来的四川人。我的一些朋友,有内蒙的有山西的,他们的母亲也有从四川嫁过去的。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原来他们的父亲也多是由于贫穷而在本地讨不到媳妇儿,于是要么结伙儿要么经人介绍,去四川找媳妇儿。我的父亲也概莫能外。

在父母能够相遇的际会里,还有一个因缘大概是他们俩都失学了。母亲因为父母双亡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上山砍柴、割猪草、做家务、照顾弟弟,随之失去的是童年和人生向上的机会。而父亲则因为祖母逼迫他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和妹妹,而差点疯掉。父亲学习好是全村公认的,可是长兄如父啊,他也必须早早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父亲高一辍学后,精神失常过一段时间,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穿着单薄的内衣跑到了三十里地之外的老姨家。后来父亲去收破烂、沿街叫卖,这对于读过书的他来说,难以启齿。家庭贫困加上失学,以及由于精神问题错过婚配最佳年龄的父亲,娶妻难度可想而知。

而那远在四川山区的母亲则因为失学,继而对家庭、亲人失望,发誓要离开环境逼仄、阻隔机遇的深山。父亲的介绍人娶的媳妇,正是我母亲的同乡,他们就这样相遇了。

可是母亲追求幸福的道路并不如她所愿。她在这个婆家从来没有得到照顾与尊重。据我的观察与了解,母亲这一代人当媳妇时一般都得不到婆婆的照顾。母亲身在其中,她也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变化,她觉得是自己命苦,一辈子赶不上好时候。

在我因为畏惧难缠的婆媳关系而宣扬不婚主义的时候,她总是劝我说,你们这一代一般家里都只有一个儿子,婆婆都对儿媳妇好的不得了,加上婆婆又年轻,能帮你们照看小孩。而她们那一代大概每家都有好几个儿子,当婆婆的为了公平选择都不管,或者只管一个最有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的。

当然更可能的原因是母亲生的前两个孩子都是女儿,作为二女儿的我,在出生后甚至差点被祖母送给别人收养。

我的记忆中也没有被祖母照看的印象,母亲说确实如此。她总是提起生下我姐不久,因为麦收时节抢着收麦,所以几乎不曾坐月子,才落得如今一身病。

今年过年期间,母亲又提起她不曾说过的一件往事。她说那时候临产(1990年7月),晚上睡觉翻身,突然觉得肚子疼痛,而且越来越难以忍耐,她终于在半夜撕心裂肺地哭喊了起来。然而睡在一边的我的父亲却丝毫不闻,呼呼大睡。最后还是当年未成家的叔叔来窗边把父亲叫起来,一起用手推车把母亲送到了医院。

可是受尽一路颠簸之苦的母亲却被傲慢的医院拒绝了,因为他们匆忙中忘记带钱,即使父亲苦苦哀求先接生,他马上回去取钱,医院都不肯松口。他们不得不另寻一家医院,母亲也在数次辗转周折之中,昏了过去。

在她的叙述中,她一再表达对父亲的不满,对婆婆的怨恨,她无法宽恕他们。我想这个从鬼门关回来的女人,内心一定竖起了一道坚硬的冰墙,再也无法融化。

我那大男子主义的父亲,他认为一个男人只要在外面把事业经营好就行了,他可以一个人推着板车走几里路去交公粮,他可以在冬夜开着敞篷三轮车去进货,却不曾给过母亲半点温暖。

记忆中他们从不曾平静地对过话,总是用喊叫的方式。小时候,父亲忙碌一天回来,如果饭菜没有准备好,他就会对母亲大发脾气;如果准备好了,全家就得等着父亲动筷才能开始吃饭,吃的时候也要把不多的肉和鸡蛋让给父亲吃。吃完之后,父亲就往沙发上一坐开始看电视,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儿。母亲觉得不公平,她觉得她和父亲一样,也在外面劳作了一天,为什么回家之后还要事事都伺候父亲?

他们的事业也并不顺利,由于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他们没有能力获得好的资源。得到学习机会的叔叔和姑姑翻了身,成为了吃商品粮的人,但从此再也没有正眼儿瞧过当小商小贩的父亲,更不要提遇到困难之后相互帮助了。经营生意的父母亲会经常遇到检查机关制造的麻烦,那时候我们店里卖的东西不是被拿走就是被查封。

自此,母亲咬紧了牙,心里发起了恨,从此不与他们来往,连每年只有一次的家庭聚餐她都只短短出现一小会儿。可是她真的是无足轻重啊,她来与不来,聚餐都照常开始,她来了,也上不了桌,只能在旁边站着,结束后还要帮忙收拾。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