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李讷:得到毛泽东最多父爱的孩子,晚年谨小慎微地生活,朴实低调

李讷:得到毛泽东最多父爱的孩子,晚年谨小慎微地生活,朴实低调

时间:2024-06-08 02:04:33 作者:
摘要:李讷:得到毛泽东最多父爱的孩子,晚年谨小慎微地生活,朴实低调,李讷,毛泽东,毛主席,江青,贺子珍,毛岸英

李讷是毛泽东和江青的独生女,是毛泽东所有子女中最幸运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她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享受了完整童年时光的孩子。

李讷1940年出生的时候,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都已经被送去了苏联,毛泽东身边只有她这么一个孩子,所以李讷没有被送进延安保育院,而是留在了父母身边,由毛泽东、江青亲自抚养长大,因而很幸运地享受到了完整的父爱和母爱。

李讷的一生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晚年生活

▲毛泽东江青和李讷在陕北

李讷1940年8月3日出生于延安,毛泽东年近五十喜得爱女,对她的出生是非常珍视的,此前,杨开慧和贺子珍都曾生下多个孩子,但由于战乱,最终只活下来了三个——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其他孩子要么很小得病去世,要么在行军途中被迫送给农民抚养,最终杳无音讯。

更令人心酸的是,哪怕这三个孩子幸运地活了下来,毛泽东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极少的。

李讷晚年生活_李讷的一生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

▲非常珍贵的毛泽东与毛岸英、李讷的三人合影

毛岸英和毛岸青出生后,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毛泽东在国共两党均担任要职,工作是无比繁忙的,奔走天南地北,所以基本由杨开慧抚养;1927年上井冈山之后,直到1946年,毛泽东从没有见过两兄弟任何一面,基本都是书信来往。

而李敏从出生后,基本一直在延安的洛杉矶保育院长大,虽然这个地方离毛泽东的住处并不远,但由于1937年后几年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高峰期,所以毛泽东很少照管她,甚至都没有时间接她回家过周末,直到1939年,她就被送到了苏联,与母亲贺子珍生活在一起。

李讷晚年生活_李讷的一生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

▲在延安时毛泽东十分疼爱小女儿李讷

所以,李讷的出生对毛泽东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让他享受到了空缺多年的天伦之乐。

李讷曾经说过,“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后来进城还说了,说你小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只有两三岁,只能拽住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拉着他两个手指头,然后再拉着他三个手指头,然后拉着他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李讷的一生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晚年生活

▲毛泽东与李讷在延安

当时由于工作繁忙,毛泽东常常连续多个小时伏案工作,警卫员担忧他的身体,为了让毛泽东多活动,于是便想了一个好办法,派李讷去喊爸爸散步。

十分奇怪的是,平常说一不二的毛泽东,对于女儿的这个命令,是从不拒绝的,因此,毛泽东常称李讷为“我的大娃娃”,而李讷则称毛泽东为“我的小爸爸”。

对于年幼的小女儿,和中国传统的父亲一样,毛泽东也是免不了溺爱。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

▲重庆谈判归来后,毛泽东手牵着李讷

待李讷逐渐长大后,毛泽东对李讷的教育显现出了严格的一面,尤其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非常地用心良苦。

毛泽东一直喜爱游泳,有时候李讷也会跟着一起去,可是无论是在游泳池还是在水库或北戴河等自然水域里,毛泽东对李讷都有一个条件:不准用游泳圈。

李讷说:“他这样做,不让你用救生圈,也是有道理的,一个是他对自己孩子的水性还是了解的,再一个他也是有意识锻炼你,比如说来了台风,白浪滔天,他让我们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个跳下去,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不用游泳圈,更有利于锻炼游泳者的心理素质,当风浪扑面而来时,在没有游泳圈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被激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这是极好的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

事实上对于游泳这项运动,毛泽东之所以一直保持热爱,就是因为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力,是他一生都钟爱的运动项目。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晚年生活_李讷的一生

▲毛泽东带着李讷在北戴河游泳

对于李讷意志力的培养,不仅是在体育项目上,在任何时候,尤其是面对疾病的时候,毛泽东更是格外重视。

1958年,李讷不幸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而当时江青却不在北京,毛泽东自己工作也非常忙,于是虽然心里无比担忧,但却无法亲自去医院陪护。

为了鼓励女儿战胜病魔,他深夜给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语言生动朴实又蕴含哲理,饱含着毛泽东对李讷浓浓的父爱以及敦敦教诲。

这封家书也是所有毛泽东写给子女的书信中最长的一封,全文如下:

李讷: 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这是因为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 妈妈很着急,我也有些。找了小员、院长计苏华、主治大夫王历耕、内科大夫吴洁诸同志今天上午开了一会,一致认为大有好转。你昨夜睡九小时,你跑出房门在小廊上看画报。白血球降下来了,特别是中性血球,已恢复正常。他们说不成问题,确有把握,你可以放心。 这点发烧,应当有的时候,完全正常。妈妈很不放心,打了电话给她,她放心了。李讷,再熬几天,就可完全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 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你大概十天后准备去广东,过春节。愿意吧。到那里休养十几天,又陪伴妈妈。亲你,祝贺你胜利,我的娃!

