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新知识 > 时间生物学

时间生物学

时间:2023-09-27 17:05:24 作者:
摘要:如上所述,动物和植物的周期性现象很早就为人所知。1759年就有人制作了第一张豆类植物叶运动的近昼夜节律图表。首先植物的叶子会与杠杆的一端相连,杠杆的另一端放置在一个滚轮之上。

如上所述,动物和植物的周期性现象很早就为人所知。1759年就有人制作了第一张豆类植物叶运动的近昼夜节律图表。首先植物的叶子会与杠杆的一端相连,杠杆的另一端放置在一个滚轮之上。若叶子下垂,杠杆会在滚轮上留下一条向上的线,相反当叶子向上提起的时候,就会得到一条向下的曲线。实验为期数天。前三天每天光照12小时,第四天起停止光照, 若果这种光是叶运动的原因的话,人们应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就是叶子在没有光照的后几天会一直下垂。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光照并不是叶运动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有实验,去观察究竟外在因素会不会产生作用。太空实验室1号将真菌脉孢菌带到太空,去看看离地后生物节律的变化。实验结果却与在Cape Canaveral对照组所得的结果相同。从此时起,人们在近昼夜节律,次昼夜(超日)节律和超昼夜(亚日)节律是内因产生的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上世纪最重要的研究手段是基因的突变筛选。1970年Konopka首次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上应用了这一技术。这种果蝇的成虫破蛹行为有着明显的近昼夜节律,接近24小时。就是说蝇破蛹的时刻不是随机的,而是在一天的特定时刻。若一天已经过了这一时刻,那么成虫不会在当天,而时下一天出蛹。这种节律代代相传。Konopka找到了三种特变品种并不断培育其后代:第一种Pershort,并不遵循这种24小时节律,而是19小时,其后代也如是。第二种Perlong,其周期为29小时。第三种Per-,没有节律。所有这些特变品种在基因的同一区段上出现了缺陷。90年代末在不同的哺乳类动物里科学家找到了这些"时钟基因"(BMal, Clock, MPer1, Mper2, Mper3, Cry1, Cry2)。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钟学开始了跨学科协作。该领域的研究不单止着眼于某种方法或是某种现象,而是去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微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和数学为时间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植物和动物,还有人。

时间生物学对畜牧业,社会学和医学有重要的意义,如轮班制,药理学,精神病学都离不开时间生物学。行为生理学研究生物钟的大脑机制,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时间生物学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生物钟异常人类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生物钟的异常加速肿瘤的生长,缺失生物钟核心因子per2的小鼠容易患淋巴瘤。在精神性疾病如躁狂性忧郁症与生物钟的核心因子Reb-Erbα的异常相关。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