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大灭绝后腕足动物复苏-辐射研究获进展

大灭绝后腕足动物复苏-辐射研究获进展

时间:2024-06-18 12:13:23 作者:
摘要:生物大灭绝事件会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受重创,对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产生影响。在该领域,关于灭绝事件对其后古生

生物大灭绝事件会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受重创,对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产生影响。在该领域,关于灭绝事件对其后古生物地理的长期影响的研究较少。有国外学者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后陆生脊椎动物的最新研究发现,存在广布分子在复苏期显著增加,而复苏期之后又减少的现象。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冰等对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海洋底栖主要门类——腕足动物的全球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发现了迥然不同的规律。

该研究基于已发表的资料及最新数据整理,通过来自6个古板块共计809个出现信息,建立了全球腕足动物从志留纪初鲁丹(Rhuddanian)早期(残存期)、鲁丹晚期(复苏早期)到埃隆期(复苏晚期到辐射期)的数据集。运用网络分析法,首次用网络参数平均度、图密度以及模块度拟合了古生物地理研究中的广布性及分区性。

研究发现,大灭绝后的鲁丹期(残存到复苏阶段),全球腕足动物地方性分子增加;这些地方性分子并非新生土著种,而是多为灭绝前的世界性分子,表明其通过收缩分布范围以躲避灾难;直至复苏期这些灭绝前的广布种仍然分布有限,表明全球环境仅局部改善。在埃隆期,腕足动物开始辐射,表现为地方性分子及世界性分子同时分异的过程,暗示全球环境的快速好转。

该研究还对全球腕足动物目级分类单元从复苏期到辐射期的演化进行了分析。发现以无洞贝与五房贝为主的志留纪类型腕足动物是从埃隆期(大灭绝后3个百万年)才真正取代以正形贝、扭月贝为主的奥陶纪类型,且这些志留纪类型的早期分子几乎都局限于低纬度暖水环境中。此外,这些志留纪类型分子在残存到复苏期几乎仅生活于浅水环境,而到了辐射期,它们已经能逐渐适应较深水环境,显示出这些新类型的生境逐渐扩张的过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上。

奥陶纪末大灭绝后三个时期(残存、复苏及辐射期)全球腕足动物属级网络分析图奥陶纪末大灭绝后三个时期(残存、复苏及辐射期)全球腕足动物属级网络分析图。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