当时为了鼓励李讷,毛泽东专门引用了王昌龄的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同时还在最后加了一句:“祝贺你胜利”,这是鼓励她以一种将士打仗的态度,去破解疾病带来的苦痛,也体现了他非常独特的教育方式。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晚年生活_李讷的一生

▲1958年毛泽东写给李讷的家书手稿

除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毛泽东尤其不希望她们得到任何特殊待遇,就像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生活,长大。

1953年,李讷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学校,跟姐姐李敏在一个学校。当时为了防止两个孩子有优越感,毛泽东曾严禁她们告诉别人自己是主席的女儿,因此在学校登记表上的家长姓名栏里,李敏、李讷都填写的是中南海保健医生王鹤滨的名字。

虽然是毛泽东的女儿,但李讷既不与父亲同姓,也不能和别人谈论父亲,甚至要在父亲栏里写别人的名字,这种难言的苦衷恐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

▲李讷与父亲毛泽东在一起

1959年夏,李讷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期间常常要走夜路回家,几十里的路程,一个是辛苦,一个是非常不安全,后来为了保险,便有工作人员瞒着毛泽东开车去接。

这件事被毛泽东得知后,发了非常大的脾气,工作人员解释说:“不然我也不接,天太黑了,一个女孩子...”毛泽东回答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回家?”

工作人员回答说:“别人的孩子敌特不感兴趣,您的孩子敌特就感兴趣。”毛泽东说:“感兴趣又怎么样?过去不是感兴趣吗?中国革命照样胜利,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自己骑车或搭汽车回来。”

所以,李讷在北大整个读书期间,都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北大和中南海,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的待遇。

不仅在交通工具上,在饮食方面更是如此。

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

▲北大读书时期,从左至右:李讷,林立衡(林彪的女儿),聂力(聂荣臻之女),陶斯亮(陶铸之女)

当时恰逢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很多地方人都吃不饱肚子,李讷也不例外,毛泽东曾专门嘱咐不许她带零食,更不许她加餐,所以李讷当时也是十分艰难地熬过了那个难关。

大学期间,李讷因病曾休学一年,毛泽东仍不允许她有任何的特殊,因为在“文革”前北京大学都是5年制,因此直到1965年夏,李讷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了一名普通的编辑。

当时为了不获得优待,她也不能使用李讷的名字,而是化名肖力(小李),独自住在解放军报社的单身宿舍里。

毛泽东自己从小吃了无数的苦,事实证明这种苦痛对人生是有益的,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吃苦,所以李讷虽然生活在中南海,但各个地方与普通孩子无异,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后来,这个习惯帮助她度过了最艰辛的一段时光。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

▲李讷

李讷曾说:“父亲对我们很严格,他对我们希望也是比较大的,他不喜欢我们做什么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只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很满意了。”

后来,李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始至终她都保持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

1970年,李讷和中央办公厅的有关同志一起下放到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期间曾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两人结婚后没两年便发现彼此不合适,而后离婚,李讷独自带着儿子回到了北京。

1974年到1975年,李讷曾先后任中共北京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副书记,直到1976年10月就不担任了。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她开始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

▲李讷(左)与李敏(右)

1976年对李讷来说,是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光,期间父亲毛泽东去世,母亲江青被隔离审查,她身为江青的女儿,不得不面临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后来,她带着孩子搬到了北京西郊一个小胡同的平房里,期间由于身体患病,她没有工作,一边养病,一边过起了用板车拉白菜和煤的日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曾不得不将自己的藏书卖给旧书店,获得微薄的生活费用。

当时曾有一位沂蒙山老区的农民,在得知了李讷生活困苦后,曾主动向李讷捐助了两千元钱,但李讷后来还是把这钱转捐给了希望学校,她说:“这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

李讷的一生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晚年生活

▲晚年李讷回韶山

和父亲毛泽东一样,李讷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也一直谨记着父亲的嘱托——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当时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但依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挺了过来。

风雨之后必然有彩虹,熬过了最艰苦的日子,李讷迎来了专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巧合的是,她的这段幸福还是与父亲毛泽东息息相关。

1984年,经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和他的妻子、李讷小时候的保育员韩馨的介绍,李讷和李银桥的老战友王景清(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过、后调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任参谋长),进行了交往,从彼此相知到相互慰藉,最终两人于1985年建立了新的家庭。

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_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

▲李讷继承了父亲对历史的爱好,在她的住所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图为李讷与王景清在家中

年轻时,王景清曾护卫着毛主席的安全;晚年,他又继续护卫着毛主席的女儿。

王景清为人善良,厚道,婚后几乎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他是在李讷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与之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能与毛主席的女儿共度晚年,也是他非常珍视的特殊缘分。

当时李讷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十分不好,因为她原本从小就瘦弱多病,又加上经历了一段坎坷复杂的生活,所以步入晚年后,患上了严重的失眠,四肢无力,肾脏等方面疾病,于是跟李讷一结婚,王景清就办理了离休手续,专门照顾李讷的生活。

据悉当时王景清还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经常自己蹬着三轮车带着李讷上医院看病,认认真真照顾着李讷。

王景清对李讷的照顾,不仅是身为丈夫的责任,同时也饱含着他对已逝毛主席的深切怀念。

李讷的一生_李讷晚年生活_晚年李讷生活怎么样了

▲2013年,王景清推着李讷在海口看展览

如今,李讷和王景清两位老人在北京过着朴素却幸福的晚年生活。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